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411

  现在就去收拾南倭北虏吗?
  他认为自己还没这个能力,南倭北虏频繁入寇大明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不是光将他们击败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再说彻底击败南倭北虏也没那么简单,人家不是傻子,打不赢是会逃跑的,妄图靠一两场胜仗就解决南倭北虏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胡宗宪、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留名青史的文臣武将都耗费数十年功夫才击败南倭北虏,他不认为自己现在就有这个能力。
  现在就学张居正革除弊政,来个嘉靖中兴吗?
  他相当清楚,自己现在根本没这个权力,不成为内阁首辅,掌控朝堂大权,想革除弊政就是个笑话而已。
  他现在只是翰林院修撰,离内阁首辅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那么,他现在能通过什么彰显自己的能力呢?
  想来想去,这会儿,唯有著书立说才能彰显他的能力,翰林院修撰,说白了不就是负责著书的吗。
  他也早有想法,要编撰一本传世巨著《格物致知之理》,将《格物致知之理》编撰成引领大明发展的百科全书。
  其实,著书立说也是很大的功绩,如果能编撰一本传世巨著出来,不但能彰显自己的能力,还能彰显这个朝代的能力,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这种传世巨著都是很重视的,因为当皇帝的也想流芳百世,如果在其治下能出一本传世巨著,对于一个当皇帝的来说也是了不起的功绩。
  比如《永乐大典》,就是永乐盛世的标记之一,后世人看到甚至听到《永乐大典》就会想起永乐盛世。
  《永乐大典》这种传世巨著,影响之深远,简直不可估量,而主编《永乐大典》的解缙也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甚至“明朝第一才子”,如果这还不叫才能,什么才叫才能!
  传闻嘉靖就喜欢看《永乐大典》,基本上,只要有空闲他就会翻翻《永乐大典》,他甚至有意抄录个《永乐大典》副本出来。
  这家伙,抄录《永乐大典》可不是开玩笑的,因为《永乐大典》足有上千册,上万本,好几亿字呢,传闻《永乐大典》定稿之后明成祖朱棣组织了两千多人足足抄录了五年才把正本抄录出来,其工作量之巨大足见一斑,而嘉靖竟然想抄个副本出来,其对《永乐大典》的喜爱也足见一斑。
  当然,并不是所有书都能成为传世巨著,也不是你随便写本书出来就能代表一个朝代,流芳百世,历朝历代,著书立说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流芳百世的也就那么几个,大多数人编出来的书根本就没有流传出去,甚至连书名想出现在青史上都难。
  要编撰一本实用性的传世巨著出来,首先编撰的内容必须有使用价值,别人能用的到,这书才能流传下去,比如《永乐大典》、《孙子兵法》、《本草纲目》等等,都是流传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实用性传世名著。
  然后,你编撰的内容还必须引起当权者的重视,不然这书不但编的慢,你要出名也难,比如《永乐大典》和《本草纲目》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永乐大典》的编撰受到了明成祖的重视,所以,上千册,上万本,好几亿字,几年时间就编撰完成了,主持编撰的解缙也成了明朝有名的大才子,官至内阁首辅。
  《本草纲目》的编撰并没有受到当权者的重视,所以,总共才五十二卷,一百多万字,李时珍足足编撰了二十多年,而且,直到《本草纲目》成书,甚至李时珍去世,他的名气还没有流传开来。
  也就是说,怎么打动嘉靖,让他重视《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嘉靖没兴趣,那么,自己可能累死也是给后人做嫁衣。
  这个嫁衣给后人做了倒无所谓,主要他想通过编撰《格物致知之理》,让嘉靖看到自己的才能啊,而且他还想通过《格物致知之理》的推广来引领大明的发展,让大明逐步变强,如果没有嘉靖的支持,这些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那么,怎么打动嘉靖,让嘉靖重视《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呢?
  这个问题,也不简单。
  如果跑过去实话实说,跟嘉靖说要编撰一本百科全书,来引领大明发展,让大明逐步变强,嘉靖估计会以为他脑子进水了。
  开什么玩笑,什么引领大明发展,让大明逐步变强,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以农为本,大家都认为种出足够的粮食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才是根本。
  什么《格物致知之理》,什么发展,什么变强,嘉靖要能知道这些,大明早就无敌于世了,还等你来编撰《格物致知之理》?
  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像这种类似于工业大跃进式的发展,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是看不出功效的,嘉靖不可能有那么长远的目光,只有从实际出发,让他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行。
  那么,怎么让嘉靖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杨聪很快就想到了很多东西。
  比如,嘉靖现在最想解决的就是北元余孽的问题,甚至连殿试的时候他出的考题都是怎么解决北元余孽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还没个具体的解决之道,就包括杨聪的状元文章,也只是大概谈了一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现在就不一样了,他正和唐顺之、赵时春等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这《兵法篇》里面就有细致的介绍,怎么利用热武器击败手持冷兵器的骑兵。
  这种方法在后世几乎是常识,功夫再高,一枪撂倒,你拿着刀剑去跟装备枪炮的人打仗,那纯粹就是寻死,胜负没有一点悬念。
  但是,这个时代的人却不这么想,主要这个时代的热武器威力还不是很强,装备也不是很普遍,而且还没有具体的战法。
  你拿几十把甚至几百把火绳枪去对付数万骑兵那自然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而《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对怎么用热武器去对付骑兵就有详细的描述,相信嘉靖对这个肯定会有兴趣的。
  还有,嘉靖喜欢猎奇,杨聪早就听陆炳说过了,嘉靖翻《永乐大典》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那些稀奇古怪的内容,而《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就能满足他猎奇的心理。
  他相信,一幅用各种颜色细细绘制出来的《坤舆万国全图》,绝对能吸引嘉靖的目光。
第二章
糊弄
  正月的京城还相当的寒冷,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更是冷的出奇。
  一般这个时候大家都会选择热炕头,钻被窝,以躲避寒冷的侵袭,但这天晚上,杨府却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这次杨聪请的并不是徐延德、张邦奇、张岳等派系大佬,而是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等知交好友,甚至连久未见面的工部主事王宣都被他请来了。
  他请这些人来主要是为了商议一下《格物致知之理》的编撰事宜,他已然决定去觐见嘉靖,争取嘉靖的支持了,这《格物致知之理》大致要编成什么样子,具体又有那些分卷自然要先定下来,不然到时候连他自己心里都没数,嘉靖又怎么会支持他。
  屋外寒风呼啸,室内却温暖如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正喝的面红耳热之时,王宣终于忍不住好奇道:“清风,这里并未曾烧炭火,为何如此之热,我都热的有点冒汗了。”
  众人闻言,无不转头四处查找起来,他们也觉得很奇怪,这里面并没有一个炭火炉,怎么会这么热呢,外面的寒风可是如同刀割一般,这里面却如同烤火一般,着实奇怪啊。
  杨聪指着旁边墙上的铜管略带得意道:“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加了这些铜管而已,里面都是烧开的热水冒出的蒸汽,热的很。”
  王宣闻言,不由好奇的起身去摸了一下墙上的铜管,这一摸,差点没把他手上烫个水泡出来,他不由惊奇道:“清风,这你都能想的出来,真是个奇才啊。”
  这算什么,还有更神奇的东西呢,前世他看到过的很多东西放到这会儿都能让人大吃一惊,这暖气压根就不算什么。
  他摇了摇头,谦虚道:“就是个小玩意而已,不值一哂,不值一哂,对了,先生你还记得当初我跟你说过的《格物致知之理》吗?”
  这个王宣自然记得,当初就是他想出书,去找杨聪,杨聪才想到要编撰一整套《格物致知之理》。
  原本他是想着杨聪就算不给他出书,等他高中进士和举人,有钱了,自己出也是一样的,但是,他进入工部之后便发现,他以前写的那些东西果然很粗浅,很片面,工部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籍,比他编撰的详细多了。
  这个时候他正利用空闲时间翻阅工部相关记载呢,他出书的目的还没变,只是,他想编一本更全面的书出来。
  他有些尴尬的道:“这个我当然记得,只是到了工部之后我才发现当初编撰的东西着实粗浅的很,这会儿我正翻阅工部相关记载呢,你说的对,要编就编一本全面的出来,可惜这会儿我时间并不是很多,只能先看着,学着,要出书,估计要等我年老致仕之后了。”
  晕,等你年老致仕之后,那不是要等十多年。
  杨聪不由暗暗自责,当初想得好好的,要编撰一套《格物致知之理》出来,引领大明发展,让大明慢慢变强,自己步入官场之后,却深陷权力斗争无法自拔,把自己的初心都给忘了。
  还好,自己幡然醒悟过来了,而且这王宣并没有忘记初心,还在不断求索呢。
  想到这里,他饶有兴致的问道:“噢,你在工部看到些什么?”
  王宣颇为兴奋道:“看到的东西多了,有制盐、制糖、造纸、造酒、纺织、丹青、陶瓷、铸造、冶金等等,我现在才明白,当初我真是井底之蛙啊。”
  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技艺,可惜没有人去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只是在匠户之间以父传子的方式传承着,自然很难有飞跃式的发展。
  如果能将这些现有的技术跟前世的见闻结合起来推陈出新,大明的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可惜,自己被权力蒙蔽了双眼,都浪费了这么长时间了。
  杨聪有些惭愧道:“先生之执着着实让我汗颜,这段时间,我着实有点懈怠了,我想向皇上进言,组织人手,全力编撰《格物致知之理》,不知先生可有兴趣与我等一起编撰。”
  王宣当然有兴趣,他比杨聪还有兴趣呢,他也看明白了,这官场之上他好像没多大奔头,要不是杨聪帮忙,他这辈子可能也就能当个县令什么的,转几个地方,然后年纪就到了,就该致仕了。
  他这会儿对权力也没什么追求,就想着编撰一本全面的书籍出来,将看到过的技艺系统的传承下去。
  杨聪的提议,正合他的心意,要是皇上能重视,那还得了,他激动的道:“好啊,只要你不嫌弃我才疏学浅就行。”
  这里面他还真是最为才疏学浅的一个,因为罗洪先、唐顺之、赵时春等人不是状元就是一甲二甲前列,他这个三甲进士在这些人跟前真不算什么。
  杨聪微笑着摇头道:“先生此言差矣,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大家擅长的东西不一样而已,像先生擅长的我们就不擅长,而编撰《格物致知之理》也需要各方面的达者,像达夫兄擅长的就是地理,这会儿正和我一起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地理篇》呢,像义修兄和景仁兄擅长的就是兵法,这会儿他们正在编撰《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呢。”
  原来大家都是同道中人,他们也明白杨聪找他们来的原因了,杨聪就是想向皇上进言,组织人手,全力编撰《格物致知之理》。
  这是好事啊,大家都热切的讨论起来。
  最后,他们确定下来,《格物致知之理》暂时分为《天文篇》、《地理篇》、《五行篇》、《兵法篇》、《器械篇》、《风雨雷电篇》。
  这会儿他们人手并不是很多,不能全面开始编撰,只能抓住重点,编撰嘉靖最感兴趣的东西,糊弄一下嘉靖,以期获得嘉靖的重视。
  嘉靖这会儿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怎么对付北元余孽,而杨聪给出的对策就是利用火器和战车结合新型的战法对付北元骑兵。
  这些东西,杨聪都分散到了《五行篇》、《兵法篇》和《器械篇》当中,由唐顺之和赵时春负责设计战车,由王宣负责编制火炮铸造方法,而他自己则负责火绳枪的改进。
  他们联合起来准备这些东西就比较快了,才过了不到半个月时间,糊弄嘉靖的东西就准备好了。
  杨聪到底能不能把嘉靖忽悠的兴致勃发呢,且看下回分解。
第三章
耳目一新
  历朝历代顾道长生的皇帝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秦始皇,他巡游求仙,史料都有记载,而最痴迷的当属嘉靖,他为了修炼,甚至几十年都不上朝,好好一个大明被严嵩搞得乱七八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