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411

  赵时春闻言一想,也是啊,这会儿正因为没有好的战法,火枪和火炮基本很少在大战中使用,如果能用合适的战法,让边军能试着配备火枪和火炮对敌,并取得辉煌的战果,火枪和火炮肯定会引起重视,那数量自然会越来越多。
第七十七章
翰林院是储相之地吗
  杨聪对热武器的展望着实令赵时春热血沸腾,他当即便自告奋勇,要帮杨聪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
  这样的才俊要帮自己编书,杨聪自然是求之不得,赵时春可是差点当上状元的人物,不但才华出众,而且前程远大,只要他肯跟嘉靖服个软,以他的资历,不说青云直上,混到六部侍郎甚至六部尚书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可惜,这热武器兵法却不是这么好编撰的,虽然有杨聪的提点,虽然翰林院有数不清的兵法藏书,奈何热武器战法并没有现成的兵法可供参考,他等于是要凭空想象一部兵法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赵时春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收效却甚微,这种全新的兵法闭门造车好像是造不出来的,最好是能亲自领兵去战场实践,慢慢摸索。
  这年头文官能上战场吗?
  当然能!
  明朝的规矩是文官统帅武将,也就是说,朝廷有什么战事一般都会派遣一个文官去当统帅,带领一个或者一帮武将去跟敌人开战。
  这规矩,说起来的确有点荒唐,不过对于赵时春和杨聪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赵时春原本就是兵部主事,这会儿又在翰林院镀了一下金,如果操作一下,擢升兵部员外郎或者兵部郎中都不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再挂个都察院御史混几年,再想办法升个右佥都御史,便有资格巡抚边镇,率军与北元余孽作战了。
  这事情操作难度是有点大,但以杨聪现在的能量,也不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所以,赵时春把自己的想法和杨聪一说,杨聪便有点意动了。
  或许,让赵时春去山西当个巡抚也不错,正好自己的老爹在那边势单力孤,如果有个巡抚罩着,那就高枕无忧了。
  这想法靠谱吗?
  实话说,这想法相当的不靠谱。
  历史上赵时春还真出任过山西巡抚,而且还真领兵跟北元骑兵干过一仗。
  可惜,他就是个赵括式的人物,纸上谈兵厉害的很,领兵打仗却不行,他率军在广武与北元骑兵遭遇,手下将领皆不听命,结果他一战而败,差点全军覆没。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当时正值严嵩当权,朝堂上下乌烟瘴气,边关将领都没了信心,皆避而不战,他就算他兵法学的再好都没用。
  这件事在当时褒贬不一,贬之者认为,边关将领皆避而不战,督抚则应据坚城而守,而不应亲自率军出战;褒之者认为,边关将领无胆,督抚身先士卒,这种胆气值得钦佩。
  总之,这赵时春虽才华出众,也酷爱兵法,却非将帅之才,他要真有能耐,就算当时的边关将领再没信心,他也应该能组织起来,不能组织起来,就证明他还是有一定缺陷的,如果杨聪真的将他送到边关,恐怕将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还好,这时候,又一个能人复职了。
  这人就是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试二甲第一名唐顺之,他也被调到翰林院当编修来了。
  唐顺之一来,罗洪先和赵时春都兴奋的不行了,因为罗洪先就是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试的状元啊,两人可是同科,一个一甲第一名,一个二甲第一名,交情好的很,而赵时春和唐顺之则是同好,唐顺之对兵法也相当的感兴趣,而且也曾出任过兵部主事。
  其实,杨聪跟着唐顺之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唐顺之是阳明一脉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畿的得意弟子。
  王畿和聂豹同是阳门七子,而杨聪和聂豹、徐阶师徒的关系又非同一般,要这样论起来,这唐顺之跟他也算是一伙的了。
  这唐顺之可不是什么简单人物,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传奇式人物,可以说,整个阳明一脉里面,只有他真正继承了王守仁的衣钵,因为其他人都只继承了王守仁的文才,而唐顺之不但继承了王守仁的文才,还继承了王守仁的武功。
  历史上的唐顺之可是战功赫赫,他不但用计帮胡宗宪分化瓦解俩大倭寇头子汪直和徐海,使得倭寇群龙无首,还亲自率军出击,屡战屡胜,打得倭寇抱头鼠窜。
  可惜,当时是奸臣严嵩当权,他纵使再有才华也得不到重用,而且常年与倭寇作战也使得他心力交疲,病根深种,到后面甚至走路都走不稳了,就更不用说去杀倭寇了。
  最后,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根本就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剿灭倭寇,于是便把自己毕生心血浇铸的《武编》,传授给了戚继光,而其中就有鸳鸯阵的雏形“鸳鸯伍”。
  戚继光正是在鸳鸯伍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倭寇闻风丧胆的鸳鸯阵,从而剿灭了倭寇,功成名就,而戚继光曾多次坦言,这鸳鸯阵并非他所创,而是传自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就是唐顺之了。
  唐顺之的到来,令《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的编撰渐渐有了起色,他可不是杨聪这种凭借后世几本小说谈论兵法的半吊子,更不是赵时春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门外汉,他对兵法那是真精通,对火枪和火炮的应用也有一定的经验编撰其《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随着唐顺之的加入,杨聪在翰林院的熟人日渐多起来,众人每天在一起探讨《格物致知之理》,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而杨聪也渐渐对翰林院的同僚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年头,能进翰林院的那都是一时俊杰,按理来说,应该官运亨通才是,但事实却根本不是这样的。
  比如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试状元罗洪先,六年了,他还只是一个翰林院修撰而已,官职根本就没有变,而且这会儿还没有一点升迁的迹象。
  又比如唐顺之,他可是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试二甲第一名,六年了,还只是个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而已。
  赵时春那就更不用说了,嘉靖五年二甲第三名,混了将近十年,竟然还是个七品翰林院编修。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说进了翰林院就等于是内阁储相了吗,他们一个个官途怎么都如此暗淡呢?
  这翰林院到底是储相之地还是官场失意者聚集地啊!
第七十八章
状元聚·行酒令
  这翰林院真的是储相之地吗,在翰林院待的越久,杨聪就越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他遇到的翰林院同僚在官场上混的貌似都不怎么样,完全没有一飞冲天,进入内阁的架势,从他们的遭遇来看,倒像是要被踩到死的架势!
  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其实还不算是最惨的,他后面了解到的一些人,一些事,那才叫恐怖呢。
  原本他并没有刻意去打听这些,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他看到了现在翰林院官员的凄惨之处。
  这个机会还是赵时春带来的,因为就是这几天,嘉靖五年丙戌科状元,现任翰林院侍读龚用卿被擢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从正六品的侍读擢升到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自然要好好庆贺一番,赵时春跟龚用卿既是同科又是同僚自然也收到了邀请。
  杨聪感觉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正好和其他翰林院同僚喝喝酒,聊聊天,增进一下感情,于是他便备了份厚礼,带上罗洪先和唐顺之,跟着赵时春一起去了。
  这会儿翰林院官员的俸禄并不高,因为他们的品级摆在那里,就算是品级最高的翰林院学士也只是正五品而已,其他人差不多都是六品七品,这俸禄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龚用卿也是如此,他一年大概也就二三十两的俸禄,所以他请客的地方并不是很高档,也就是间带有包厢的酒楼而已,这种档次在京城并不算什么。
  他请的人也只是翰林院的同僚而已,包括赵时春在内,不是编修就是修撰,品级也不是很高。
  杨聪以为这龚用卿会请上一大帮人大肆庆贺一番呢,没想到,走进包厢一看,里面总共也就三个人,他们这四个倒好像占了一大半。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正在疑惑间,主人公龚用卿已经起身迎上来了,他连忙跟着赵时春等人一起恭贺道:“恭喜,恭喜,恭喜龚大人高升。”
  龚用卿貌似兴致并不是很高,他强装笑颜客套了几句,将众人请入席间,随即便举杯道:“好了,人都到齐了,多谢各位赏脸,来,我敬大家一杯。”
  这就到齐了?
  总共才七个人!
  杨聪愣愣的起身和众人碰了一杯,随即便忍不住问道:“龚大人,就我们几个吗?”
  龚用卿貌似有点尴尬,不好怎么接口,赵时春却是笑道:“怎么了,清风,你还觉得不够啊,正德朝和嘉靖朝能到场的状元郎差不多都到了,够隆重的了。”
  龚用卿闻言,连连点头道:“是啊,是啊,两位状元郎能赏脸,龚某感激不尽。”
  这话什么意思,杨聪更懵逼了,正德朝总共十六年,这会儿是嘉靖十四年,中间总共三十年,最少也出了九位状元啊,这里总共才三个,怎么说能到的都到了呢?
  他忍不住好奇道:“其他状元呢?”
  说到这个,赵时春貌似来劲了,他兴致勃勃的道:“这个问题问的好,要不我们就拿来当酒令吧,正德朝到现在总共九个状元,我们这里总共三个,而除开清风正好剩下六人,这样,从龚大人开始,我们每人说一个,说不清楚,就罚酒三杯,说清楚了,清风就陪一杯。”
  龚用卿正觉着气氛有点沉闷呢,行个酒令搞活一下气氛貌似相当的不错,他当即便点头道:“好,我先说,正德三年戊辰科状元吕柟吕大人这会儿正在南京任礼部右侍郎。”
  晕倒,搞半天南京礼部右侍郎还是个状元啊,他只知道礼部左侍郎是湛若水,还真不知道礼部右侍郎是谁,得,这酒得喝,他主动倒了杯酒,和龚用卿干了。
  紧接着,赵时春便接口道:“好,到我了,正德六年辛未科状元杨慎杨大人因犯颜直谏被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杨大人如此刚直,真乃我辈楷模啊!”
  晕死,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竟然被贬到云南去了!
  这位还真是悲剧啊,他可是一代名臣内阁首辅杨廷和的长子,而且,才华着实惊人的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千古传唱的曲子就是杨慎所做。
  可惜,可惜,一时犯倔,被流放到边疆去了。
  杨聪叹息一声,随即举杯道:“杨大人这是真个凄惨啊,来,我借此机会,遥敬他一杯。”
  紧接着,罗洪先接口道:“到我献丑了,正德九年甲戌科状元唐皋唐大人于嘉靖五年不幸驾鹤西去。”
  晕倒,死了!
  杨聪无语,只能举杯和罗洪先干了。
  紧接着,唐顺之接口道:“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状元舒芬舒大人因多次犯颜直谏被贬斥甚至打入诏狱,最后积郁成疾,于嘉靖十年驾鹤西去。”
  晕倒,又死了!
  杨聪喝的都有点晕了,但还是举起杯来和唐顺之干了一杯。
  紧接着他身边的编修杨维杰又开口道:“这么巧啊,正德十五年辛巳科状元真是舍弟维聪,他因和杨大人、舒大人一起犯颜直谏被贬到地方上去了,这会儿正在山东任布政司司参政呢。”
  嗷,怎么这么倒霉啊,这家伙的弟弟竟然正好是正德十五年辛巳科状元,看样子今天是要被灌翻的节奏啊。
  杨聪无奈,只能举起杯来跟他干了一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