大魏宫廷(校对)第1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3/1895

  第三位出场的,乃是名家。
  名家,简单地说就是辩论者。(注:著名的“白马非马”,就是名家的典故,当然,这个典故让名家的名声变得很差,但实际上,名家是超前的辩证思想家,不过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并不受待见。)
  在这个天下,有名的说客,基本上都要学习名家的思想。
  像这次,韩国派驻魏国的使者韩晁,亦参加了这次盛事,不过说实话,名家的那些思想,很容易让人听得晕晕乎乎,被牵着鼻子走,反正在场的诸派学子听了半天,也没搞懂对方究竟在说些什么。
  当然,也没有人去攻歼名家——因为根本没听懂嘛。
  第四位出场的,乃是纵横家。
  作为纵横家的代表,礼部尚书杜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是大概的思想,毕竟纵横家的思想,并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外谈论,尤其是像杜宥这种身居魏国高职的官员,这很容易暴露魏国的战略意图。
  正因为杜宥讲述地很浅,因此,虽然并没有多少人挑刺,但也没有多少人支持。
  倒是名家的有些子弟,给予了鼓掌支持。
  这也难怪,毕竟名家跟纵横家的关系很不错,像某些知名的说客,比如齐国的著名说客“冯谖”,就兼名家、纵横家两家的学术理论。
  继纵横家之后,杂家、小说家、农家等等,亦陆续派各自的代表出场。
  不过在现场很多人看来,这些小家学派纯粹就是来混脸熟的,要么是不能符合魏王赵润“使国家富强”的要求,要么就是本身的思想就有问题。
  就比如杂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一锅炖,说得好听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但事实上,这本身就有问题。
  就比如说,儒家的“爱”跟墨家的“爱”,一个提倡区分对象、区分阶级的仁爱,一个提倡不分对象、不分阶级的仁爱,这本身就是对立的,如何兼收并蓄?
  再比如儒家讲究以礼治国,仁情高于法律,而法家提倡依法治国,法律高于一切(实际上还是有保留的),这两者又如何兼收并蓄?
  于是很遗憾地,杂家很快就被淘汰,连候选名单都没能被列入。
  跟杂家一起被淘汰的,还有小说家。
  小说家,说白了就是收集名人轶事、民间流传的,虽自成一派,但说实话确实对国家没有什么裨益,只是让民间百姓多了一种娱乐的方式而已。
  这个学派被淘汰,诸学派子弟一点也不意外。
  至于农家,这个学派被淘汰,就有点戏剧化了。
  农家的思想很简单,就是“重农桑、足衣食”,在这一点上,其实儒家也是支持的,可坏就坏在,农家思想中有一部分类似墨家思想,提倡让君主下田耕种,了解百姓疾苦,这一点,儒家就不能接受了。
  传统儒家对农事的看法是:我知道农耕的重要性,并且坚持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绝对不能疏忽农事,但我本身不会去务农,因为那是下等人做的事。
  于是,农家也被淘汰。
  而在此之后,便是儒家与法家,也是这是盛事中最最让人瞩目的。
  其实儒家与法家,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相同思想的,即维护王权,而彼此最大的矛盾,则在于“以礼法治国”还是“以国法治国”。
  至于两者延伸的思想中,儒家认为特权阶级享受特权,而法家则认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这一点上,法家还是有所保留,即忽略了君主,即所谓的“君王之下、王法人人平等”,因为他们需要得到君主的支持。
  而这也导致,法家被儒家攻歼这一点时,往往都哑口无言。
第0176章
名额选定
  在经过几日的角逐后,四个主修教材的名额,全部被人摘取,即“儒法兵墨”四个学术。
  当礼部尚书杜宥郑重地将写有这四个名额的奏章亲自呈递给魏王赵润时,后者玩笑道:“纵横家未能列入其中,甚是遗憾啊。”
  杜宥不由失笑。
  他知道,他纵横家虽然不能说是小家学术,但跟儒家、法家、兵家、墨家这四家学术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夺取四个主修的名额他从未想过,那八个辅修名额,才是他与纵横家此次的目标。
  跟杜宥开了一个小玩笑,赵弘润再次将目光投注到名单中的那四个学派称谓上。
  说实话,他稍稍有些意外,因为相比较儒家、法家、墨家,就兵家目前在魏国甚至在中原的影响力,其实还称不上“显学”的程度,因此,兵家脱颖而出夺得四个主修名额,这还真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他原以为会是“道家”的。
  想了想,赵润纳闷地问道:“道家门徒……不曾来争夺名额么?”
  杜宥愣了愣,随即解释道:“道家的本派子弟,并不曾前来,倒是有一小撮自称‘黄老派’的道门子弟,闻讯而来,不过,他们的思想与‘杂家’有些雷同,故而……”
  “被刷下去了么?”
  赵弘润微微皱眉。
  其实目前的道家主流,或者说传统道家,乃是“老庄派”,其核心思想即是“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等等,这些无欲无求的仙班预备人士,怎么可能会因为世俗的利益而趋炎附势?
  想来那些道门子弟就算得知魏国这边的文坛盛事,也懒得前来参加,免得耽误了他们修身化仙、飞升仙界。(注:这传统道家的核心思想,后来慢慢被人所曲解,成为了后代不满于现实的文人,远离残酷现实、寻求世外桃源的一种自我麻痹、自我逃避、自我满足的途径。)
  “那黄老派的学术,以及杂家的学术,让朕瞧瞧。”
  赵弘润说道。
  杜宥愣了愣,他很意外于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没有第一时间观阅儒家、法家、墨家、兵家这些入了主修名单的学术,反而要求观阅“道家黄老派”与“杂家”这两个落选的学术,这不是意味着,这位君主其实对那四个入选的显学并不是非常满意?
  没过多久,“道家黄老派”与“杂家”两派的学术,便呈递到了魏王赵润面前,赵润在甘露殿的书房内仔细观阅了这两家的学术思想。
  杂家的思想,前文已经说过,希望糅合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等思想,但又欠缺一个真正的思想核心——比如在儒家与墨家两者的“爱”方面,并没能很好将其糅合。
  但“道家黄老派”的思想,虽然礼部尚书杜宥说前者的思想跟“杂家”颇为雷同,同样也是糅合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等思想,但在赵弘润看来,“道家黄老派”是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选取其他家的学术的长处来补充,并非像杂家那样强行糅合。
  因此,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道家黄老派”的思想核心依旧是道家思想,其他学术只是补充;而杂家的“核心”,就是糅合诸家学术,希望能集众家之长,创出一门适用于任何情况的学术,但遗憾的是,杂家在糅合诸家学术思想方面做得并不够好,因此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或者漏洞百出。
  但是在赵弘润看来,这杂家却也有其可取性,毕竟就像礼部尚书所猜测的那样,他对传统儒家、传统法家、传统墨家等等,其实并不是完全满意。
  在他看来,传统儒家用来教化世人那是恰到好处,但是用它来治国,那魏国或许可能就是下一个宋国。
  而传统法家呢,与儒家恰恰相反,用它来治国很好,但不可用于教化,因为传统法家的“过于拘泥于刑法”,有时候不近人情。
  打个比方说,有一户贫穷人家的母亲病重,其子窃人财物为母亲看病,不幸被抓获,儒家会看在“仁情”的份上稍微减低对其子的惩罚,但法家不会,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最多奏请朝廷赡养其母。
  而结果就是,其子被判徒刑,最终都没能见到老母亲临终一面。
  对此,法家的观点是,不可因为一个人先开先例,否则律法无法警示众人,虽然这话是没错,但总得来说,还是有点不近人情。
  当然,如果对象是一名“特权阶级”,比如魏国的赵氏王贵,法家同样会要求严惩,而这个时候,儒家的“仁情”就会出来拖后腿,大意就是看在这名赵氏王贵先祖曾为国家如何如何的份上,勉为其难放过这回。
  所以说,传统儒家与传统法家,都有其局限性,其实赵弘润很希望这两家的思想很稍微糅合一下,毕竟儒家与法家的矛盾,并不像儒家与墨家那样天生敌对。
  至于墨家就不用多说了,传统墨家简直就是“弱者之友”、“君王之敌”。(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最反感的就是墨家,只要强国进攻弱国,墨家准会高喊“兼爱非攻”,来帮助弱国保卫国家、抵挡进犯。)
  比如宋墨,在当今伪宋丞相向軱自杀、伪宋投降的情况下,宋墨仍然不肯承认魏国对宋郡的占领,认为这是“不义之战”,若非魏国这边也有魏墨这一批墨家子弟,且赵弘润也需要得到墨家的支持,他真想给那些宋墨一点教训——哪怕他明知道这种教训毫无作用,因为墨家子弟历来不会向强权屈服。
  最后的兵家,就不用多说了,国无强兵不能长存,这句话就已经充分表明了兵家的地位。
  问题在于,兵家目前并不兴旺,还真需要君主扶持。
  “陛下?”
  见赵润迟迟没有回覆,礼部尚书杜宥试探着问道。
  只见赵弘润沉思了片刻,说道:“儒、法、兵……这三家学术没有问题,不过墨家……”
  说到这里,他微微摇了摇头。
  “陛下莫非是要罢黜墨家?”
  礼部尚书杜宥惊讶地看着赵弘润。
  而此时,就见赵润沉思了片刻,说道:“杜卿且先回去歇息吧,容朕考虑考虑。”
  “是!”杜宥躬身而退。
  虽然在城外的诸家子弟集会中,儒家、法家、墨家、兵家这四家成为最大的胜利者,但最终名额归属,却还是得由魏王赵润点头应允。
  待杜宥离开之后,赵弘润派人叫来了魏墨钜子徐弱。
  平心而论,对于墨家入围四个主修名额,赵润其实并不反对,但说实话,墨家那一套“兼爱非攻”的思想太超前了:“非攻”还好,毕竟赵润其实也不支持不义的战争,但“兼爱”,尤其是其衍生的“取消社会等级制度”,这可是会引起国家动荡的。
  因此,赵润将魏墨钜子徐弱召来,希望他能稍微更改墨家的思想,淡化甚至放弃宣扬“无社会等级制度”,另外再稍微改变了“兼爱”的范围,否则,赵弘润实在不敢将墨家放在四个主修名额当中,因为危险实在太大,搞不好他魏国以后就被墨家给颠覆了,变成了无政府国家。
  看得出来,对于墨家入选四个主修名额,魏墨钜子徐弱可谓是兴致勃勃,但赵润的一番话,却好似一盆凉水泼在他头上。
  当然,赵润也没有为难徐弱,他给出了两个选择:要么,墨家稍微改变其学术的核心思想,至少降低一些对当权者的敌意,这样,他就允许墨家跻身于四个主修名额;要么,墨家依旧保持现状,但是,赵润只允许在八个辅修名额中,给予墨家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这让魏墨钜子徐弱左右为难。
  好在他也早有预料,知道他墨家兼爱那一套,并不会受到各国君主的认可,但魏王赵润如此直白地拒绝,还是让他有点难受。
  在返回诸家学术的聚集地后,魏墨钜子徐弱设法与他的知己、儒家子弟介子鸱取得了联系,双方相约傍晚在附近的树林碰面。
  而在碰面的时候,介子鸱将新结识的儒家同伴公羊郜也带了过去。
  得知公羊郜学的是儒家中颇为另类的“卜氏一脉”,而且其独特的“大一统”思想,与他徐弱以及介子鸱二人不谋而合,因此,这三位同道很快就变得颇为默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3/1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