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3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4/411

  这又是什么船呢?
  几个工头都面露疑惑之色,他们可以肯定,大明肯定没有造过这样的船,因为这么大的船,必须有风帆才能开得动,靠船桨,那是根本划不动的。
  杨聪见他们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样子,连忙解释道:“这是最新型的福船战舰,船底和龙骨框架都是借用的大福船制式,不过,这船舱就不一样了,里面是分好几层的,而且,每层都跟整个船体差不多宽,你们看看,这种战船,龙江船厂能造出来吗?”
  这个,怎么说呢?
  如果是那种四十余丈的郑和宝船,以龙江船厂现在的技术,肯定是造不出来的,如果只是这种十余丈长的大福船,他们勉强还是能造出来的。
  不过,这船连一个风帆都没有,怎么开得动呢,造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工头忍不住开口道:“总督大人,这船我们倒是勉强能造出来,只是这船连风帆都没有,造出来恐怕开不动啊!”
  杨聪闻言,连忙展开另一张图纸,细细的解释道:“本官是怕你们看不懂,所以只给你们看了船舱的结构图,其实,这船外面还有很多东西,你们看,这是划轮,就如同车轮舸那样的划轮,整个船体两边大致有五到八组划轮,有了这些划轮,船不就能开动了吗?”
  开什么玩笑?
  划轮!
  车轮舸他们自然知道,那船才多大,这大福船可不是车轮舸能比的,要用划轮带动这么大的船,那得多大的划轮啊?
  从整个船体的比例来看,这一个划轮怕不有丈许宽,谁这么大劲,能踩得动这么大的划轮?
  又一个工头忍不住开口问道:“总督大人,这么大的划轮,一个人恐怕踩不动吧?”
  好吧,这些人,专业水准那是有的,不然就不会一眼看出动力问题了。
  不过,他们的专业水准却局限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对于蒸汽动力这种新东西,他们估计是一窍不通。
  杨聪只能耐心的解释道:“这个就不用你们操心了,划轮并不是靠人力驱动的,而是靠蒸汽机来带动的。”
  蒸汽机?
  几个工头闻言,无不露出思索之色。
  其实,他们也不是没见过蒸汽机,因为这龙江船厂里面还有造火枪和火炮的作坊,里面就有新式机床,也不知道赵文华和屠大山是从哪里弄来的,总之,对于蒸汽机他们也不是一窍不通。
  不过,那丈许大小的蒸汽机和十余丈长的大福船比起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啊。
  那东西,能带得动这么大的船吗?
  杨聪当然知道这些人在疑惑什么,他想了想,随即解释道:“火龙车,你们都听说过吧,一辆火龙车带上十节车厢,同样有十余丈长,那么大的铁疙瘩蒸汽机都能带得动,这木制的战船蒸汽机能带不动吗?”
第四十八章
梦想
  一直以来,杨聪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率舰队纵横余大洋之上,击败那些所谓的欧陆列强。
  他虽然对历史不是很熟悉,却也知道,这个时代,可是大航海时代,如果不发展海上实力,只知道闭关锁国以图自保,人家迟早有一天会欺上门来。
  要说到造船技术,这个时代,谁又能与大明相比,当初郑和率庞大的舰队下西洋的时候,欧陆列强还只会驾着小渔船打渔呢。
  只可惜,这百余年间,大明都把时间浪费在海禁上了,航海技术一直停滞不前,造船技术甚至还在不断后退。
  还好,这个时候奋起直追还为时未晚。
  这个时候的欧陆列强应该还在刚起步的阶段,嘉靖元年的那场西草湾海战就能说明一切。
  现在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实力也不过如此,大明才出动了一个卫所指挥使和几个百户便将其远洋舰队打得屁滚尿流,如果大明从这个时候开始奋起直追,那么,今后的大洋之上,可能就没什么“海上马车夫”荷兰和“日不落帝国”英国什么事了。
  杨聪也不知道,荷兰和英国这样真正的海上强国具体会在什么时候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称霸海上,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发展大明的海上实力,为将来的海上争霸打下坚实的基础。
  龙江船厂的造船能力其实是相当不错的,至少,从底蕴上来说,要比福州的南台船厂要强得多。
  这里可是旧都金陵,洪武年间和永乐初年,大明所有匠户几乎都集结于此,造船方面的人才,简直不要太多,虽然百余年过去了,原来那些造船的匠户早已故去,他们的后代却一直在金陵城附近谋生,他们的技术也通过血脉关系,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或许,再过百年,这些造船技术便会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因为这些匠户学手艺主要还是为了谋生,如果百余年时间无船可造,他们可能还能勉强将造船技术传承下来,如果时间再长一点,再过个百年,谁又会坚守着这没用的技能饿肚子呢。
  这一点,杨聪把自己的设想说出来之后,便察觉到了。
  还好他来得早,要不然,再过百余年,大明这些领先于时代的造船技术恐怕就要真的彻底荒废了。
  那么,他的设想又是什么呢?
  他的设想就是重建龙江船厂,将原有的六条超大型船坞水道全修复,先争取能一年建造十二艘福船战舰,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扩大产能。
  至于福船战舰的制式,他早就定下来了。
  整个战舰分为五层,最底层摆放锅炉和蒸汽机,第二层存储粮食和弹药,上面三层则排满炮门,每层架设四十门千斤巨炮,左右各二十门,三层一共就是一百二十门。
  他之所以将两侧的火炮定为一百二十门,也是想让这新式战舰带有一点大明的色彩,因为这会儿大明很多东西编号都是采用的甲子纪年那一套方式,一个甲子是六十年,正好两侧各六十门火炮,编起号来方便的很。
  至于船首和船尾,他则准备铸造两千斤甚至是更为巨大的火炮,至于数量,那也是紧最多的来,前面排三门,后面同样排三门,总共六门。
  总之,他要运用现有的技术,将新式福船战舰的火力发挥到极致。
  这样的战舰,就算遇到欧陆列强的主力战舰,也能在火力上碾压对方!
  他这个设想一提出来,可把几个工头给激动坏了。
  六条船坞水道同时开建,一年建造十二艘战舰,半年才建造六艘战舰,这数量,听起来貌似有点少,其实,工作量却一点都不少。
  要知道,福船战舰可是长达十余丈的大型战舰,换做后世的计量方法,那就是长达四十余米大型船只。
  这样的战舰,光是一层,那都是四五百个平方,以现有的技术,建造起来是相当麻烦的,消耗的人工,那可不是一点点。
  可以说,只要六条船坞水道真的同时开建,原来龙江船厂所有的匠户都不用愁活计了。
  这种事,他们以前可不敢奢望,要知道,龙江船厂可是荒废百余年了,他们这些匠户为了生计,那是东奔西走,累到不行,而且,他们还要响应朝廷的征召,免费为朝廷服劳役,来回奔波,苦不堪言不说,还没钱赚,很多匠户都因此而放弃了原本的行当,甚至是自己的户籍,逃逸到他乡,沦为了流民。
  这下好了,他们不但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且还不用来回奔波,去服那劳役了,因为建造战舰本就是为朝廷做事,完全可以用来冲抵劳役,大不了,每年扣一两个月工钱,那可比来回奔波要强得多。
  杨聪也没想到,这龙江船厂的潜力竟然如此惊人,同时建造六艘大型战舰,竟然不用到处招人!
  不得不说,这是个意外之喜。
  再加上,船厂还有王宣坐镇,还有船务学堂的精英弟子帮忙,他根本就不用去烦心具体的事物,只要把设想提出来,然后提供足够的资金便成。
  金陵事了,龙江船厂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他又跑了趟福州。
  这会儿福州的南台船厂也差不多停工了,因为水师将士数量有限,建造再多的苍山船也没人操控,而且,汪直和洪铁柱那边这几年船队规模也扩充的差不多了,至少,在没有开拓新的市场之前,他们手底下的商船是够用了。
  这么大的船厂,自然不能让他闲着,杨聪的想法,是让这里建造新型的苍山船,将原来的帆桨船也改成蒸汽机驱动的轮船。
  一个完整的战舰编队可不能光有大福船那样的大型战舰,像苍山船这样的中小型战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型战舰转向困难不说,还有防守盲区,如果敌人以小型快船实施火攻,再先进的炮舰,都有可能败在原始的帆桨船手里。
  这也是列强远洋舰队多次与大明水师交手却讨不到一点便宜的原因,因为大明太多这样的小型快船了,而列强的远洋舰队因为需要长时间在海上航行,根本就没有配备小型战船护航,他们一遇到大明这样的“船海”战术,就得歇菜。
  杨聪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福船战舰要造,新型的苍山船也要造,这样一来,大明的舰队就不用担心人家用小型快船实施火攻战术了。
第四十九章

  金陵,龙江船厂,随着资金的不断注入,这座百余年历史的超大型船厂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本早已坍塌的库区这会儿已然修缮一新,各种造船用的木材从无到有,慢慢堆满所有库房。
  原本早已被泥沙淤塞的船坞水道这会儿也早已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水道两边,到处都是忙碌的匠户。
  最早一个开工的船坞这会儿已经把一艘福船战舰的龙骨框架都做好了,船底和船舷,包括上面的船舱已然开始慢慢露出雏形。
  杨聪站在不远处,看着那如同蜂窝一般的炮门,脸上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个时候,像这样的超级炮舰,连欧陆各国都没多少艘,几个所谓的列强,所有超级炮舰加起来撑死也就百余艘,而且,他们的造船能力还不怎么样,像这样的超级炮舰,他们一年能造出来几艘就算是了不得了。
  也就是说,再过几年,等福船战舰数量达到六十艘左右,大明水师就是海上最强的势力了,到时候,嘿嘿,到时候……
  他正在那里畅想未来呢,一个亲卫突然疾步走到他身边,轻声道:“大人,张平有事求见。”
  张平?
  这地头蛇在当初调查这龙江船厂一事上可是帮了他大忙了,所以,他对其相当的器重,这家伙也是相当有眼色的,只要是他交待的事情,这家伙都拼了命去整,这会儿,这家伙就好像变成了他的亲信一般。
  这段时间,他让张平查的是南京户部尚书鄢懋卿贪腐之事,当然,这所谓的查只是暗中盯梢,他可不想让严嵩察觉鄢懋卿这里已然被他盯上了,这贪腐之事也很难将严嵩拉下马,他之所以暗中行事,主要还是想多抓些证据,到时候时机成熟了,便拿出来使劲恶心严嵩一把。
  张平这会儿来求见,肯定是鄢懋卿那边有很大的进展了,这家伙,到底查到了什么呢,竟然这么猴急的跑来献宝。
  杨聪微微笑道:“领他去临时值房吧。”
  说罢,他便抬脚往船厂衙门方向走去。
  这会儿他反正也没其他事,大多数时候,他不是待在龙江船厂,便是回福建,去永宁卫城和南台船厂转转,所以,他的值房这会儿就安排在船厂衙门里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4/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