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411

  嘉靖对张岳还是很欣赏的,听闻张岳求见,他当即便撇下手头的事情,让张岳进了御书房。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张岳便惶恐的道:“皇上,微臣听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贪腐严重,便私自做主,暗地里派御史胡宗宪前往巡按,为了保险起见,此事微臣并未奏报皇上,还请皇上宽恕。”
  嘉靖闻言,大度的道:“这本就是你分内之事,你自己做主就行了,无需事事奏报。”
  张岳又小心的道:“皇上,为了避免走漏消息,微臣也没告诉屠侨屠大人。”
  这意思,难道屠侨又或者夏言一系的人跟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贪腐案有关?
  嘉靖看了看他手中的供词,好奇的道:“噢,结果如何?”
  张岳举起手中的供词恭敬的道:“胡宗宪经过查探,发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贪腐的确很严重,简直触目惊心,这里是他审出的供词,还请皇上过目。”
  触目惊心?
  没这么严重吧!
  嘉靖接过供词,仔细的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脸上逐渐露出怒容,王化、余中、潘年等,这些人简直无法无天,竟然明目张胆的向盐商索要贿赂,一年贪腐金额就达到一百多万两!
  触目惊心,真的是触目惊心啊!
  嘉靖耐着性子把供词看完,随即拍桌怒吼道:“这群混蛋,竟然敢如此无法无天!”
  张岳见状,假装吓得脖子一缩,不过,他内心却是暗自庆幸道:“成了,王化、余中、潘年他们全完了。”
第一〇二章
做人不能太张狂
  嘉靖震怒,王化、余中、潘年等两淮盐政官员是完了,他们不但被革职查办,连带家都被抄了。
  不过,从他们家里抄出来的白银并不是很多,就算是贪腐最严重的王化,家里也只抄出三十余万两,两淮盐政所有官员家里抄出来的白银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万两,剩下的白银又到哪里去了呢,就算他们只贪了三年,那也是三百多万两啊。
  这个问题,很多官员心里都清楚的很,王化并不是最大的收益者,他上面还有人呢,如果牵连起来,不知道多少官员要被革职查办,被抄家!
  正当很多官员以为一场官场大地震即将开始的时候,这事却毫无征兆的平息了,结束了。
  阳明一脉并没有继续深究下去,他们还没这个魄力,也没这个能力,这年头,诸如盐商孝敬这种常例,没收过的官员很少,要真咬住不放,一查到底,恐怕整个朝堂八九成的官员都会牵连出来。
  这样搞,差不多是跟整个朝堂官员为敌,谁有这个魄力,谁有这个能力,搞不动,那就只有收手了。
  嘉靖或许不知道其中的猫腻,又或许知道,不过,他也没有深究的意思,从历史上他对严嵩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对贪官污吏的态度并不是赶尽杀绝,大多数时候他看重的还是官员的办事能力,有能力,能办好事的,贪一点,他也照用。
  这两淮盐政贪腐案就这么草草收场了,紧接着就是接替官员的任免了,按常规,这种地方官员的任免一般是由吏部提供名单,由皇帝决定用还是不用。
  张邦奇这边是早把名单准备好了,嘉靖一下旨,他很快便把奏折递了上去。
  这次两淮盐政官员等于是大洗牌,那名单是好长一溜啊,其他官员倒没什么,唯独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有点问题,因为张邦奇提出的是原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王栋。
  不过,觉着有问题的并不是嘉靖,因为奏折先要传到内阁写了票拟才会传到他手里。
  此时的内阁,总共就三个大学士,李时、夏言、严嵩,而大多数时候,做主的并不是内阁首辅李时,而是夏言。
  至于原因,很简单,李时本就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很少与人争权,而夏言却是个权欲极强的人,能争到手里的权力,他就要去抢,再加上另一个大学士严嵩跟他也是“一伙的”,此消彼长之下,内阁做主的救变成了夏言了。
  夏言自然知道王栋是阳明一脉的人,对于这个任免,他相当的不满意,开什么玩笑,南京户部尚书之位被你们抢了,山西巡抚被你们撸了,翰林院那么多官员被你们提拔上去了,这会儿两淮盐政你们也想往手里捞,合着便宜全被你们得去了,我们就光剩下吃亏了!
  他看到这份奏折,便很强势的拿走了,这意思,票拟由他来写,李时也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说什么。
  不过,他拿着这份奏折在自己值房看了半天,却不知道怎么写了,因为他手底下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去接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这个职位啊。
  无奈之下,他只能招严嵩来商议了。
  严嵩这会儿还是装的跟个孙子一样,招之即来。
  他装出恭敬的样子,猫着腰走进夏言的值房小心的问道:“公谨兄,怎么了?”
  夏言举起手中的奏折,气愤道:“这帮人,太过分了,什么好处都往自己手里捞。”
  严嵩见状,小心的接过奏折一看,心里不由阴阴一笑。
  不过,表面上,他却装出同仇敌忾的表情,气愤道:“是啊,出了什么肥缺他们都要抢,太不像话了,公谨兄,你说,这事怎么办?”
  夏言气呼呼的道:“他们以为掌控了吏部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做梦!惟中,你那里有什么合适人选没,我直接写票拟上,看皇上会怎么处置。”
  嘿嘿,人选自然早就有了。
  严嵩假装犹豫了一下,随即小心的道:“这个,仓促之间我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人,你看光禄寺少卿白启常怎么样?”
  光禄寺少卿,正五品的京官,下放到地方,连升三级,出任从三品的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夏言认为,这个人选还可以,他当即便拿起一张白纸刷刷刷写起来,写好之后,他便接过严嵩手中的奏折,将白纸贴在了奏折上。
  这就是票拟了,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写给皇上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不能直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写在奏折上,只能附上一张白纸,皇帝看完他们的建议之后便会将票拟撕下来,然后用红笔在奏折上写下自己对奏折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批红。
  这票拟其实并不一定能影响皇帝的决断,但夏言却认为,他提出的人选能取代王栋,真是这样的吗?
  嘉靖看到奏折和上面的票拟,眉头不由一皱。
  夏言写在票拟上的话,太直接了,这家伙竟然在票拟上写着“王栋乃王畿弟子,有任人唯亲之嫌。”
  嘉靖皱眉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张邦奇有任人唯亲之嫌,主要这夏言张狂的毛病还没改掉。
  王栋乃王畿弟子怎么了,谁不知道白启常是你乡党,你说别人任人唯亲,你呢?
  嘉靖对夏言意见是越来越大了,对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的任命他内心其实已经有点偏向于王栋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决定征求一下朝臣的意见。
  这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貌似还达不到廷议的标准,一般要正三品的侍郎和五寺主官才需要廷议,从三品的盐运使,只能个别征询朝臣的意见。
  这个时候,嘉靖又想到了李时。
  李时是内阁首辅,为人又比较公允,而且他既不属于阳明一脉也不属于夏言一党,这个盐运使的任免,征求他的意见貌似是最好的。
  夏言之所以信心满满认为白启常能够取代王栋出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也知道从三品的盐运使还达不到廷议的级别,皇上在无法决断的时候就要征询内阁大学士的意见,而现在的内阁就三个大学士,他和严嵩对李时,二比一,就算李时倾向于王栋,他们也能赢。
  他这也是过于得意忘形了,殊不知嘉靖最看不惯的就是他这一点,他要委婉一点兴许嘉靖还会征求他的意见,他这么直接,这么张狂,嘉靖会鸟他才怪。
  所以,做人不能太张狂,太张狂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第一〇三章
吃亏还是得便宜
  李时虽然是个好好先生,为人忠厚老实,什么都不争,但他对夏言也是颇有意见的。
  夏言这个人,做事太张狂了,很多时候,压根就不顾及他这个内阁首辅的颜面,他没点脾气才怪。
  嘉靖找李时来征询意见,真是找对人了。
  李时一看夏言写的票拟,心中也不由冷哼一声,任人唯亲,到底是谁任人唯亲?
  他思索了一会儿,便小心的道:“皇上,请恕微臣直言,一般连升三级都需要莫大的功绩,这白启常有何功绩,微臣实在未曾听闻。”
  有这句话就够了,升一级,升两级什么的,那都是正常升迁,正五品的六部郎中和五寺少卿,升个两级,外放知府,锻炼一下,再回京担任六部侍郎又或者五寺主官是比较正常的,但是,连升三级就有点夸张了。
  连升三级一般都是褒奖那些有莫大功绩的官员,白启常就是个光禄寺少卿而已,能有什么功绩,一般六部郎中才有机会获得大功绩,五寺少卿一般都是混日子的,想混点功绩都难。
  嘉靖其实也只是想找个借口堵住夏言的嘴而已,这个借口很好,很强大,你说要给人连升三级,功绩呢,没有功绩就给人连升三级,无功而受禄,其他官员会怎么想?
  所以,白启常一下就被嘉靖拍死了,王栋顺利接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
  这事顺利的,连杨聪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大个肥缺,竟然这么顺利就拿下了,严嵩主动挑起事端,最后却白白便宜了自己这边,让他们捡了个大便宜,这表现也太菜了吧?
  严嵩真有这么菜吗?
  当然不是!
  他要真想谋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这个肥缺,绝对不会表现的这么垃圾。
  这次,所有人都被他耍了,包括夏言和李时。
  他手底下并不是没有人,如果他给夏言推荐一个知府又或者六部郎中,那么,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但他偏偏就推荐了一个不知所谓的光禄寺少卿,这摆明了是在玩夏言呢。
  那么,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这天,他又捧着几副写好的青词来找嘉靖了。
  这些青词其实并不是他写的,而是他招徕的幕宾写的,他只是拿过来抄一下而已。
  不过,他的字的确写的很好,嘉靖看了着实感觉他才华出众的很,再加上他一直赞成嘉靖修炼,嘉靖对他更是青睐有佳。
  嘉靖看罢他进献的青词,不由龙颜大悦,每当这个时候,嘉靖都会和他谈谈人生,谈谈理想。
  一国之君的人生其实就是治国,至于理想,嘉靖是想顾道长生来着,严嵩对此也很是赞同,每每都会拍得嘉靖喜笑颜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