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1

  紧接着杨维杰身边那位又开口道:“好,到我了,嘉靖二年癸未科状元姚涞姚大人现任我们翰林院侍读学士,不过因父丧,他回家丁忧去了。”
  嗷,这倒霉催的,我怎么不知道!
  杨聪无奈,只能举起杯来跟他干了一杯。
  接下来嘉靖五年丙戌科状元就是此次请客的主人龚用卿,而嘉靖八年己丑科状元就是罗洪先,自不必说了。
  最后坐在龚用卿右手边的那位,轻松的道:“终于轮到我了,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林大钦林大人也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可惜他看透了张璁、夏言等人的嘴脸,知道官场艰险,干脆请辞回家赡养父母去了!”
  杨聪简直欲哭无泪,原本他以为这将近三十年间九位状元不可能人人都熟悉,总有答不对的,所以赵时春说拿这个来行酒令的时候他才没吭气。
  没想到,这些人竟然对这些年这些状元的去向了若指掌,大意了,大意了。
  他只能无奈的举起杯来,又跟人碰了一杯。
  这一下连喝六杯,他都被灌的不行了,没想到,龚用卿紧接着又举杯道:“唉,现在这年头,考上状元未必是福啊,我此去南京恐怕就没机会再回京城了,来,我再敬大家一杯。”
  尼玛啊,你这什么意思,故意灌我还是怎么了?
  杨聪这会儿已经喝的迷迷糊糊了,都没去细想龚用卿这句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年头考上状元未必是福?
  真的吗?
第七十九章
张岳回京
  这一次,杨聪真被灌翻了,喝到后面,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去的了,直到第二天一早要上早朝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的爬起来。
  这上早朝可不敢迟到,他匆忙洗漱了一番便直奔皇宫而去。
  清晨的街道,冷清静溢,再加上凉风一吹,他终于记起了昨晚喝醉之前的事。
  龚用卿竟然说,这年头考上状元未必是福,他可能去了南京就回不来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杨聪再细细一回想正德朝和嘉靖朝这些状元的遭遇,貌似明白了什么。
  这朝堂之上,貌似有人在拼命打压状元啊!
  正德三年戊辰科状元吕柟在官场上混了将近三十年才混了个南京礼部右侍郎;
  正德六年辛未科状元杨慎直接被流放云南永昌卫;
  正德九年甲戌科状元唐皋嘉靖五年就去世了;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状元舒芬嘉靖十年就去世了;
  正德十五年辛巳科状元杨维聪直接被贬斥到地方,这会儿还只是个没甚权力的参政;
  嘉靖二年癸未科状元姚涞混了是多年还只是个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
  嘉靖五年丙戌科状元龚用卿仕途貌似比较顺利,不到十年便混到了南京国子监祭酒,但他本人却认为自己的仕途差不多已经结束了;
  嘉靖八年己丑科状元罗洪先直接窝在翰林院当了六年修撰,没有寸进,难道他真喜欢画地图吗?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林大钦一看不对劲,干脆请辞回家去了!
  尼玛,二十七年,九个状元,包括他自己,职位最高的也就是个礼部右侍郎而已,而且还是南京礼部右侍郎,根本就没一点权力!
  这年头,考上状元真不是什么好事啊,肯定有人在拼命打压状元,要不然,不可能连续二十七年九个状元都没一个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的。
  这人是谁呢?
  嘉靖吗?
  不大可能,大明朝至今总共才一百三十余年,出的状元也就四十多个,他这一下干趴九个,还有谁敢考科举,还有谁愿意当状元!
  这个答案貌似不难找,他很快就想起了最后那个不是很熟的编修说的话,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林大钦看透了张璁、夏言等人的嘴脸,知道官场艰险,干脆请辞回家赡养父母去了!
  很明显,是张璁和夏言在打压状元,包括探花徐阶,包括二甲第一的唐顺之,都是被张璁打压下去的。
  至于他们为什么打压这些科举出来的翘楚,原因貌似也不难想到。
  因为他们科举出身太差了,张璁只是正德十五年辛巳科二甲末流,而夏言更是正德十二年丁丑科三甲出身,要按他们这个出身,哪里有资格当内阁首辅,甚至进入内阁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他们拼命打压状元和科举排名前列的人,或许是出于妒忌,更有可能是有预谋的把这些科举出身好的人全打压下去,这样,他们在官场上的竞争对手就少了。
  这两个人,好歹毒啊!
  杨聪回想起他前段时间被弹劾的事,冷汗都吓出来了。
  很明显,他已经被夏言给盯上了。
  夏言可不知道南京户部尚书的争夺和其奏折被烧的事是出于自己的手笔,但是,人家就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整!
  也就是说,夏言并不知道他在两次暗斗中所起的作用,这家伙打压他仅仅就是因为他是状元郎而已!
  看样子,自己要小心了,要不然也会跟夏言一样,莫名其妙的栽跟斗。
  早朝的时候,他看着站在内阁班列默不作声的夏言,怎么看,怎么都感觉这家伙貌似沉静的脸看上去是那么的阴冷,那么的歹毒。
  你家伙要不是行事太狠辣,何至于最后被严嵩害得直接处死,要你对人好点,一个内阁首辅,总会有一些官员出来力保的,那样一来,你最多也就被罢官削籍罢了,何至于身死。
  做人,不能太绝!
  龚用卿擢升南京国子监祭酒,那么原南京国子监祭酒邹守益何去何从呢?
  这个时候京察大计已经全面展开了,不知道多少官员会因为“年老”而致仕,也不知道多少官员会被擢升或贬斥,这么大规模的官员轮换已经不是杨聪甚至是阳明一脉在京那点可怜的力量能左右的了,这个时候掌控朝堂大权的还是当今皇帝嘉靖!
  应该说,嘉靖在前期整治朝堂还是很有一套的,至少他平衡之术玩的相当纯熟,杨廷和、杨一清、张璁、夏言这些历史上都比较有名的名臣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朝堂大权也一直掌控在他的手中。
  这次京察大计他自然有他的想法,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都清楚,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想着去左右皇上的想法,谁有这想法,谁就会倒霉。
  这个时候,只能任由嘉靖按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夏言一党和阳明一脉都很识趣的保持了沉默。
  嘉靖怎么想的呢?
  他认为张璁已然故去,以张璁为首的“皇党”也已经分崩离析,而以夏言为首的“皇党”貌似已经发展壮大,甚至有点恃宠而骄了,这个时候,是该扶持一下阳明一脉,让他们有实力和夏言一党对抗了。
  很快,邹守益的任命就下来了,调回京城,出任詹事府少詹事!
  詹事府等于是太子东宫附属机构,一般在没太子的时候是不设专人去管理的,里面的官职也只是由一些朝臣兼着,只有太子出生了,才会任命詹事府管理人员,将詹事府职能慢慢健全。
  这会儿詹事府并没有詹事,少詹事就等于是詹事府品级最高的官员了,嘉靖的意思很明显,这詹事府以后就交给邹守益来管理了。
  紧接着,南京吏部尚书张邦奇又被调回京城,出任京城吏部尚书,内阁首辅李时年纪本就大了,根本无力兼顾内阁和吏部,卸掉吏部尚书之位倒是理所当然,而原本担任南京礼部左侍郎的湛若水则被擢升为南京吏部尚书,顶替了张邦奇的位置。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阳明一脉崛起的信号,两京吏部都掌控在手,要提拔自己人简直不要太简单。
  这也是嘉靖对夏言一党的警告,嘉靖就是要让夏言明白,不要以为乡党遍布朝堂就能为所欲为了,他随便扶持一下,阳明一脉便能跟你夏言一党分庭抗礼。
  很快,一项轰动朝堂的任命又出来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郧阳抚治张岳调回京城,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就等于是都察院下任主官的接班人了,很明显,嘉靖是想让张岳接替即将到到点的屠侨,掌管整个都察院。
  这家伙,张岳可是自己的岳父,杨聪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着实又惊又喜。
第八十章
嘉靖的眼光
  张岳字维乔,号净峰,正德十二年进士,初授行人,因谏阻武宗南巡,被廷杖,贬为南京国子学正。
  嘉靖继位,张岳官复原职,迁行人司右司副,后迁南京兵部武选员外郎,擢兵部郎中。
  大礼议中,张岳因与内阁首辅张璁意见不合,被贬广西提学佥事,而后张璁又借口张岳不用新法选贡生,将其贬为广东盐课提举。
  张岳虽屡遭贬谪,并无怨言,依旧勤勉任仕,一上任就革除种种盐务弊端,推行“以田办盐,以亩科税”,使盐务走上正轨。
  嘉靖或许是看重其韧性,又或是为了警告日渐骄横的张璁,竟然将张岳调回都察院,充任御史,随后又擢其为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应该说,嘉靖不犯糊涂的时候,眼光还算是比较好的,张岳的确是一个清正廉洁的能臣干吏,这点从张家举步维艰的境况就能看出来,他是那种宁愿家里挨穷,也不愿伸手去贪腐的好官。
  不管是提学佥事还是盐课提举都是比较容易捞钱的职位,郧阳抚治就更不用说了,他只要稍微抬抬手,一年随便都能进账几万两,张家也不会因为经济紧张到处想办法,甚至为此不惜牺牲自己女儿的幸福。
  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在这年头真不多见了,嘉靖能一眼相中,足见其眼光还算是不错的。
  紧接着,又一个官员的任命,更能证明嘉靖眼光独到之处。
  这一项任命其实还和杨聪有关,因为杨聪设计,山西巡抚陈达贪腐一案暴露,陈达直接被论罪处死,山西巡抚之位就空下来了。
  这会儿北元余孽正在西北肆虐,山西巡抚之位自然不可能长期空悬,嘉靖又做出一个英明的决断,直接擢都察院御史,辽东巡按曾铣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