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50

张斌尴尬的抱住黄氏,柔声道:“母亲,您怎么来了。”
黄氏激动的道:“为娘这不是想你嘛,反正你也要在这边安家,为娘干脆过来帮你安置好新家再回去。”
张斌闻言,感动道:“母亲,孩儿已经长大了,不用你操心了。”
没想到,他这话刚一出口,黄氏便一把按住他的胳膊,痛心的道:“五姑娘,为娘有件事跟你说,你可不要太难过啊。”
张斌心里咯噔一下,焦急的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黄氏吸了一口气,随即便咬牙切齿道:“洪先春这个杀千刀的,当上都指挥使之后就翻脸不认人了,他竟然想悔婚,把蓉儿嫁给那个姓吴的!”
张斌闻言,心中莫名一痛,他冷冷的问道:“就是吴文杰那狗东西吗?”
黄氏见他这副样子,连忙安慰道:“五姑娘,别生气,别生气,蓉儿死活不同意,你三叔还有蓉儿她娘也不同意,那姓吴的也没办法。”
张斌闻言,忍不住问道:“那洪先春怎么说?”
黄氏有点期期艾艾的回道:“他说,看你的意思。”
看我的意思,这是威胁我吗?
张斌这个气啊,他冷冷的道:“那就告诉他,再等三年,不然他会后悔的。”
黄氏闻言,目瞪口呆道:“再等三年?五姑娘,你都二十三了,要不是为了等蓉儿早就该结婚了,再等三年,那怎么行?”
张斌闻言一愣,他又下意识的用前世的思维考虑问题了,在前世,二十三岁没结婚简直太正常了,二十六岁结婚那都算早的了。
但是,这会儿却不一样,二十岁没结婚都是大龄青年了,二十六岁再结婚,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不过,他现在也拿吴敦夫没辙啊,这家伙无耻的认了魏忠贤当干爹之后那升职速度简直跟坐了火箭一样,自己拍马都赶不上啊,只有等魏忠贤垮台了,才能好好收拾这对狗父子。
想到这里,张斌只能蛮不讲理道:“这个我不管,反正,蓉儿,我是娶定了。”
第68章 亲人聚
张斌正为洪蓉儿的事情头疼呢,一个小脑袋突然从黄氏的身后窜出来,正是可爱精灵的陈秀秀。
她偏着脑袋,一本正经的问道:“县令大人,那我们呢,你什么时候娶我和姐姐?”
张斌闻言,错点晕倒,黄氏却是满脸欢喜的抱起陈秀秀,亲了亲她的小脸,宠溺的道:“嗯,秀秀真乖,等你长大了,让五姑娘娶你。”
陈秀秀闻言,满脸疑惑的问道:“母亲,你为什么要叫县令大人五姑娘,他明明不是姑娘啊,还有,为什么要长大了才能嫁人?”
这问题问得,张斌瞬间感觉头大如斗,要让他回答,他肯定是哑口无言,没想到,他老妈却是一本正经的回答道:“因为为娘喜欢女儿啊,前面连生四个儿子,为娘已经很生气了,所以,五姑娘一生下来,为娘也不管他是不是姑娘,就当姑娘养了。至于为什么要长大了才能嫁人,那是因为小孩子不能生小孩啊。”
好吧,这答案听上去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陈秀秀似懂非懂的点头道:“哦,原来是这样,那县令大人小时候是不是也穿花衣服,还有,母亲是不是每天给他扎小辫子啊?”
黄氏甜蜜的回忆道:“是啊,那时候五姑娘穿着花裙子,扎着小辫子,可漂亮了。”
张斌闻言,错点一头栽地上,他忍不住哀嚎道:“母亲,能不能不说这个?”
黄氏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去,去,我和秀秀说话呢,别插嘴。”
陈秀秀一本正经的道:“是啊,县令大人,别人说话的时候插嘴是很不礼貌的,对了,母亲,县令大人小时候喜欢穿什么裙子啊,是不是秀秀这样的?”
小姑奶奶,你就不能问点别的吗?
张斌闻言,立马转身,掩面而逃。
他刚逃回正屋,正要往书房走,鼻间却隐隐嗅到一股熟悉的清香。
是小云,这香味是从他卧房中传出来的。
张斌只感觉心跳瞬间加速,一股热血直冲脑门,他不由自主的冲进卧房,张开双臂,轻声呼唤道:“小云。”
清香扑鼻而来,但是,迎上来的却是两个窈窕的身影。
呃,小凤仙也在!
想亲热一番貌似是不可能了,他正要悻悻的收回双手,两个小美女却已经不顾一切的扑入他怀中。
温香软玉满怀,张斌只感觉浑身热血沸腾,他忍不住在两人的小脸蛋上各亲了一口,随即激动道:“你们怎么都来了?”
小凤仙被他一亲,立马娇羞的埋首在他的怀中,那耳根都红透了。
小云倒是好点,少爷这小动作都不知道对她做过多少回了,她只是略带娇羞道:“母亲说了,既然蓉儿不能过来陪你,就让我们过来陪你,气死那个洪……洪大人。”
小云貌似还不知道这个陪是什么意思,她只当还和以前一样,就是随身服侍而已。
张斌却是知道,他老妈这意思,怕是要他和小云她们圆房了。
他看向小云和小凤仙的目光顿时变得火热,手臂也忍不住紧了紧,正当他想进一步行动时,后面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小六婶张翠花在后面激动的喊道:“五姑娘,小六婶来陪你了。”
张斌这个郁闷啊,怎么连小六婶都来了,这下没得玩了,他不舍的松开小云和小凤仙,回头尴尬的道:“小六婶,你了来了啊,好,好。”
张翠花仿佛没看到他们亲热一般,只是自顾自的打量了一下四周,随即便问道:“小云,你们收拾的怎么样了?”
小凤仙还是羞红着脸不说话,小云却是若无其事的道:“西厢那边我和小凤仙已经收拾好了,这会儿正给少爷收拾卧房呢,等会儿就好了。”
张翠花闻言,撸起袖子道:“那赶紧点,我已经让你们小六叔带人买斋饭去了,快点收拾完,等下就吃饭了。”
说罢,她便拿起一旁的扫帚仔细的清扫起来,小云和小凤仙则拿着抹布认真的擦拭起来,张斌见自己站这里碍事,干脆跑去另一侧的书房看书去了。
其实张斌的卧房并不脏,只是平时都是张差等人打扫的,难免有些毛糙,要做到一尘不染自然是不可能的。
小云他们打扫了一阵,已然收拾的差不多了,这时候,外面传来谢正刚的喊声:“翠花,斋饭来了。”
张翠花闻言,直接把扫帚一放,催促道:“小云,小凤仙,快,把手洗洗,马上吃饭了。”
说罢,她便疾步往外走去。
不一会儿,外面便传来张翠花的招呼声,叫他们去后院吃饭。
张斌闻声从书房转出来,领着小云和小凤仙往后院走去。
此时,后院大堂中已经摆好了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了一桌的斋饭,张翠花正在那里招呼老夫人黄氏和陈盈盈姐妹就坐呢,谢正刚却是不在。
张斌走进去,在黄氏身边坐下来,随后便忍不住问道:“小六叔呢,怎么不一起吃啊?”
张翠花摇头道:“不用管他了,外面还有一堆人一堆车等着他去安置呢。”
其实,谢正刚也是在避嫌,因为这里面除了张斌,其他全是女人,张斌跟她们一起吃饭自然没问题,他却有点不合适,所以他干脆借机出去吃去了。
张斌这个郁闷啊,这一桌七个人,就他一个男的,叽叽喳喳的聊的那叫一个欢啊,他都不知道怎么插嘴。
还好,黄氏还是很着紧这个儿子的,才吃了几口,她便忍不住问道:“五姑娘,你考虑好在哪里安家没?”
张斌摇头道:“这个我还没考虑好呢。”
黄氏闻言,直接拍板道:“那正好,过几天老四就过来了,干脆让他去找个大点的院子,我们一家人住一起得了。”
张斌好奇的问道:“四哥不是在忙生意吗,他过来干嘛?”
黄氏隐晦的道:“你二叔的族弟生意越做越大了,福建那边的货已经不够他做买卖了,我们准备在南直隶这边进的货。”
张斌闻言一愣,二叔的族弟不就是郑芝龙嘛。
这会儿,他貌似已经开始发展壮大了,等颜思齐一死,他就是东南沿海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了!
第69章 置府邸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以限制平民百姓的流动。
在明初,这种严厉的控制政策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比如,有史料记载,曾有一农户,因祖母急病外出求医,走的时候太匆忙,竟然把县衙开的路引给忘在家里了,结果被常州吕城巡检司查获,准备送法司论罪。这事都惊动了明太祖,最后明太祖法外开恩,这农户才免于治罪,可见,明初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平民基本没有流动的自由,想外出经商或务工都相当的麻烦。
那么在如此严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明朝的商贸活动为什么反而兴盛起来了呢?
其实,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明初实施的另外一项制度,开中制。
所谓开中制,简单的说,就是商人自费把内地的粮食、布匹,茶、豆、麦等生活物资运到边防,卖给当地驻军,然后官府用盐引补偿,运多少物资,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让商人赚取食盐的差价。
开中制的由来,则源于大明九边后勤补给的问题。
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明太祖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
这样,朝廷减轻了九边补给的负担,山西商人则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就是开中制的由来。
可以说,开中制的施行,为明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耗费军粮马草无数,但是没有造成汉武帝时期那么极端的民怨沸腾的局面,开中的功劳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朝廷尝到了开中制的甜头,于是便慢慢将开中制推广开来,到了后面,凡是有驻军防守的地方,商人都可以运送粮草等物资过去,以换取盐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