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3/411

  就这还不包括将士的饷银呢,如果按西北边军的饷银计算,十余万大军一个月又是二十余万两,一年下来又是将近三百万两。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五六百万两,根本就别想组织十余万大军去征讨安南莫氏,而杨聪如果不征召十余万大军,便很有可能会吃败仗,毕竟安南莫氏这会儿就已经有十余万大军在手,而且他们还占着地利之便。
  更为可怕的是,西南边陲还有恐怖的毒瘴,剧毒的蛇虫,瘟疫般的疾病,如果率军进入莽莽群山中的原始森林,一不小心就会把命搭里面。
  总之,夏言和严嵩都认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嘉靖这种养在紫禁城的金丝雀才不知道其中的难度有多大。
  他们之所以这么落力的忽悠嘉靖,把杨聪诓去西南边陲,可不是光为了抢占东南各省的控制权,他们是想让杨聪直接死在西南,从此永绝后患!
  有时候文人歹毒起来才是最可怕的,不管是严嵩还是夏言,他们对待政敌那都是能整死便往死里整!
  那么,杨聪会上这个恶当吗?
  他不上当不行啊,因为嘉靖都下圣旨了,他不去那就是抗旨不遵啊!
  当然,他也可以装病推脱,不过这样一来他的仕途基本上就毁了。
  杨聪收到圣旨,气得差点没当场破口大骂,他倒不是害怕去安南平叛,因为他相当清楚,莫登庸是不可能进攻大明的,如果莫登庸真这么干了,那么他就要成为明史中的大名人了,属国安南反攻大明,如果历史上真发生过这事,史书上绝对会大书特书。
  问题杨聪在后世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事,不管是小说、网络,还是电视上都没这事,所以,他可以肯定,莫登庸不会进攻大明。
  很显然,这是夏言和严嵩为了将他调离东南而使出来的诡计,也就是说,莫登庸根本就没有进攻大明的想法,这一切都是夏言和严嵩编造出来的谎言,用来欺骗嘉靖的谎言。
  既然是谎言,安南之事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莫登庸十有八九是不敢跟大明开战的,这平叛一事很有可能会由武斗转为文斗。
  说到文斗,杨聪这状元郎又怕过谁来。
  总之,安南之事还算不得什么大事,他气的是夏言和严嵩绞尽脑汁都要把他调离东南。
  要知道这会儿海盗和倭寇都快绝迹了,剿倭大业差不多就要完成了,但是,他这一走,东南估计又会出现海盗和倭寇的踪迹。
  因为这海盗和倭寇本来就是海商豪门招来的,一旦他离开东南,海商豪门必定会想方设法抢夺东南的控制权和海上贸易的控制权,而豢养海盗和倭寇正是他们的惯用手段。
  果然,他这才刚收到圣旨,还没安排好交接呢,京城便传来消息,夏言和严嵩推举工部侍郎赵文华接替他的位置,出任浙直总督。
  卧槽尼玛啊!
  杨聪收到消息,直接就忍不住骂开了。
  这事果然是夏言和严嵩搞的鬼,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借海商豪门之手重新掌控东南。
  如此厚颜无耻之徒,能让他们轻易得逞吗?
  当然不能!
  杨聪当即便上奏,举荐兵部郎中唐顺之接任浙直总督,并写了封密信,教阳明一脉的大佬如此这般应对。
  这一下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又斗起来了,双方为了争夺浙直总督之位那是剑拔弩张,天天有事没事就相互攻讦,就差动手干架了。
  嘉靖虽然喜欢挑起群臣内斗,但是,那也得是可控范围的暗斗,像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这样都撸起袖子准备干架了可不行,无奈之下,他只能组织廷议了。
  这天早朝,奏对环节刚过,嘉靖刚宣布开始廷议,张邦奇便从班列中站出来,跪在御道中间朗声道:“皇上,浙直总督身负清剿海盗和倭寇之重任,虽说不一定要像杨聪杨大人那般文采武功都惊才绝艳,最起码也要通晓兵法吧,赵文华赵大人乃是通政使司右通政出身,任的又是工部侍郎,根本就不懂兵法,让其出任浙直总督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嘉靖闻言,眉头不由一皱,是啊,赵文华根本就没有一点统兵经验,派去东南负责清剿海盗和倭寇也太过荒唐了吧?
  严嵩见状,连忙从班列跑出来,跪在张邦奇旁边朗声道:“皇上,万万不可听信谣言啊,科举中就有《春秋》一书,其中不大多是兵法吗,赵大人怎么可能不通兵法。唐顺之唐大人乃是王畿亲传弟子,此事又谁人不知,他们这是想私相授受,独霸东南啊!”
  这!
  嘉靖闻言,眉头又是一皱,这几天他的确听说阳明一脉想将东南变成自己的后花园,让唐顺之接替杨聪的位子的确有点不妥啊。
  这两边都对浙直总督之位势在必得,廷议场面之热闹可想而知,御道中跪的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的官员是越来越多,要不是碍着有皇上在,他们估计都该吵起来了。
  嘉靖见状,着实有点头疼,最后,他干脆选择了和事老毛伯温的建议,擢赵文华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浙直总督,同时擢唐顺之为兵部侍郎,参赞东南军务。
  这意思就是两个人都上,不过赵文华主民政,唐顺之主军政。
  他这明显是在顺着毛伯温的建议和稀泥呢,不过阳明一脉和严嵩一党也不敢再争了,因为他们的目的貌似都达到了,只是大家都吃不成独食了而已。
第一五八章
摊牌
  严嵩一党和阳明一脉为了争夺浙直总督之位相互攻讦,大有一言不合便开干的架势,搞得京城其他官员都心惊肉跳,生怕一不小心便卷入两派的斗争中。
  嘉靖为此特地组织了一场朝议,让两派各抒己见,最后,他却采用了兵部尚书毛伯温的建议,来了个和稀泥,将严嵩一党推举的赵文华擢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浙直总督,又将阳明一脉推举的唐顺之擢为兵部侍郎参赞东南军务。
  这样一来,双方推举的官员都获得了擢升,嘉靖的意思就是要大家息事宁人,两派官员也不敢过于违逆嘉靖,所以,这事就算这么过去了,京城总算是回复了宁静。
  表面看来,这次貌似是严嵩一党得了大便宜,其实,阳明一脉才是最后的赢家,毛伯温的建议其实就是杨聪提供的,只是由聂豹之口转述给了毛伯温而已。
  杨聪之所以这么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
  这会儿貌似是文官比武将权力大,总督比参赞军务权力大,其实不然,至少,东南这块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赵文华就算当上了浙直总督其实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他手底下没兵啊!
  他想要调动兵马,就必须通过唐顺之,而唐顺之早就得了杨聪的交待,赵文华说什么,表面上应了便成,至于实际上,那自然是不尿他。
  反正这会儿东南的主力几乎都在海上,而赵文华又不可能跑海上去盯着各省的水师船队,他们还不是想干嘛就干嘛。
  赵文华想要抢夺海上贸易就必须有人,各省水师都不听他的,他就等于没了手脚,到时候,他要敢“私自”让海商豪门组织船队去做生意,各省水师反而会冲上去“围剿”!
  反正各省水师船队的职责就是清剿海盗和倭寇,他就算吃了哑巴亏也不敢声张。
  这,就是杨聪的应对之策,以武制文,让赵文华的命令出不了金陵城!
  赵文华还不知道杨聪早已给他设好了套呢,他屁颠屁颠的跑到金陵城上任的时候,杨聪早就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出发前往西南了。
  他原本还想着能利用杨聪召集起来的屯卫精锐去限制汪直,从而慢慢夺回海上的贸易权呢,却不曾想,杨聪直接带走了两万步卒,整个东南五省也就剩下五千步卒了。
  这五千步卒还不是集结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五个行省的,而且他们还肩负着守卫各行省首府的重任,根本就不能调动。
  至于水师,杨聪只是含含糊糊的交待了一下,现在各省水师正在海上追剿海盗和倭寇呢,根本就回不来!
  杨聪就这么走了,他不但带走了两万步卒,还带走了俞大猷、卢镗、刘显这三位大将,只留下汤克宽和戚景通两位总兵分管五省的步卒和水师。
  赵文华是彻底抓瞎了,他都不知道该怎么着手从杨聪手里抢夺海上的生意了。
  话说大明这都开始调兵遣将了,安南莫氏又在干什么呢?
  他们这会儿正在打仗呢,谋朝篡位可没这么容易,就算后黎朝的皇室被他杀服了,后黎朝那些权臣也不会服啊,像安南郑氏和安南阮氏这样的豪门就不会服他一个渔夫出身的土包子。
  安南郑氏和安南阮氏已经找到了一位自称黎昭宗之子的皇室宗亲黎维宁,并立其为黎庄宗,这会儿黎庄宗已经召集了很多后黎遗臣在安南南部复国,并且已经攻取了安南西都清化,莫登庸正忙着组织大军前去征讨呢。
  也就是说,安南莫氏的主力大军这会儿正在清化附近与后黎朝复国势力对抗。
  杨聪收到消息,嘴角不由一撇,这嘉靖,还真是糊涂啊,情况都不了解一下就相信了夏言和严嵩的话,莫登庸哪里会进攻大明,就算他有这个胆也没这么多兵啊!
  其实,这会儿洪铁柱已经派人往南洋方向渗透了,因为大明东南沿海商户的产能逐渐恢复巅峰时期的水平,而且各地乡绅的粮食也大部分都高价卖给了杨家,再加上南台船厂正全力赶制商贸用的大福船,以致汪直和洪铁柱手下的船队运力大增,这会儿东瀛的市场其实已经有点趋向于饱和了,甚至,粮食的价格都已经开始下降了。
  杨聪为了保证利润,早就有意开拓南洋市场了,而南洋市场的第一站就是安南。
  也就是说,安南这会儿其实就有洪铁柱手下假冒的渔民在收集各种信息,杨聪自然能很快便打听到安南的现状。
  他站在月港新建的大型码头上,看着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战船,脸上不由露出得意的笑容。
  夏言和严嵩估计认为征讨安南莫氏的任务很难完成吧,现在看来,这事比清剿海盗和倭寇还要简单,莫登庸要知道他在广西边境集结大军,估计能吓得尿裤子!
  他其实早就开始筹备了,这会儿东南五省“剩余”的两万步卒精锐和所有水师战船基本上都已经集结在了月港,就等着他一声令下,便可出发了。
  夏言和严嵩其实还算漏了一点,那就是粮食运输的问题。
  粮食可不一定要从陆路运输,走海路更便捷,因为海上一坦平洋,根本就没什么障碍,而且像苍山船这样的帆桨船,如果顺风的话,根本就不需要耗费多少人力,就算是不顺风,纯由苍山船组成的船队一个月之内也能在广西和福建之间打个来回,所以,杨聪压根就不用担心粮食运输的问题。
  这会儿杨聪也没有考虑粮食运输的问题,因为他正在考验卢镗和刘显呢。
  这两位可是东南有名的宿将,从这几年他们的表现来看,着实是名不虚传,杨聪其实早就有意将这两人收为亲信了,只是两人一直在广东和山东值守,他也没时间去两地巡查,所以,一直拖到现在,他才向两人摊牌。
  这月港是干什么的,杨聪并没有向他们隐瞒,甚至,这几天他还让俞大猷带着这两人去附近的仓库转了一圈,他们肯定早就知道这里是一个海上贸易的集散地了。
  就是不知道他们对私自从事海上贸易是什么看法,杨聪沉思了一阵,这才问道:“子鸣、惟明,对这月港,你们怎么看?”
  两人尴尬的互望了一眼,最后还是比较老成的卢镗拱手道:“大人,这样有点违反海禁吧?”
  这样岂止是有点违反海禁,根本就是彻底违反海禁。
  卢镗能这么说,就证明他们的脑袋并不是一根筋。
  杨聪不由感慨道:“海禁到底是对是错暂且不说,东南海盗和倭寇肆虐的原因相信你们应该清楚了吧,你们说,如果本官不主动组织船队将大明多余的货物运送到物资紧缺的东瀛售卖,这海盗和倭寇能剿的完吗?”
  这个!
  卢镗和刘显毕竟是正正经经的领兵将领,这种有违法度的事情他们还真不好跟人讨论。
  不过,两人脸上都露出了一丝恍然的神色,很显然,他们已经想明白海禁和海盗倭寇之间的联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3/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