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3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3/411

  嘉靖闻言,不由欣慰的点头道:“嗯,惟中,你的提议很好,就让张时彻重新出任南京户部尚书吧,至于南京刑部尚书,你们再商议一下,推举个人出来即可。”
  他还以为严嵩是真的大公无私,连阳明一脉的官员都推举呢。
  殊不知,严嵩这是在反将杨聪的军。
  他认为,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南京户部绝对凑不出来。
  鄢懋卿凑不出来,张时彻同样凑不出来。
  你想坑鄢懋卿是吧,老子让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七十六章
是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严嵩之奸诈,着实有点出乎杨聪的意料。
  鄢懋卿竟然往床上一躺就没事了!
  这样也行?
  他可以肯定,鄢懋卿是在装病,问题在于,嘉靖这糊涂蛋不知道啊!
  这种事,如果他咬着不放,还有可能被严嵩反咬一口呢。
  怎么了?
  人家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你不但不慰问一番,还要收拾人家,你几个意思?
  难道,就因为人家跟你不是一伙的,你就要如此没人性?
  到时候,如果严嵩再添油加醋,在嘉靖跟前妄言一番,嘉靖估计会反过来对他心生不满。
  严嵩这一招,果然厉害啊。
  不但将他的计谋化解于无形,连他的嘴都一起堵上了。
  杨聪心里这个憋屈了,简直没法说了。
  至于张时彻重新担任南京户部尚书一事,他倒觉着没什么。
  鄢懋卿不能凑齐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张时彻也凑不齐吗?
  这,只是严嵩的想法而已,杨聪可不这么想。
  原本,南京户部下辖各大盐场增产之后就能勉强供应十八万大军的粮饷了,只是其中一大半都被严嵩、鄢懋卿和其手底下的官吏给侵吞了而已。
  张时彻上任之后,这贪腐的问题肯定能慢慢解决,至于那一万人马的差额,杨聪也有得是办法解决。
  他甚至都不用自己掏钱,还能赚到钱,因为他手握铁路运输这个利器啊。
  要知道,盐商贩卖食盐,除去贿赂各级官员的成本,其他,大半成本都花在运输上了。
  以前,从南直隶又或江浙等地将粮食运送到边关,那成本简直让人无法承受,因为那会儿粮食都只能用马车甚至是人力车来运送,这车马人力的消耗,远比粮食本身的成本还要高,可以说,运一万石粮到边关,路上人吃马嚼的消耗都不止一万石。
  所以,盐商一般都会在山西、陕西又或河南等地买地雇人,就地产粮,以节约运输成本。
  其实,这样做的成本也不低,因为买地的成本太高,不做个十来年,这买地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另外,食盐本身的运输成本那也不是一般的高,要将食盐从南直隶运往大明内陆那可不是一般的费钱,因为你不但要请人运送,还得雇人保镖。
  这会儿盐可是价值堪比白银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保镖,路上遭劫,那是无法避免的,这保镖的成本加进去,运盐甚至比运粮还费钱。
  所以,这会儿盐商的生意也不好做,不但要耗费巨额的运输成本,还得耗费漫长的时间,有马车的还好一点,一天怎么也能跑个七八十里,要是人力车运送的,一天能跑个三四十里就不错了,从南直隶到大明内陆,动辄几千里的路程,单跑一趟最少都得个把月,路途远的,跑个半年都有可能。
  杨聪的父母当初做食盐生意的时候,成年累月都回不了家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会儿有了铁路就不一样了,粮食什么的,完全可以直接从南直隶购买,然后通过铁路运送到京城,等边关的铁路修好了,还可以直接运到边关。
  食盐也同样如此,这会儿南直隶、北直隶、河南、湖广等地都通了铁路,这些省份,直接用火车拉便成,沿海也可以用轮船运输。
  这样一来,盐商的运输成本最少能降低九成以上,只要让他们多缴纳一两成的粮饷,这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基本上就够了,而且,铁路运输也随之繁荣起来了,杨聪等于是赚了。
  当然,这只是小钱而已,杨聪可是知道,鄢懋卿将最少一半的盐引份额给侵吞了,也就是说,他发出的盐引,一张可以领两份盐,一份归盐商所有,另一份盐商还得卖了钱孝敬给他,他再将其中的大部分孝敬给严嵩。
  这会儿,既然是张时彻重新上任了,这一半的盐引份额自然就不用“麻烦”其他盐商去卖成钱了,杨家轻车熟路,魏国公府、成国公府等更是嗷嗷待哺,这一半的盐引份额交给自己人做就行了,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十九万大军的粮饷供应,他们也能赚取不菲的利润。
  严嵩哪里能想得到,他让鄢懋卿装病,把西北边关的粮饷供应交给张时彻负责,不但没给杨聪添堵,反而是白送了一个南京户部尚书给阳明一脉!
  有杨聪的配合,张时彻调拨起十九万大军的粮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甚至,连带李芳这个监督的太监都爽到不行了。
  因为杨聪让他跟着运送粮饷的火车山西和南直隶两头跑,专门负责验收粮饷。
  这意思,说简单点就是方便盐商。
  所有盐商,想自己把粮饷送到边关的,李芳就在边关验收,想省事的,直接把粮饷送到南直隶的车站就行了,只要李芳验收过了,签过字了,他们再把运费一交,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他们管了。
  这家伙,简直把所有盐商都高兴坏了,要知道,把粮饷从南直隶运送到边关那是最麻烦的,他们一年有大半时间都花费在这上面了。
  现在好了,直接在南直隶把粮食一买,连带银子什么的往车站一拉,请李芳验收一下,这大半年的时间就省下来了,而且,南直隶的粮食比起边关来便宜了一倍还不止,就算在边关买田种粮都没这么便宜,就算加上运费,都是在南直隶买粮划算,谁不在南直隶买粮,那就是傻子!
  这样一来,李芳自然是爽到不行了,各地的盐商,那是想着法子巴结他。
  想吃什么,随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想去哪里游玩,只要一句话,人家争相给你安排。
  想要钱,简单,不懂得孝敬的,就做不了盐商,谁敢不给他塞点。
  做太监的,也就这么点追求了,他还能指望什么?
  他想要的,盐商那都是变着法子的满足他,再加上杨聪的关系,在金陵城里他简直是呼风唤雨,要多威风就有多威风。
  他也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人,得了这么多好处,自然知道感恩图报,但凡嘉靖问起,他都是一个劲的夸赞杨聪,就算嘉靖不问,他也时不时要给杨聪上份奏折,好好夸奖一番。
  他这么一搞,严嵩直接就懵逼了。
  要知道,严嵩可是等着看杨聪和张时彻的好戏呢,结果,好戏是好戏,但都是夸赞杨聪的好戏,他期待的,粮饷不足,西北兵变什么的,压根就一点影子都没有!
  这到底是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呢?
第七十七章
装备
  宣府镇,军工场。
  新任参将冯文升满脸严肃的坐在一个大型会议桌旁,腰杆挺得笔直。
  其实,这会儿他内心是相当激动的,因为他几个月前还只是个把总而已,这会儿却是连升三级成了一名参将,而且,还有幸被总督大人招过来,专门参加军方高层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装备的制造,十九万大军,需要的装备那是海量的,而且,现在明军的装备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
  以往,明军也是以冷兵器为主,间或有那么一些热武器;
  现在,明军却是以热武器为主,冷兵器只是辅助而已。
  也就是说,原来的边镇就算是有兵器库存也不够装备这十九万大军,因为以往的库存兵器都是冷兵器,而咸宁侯仇鸾出任西北总督之后也没有管过热武器的制造,就算是原来四五万人马的装备都不是很齐整,十九万大军的装备,那更是缺的厉害。
  杨聪高坐主位,淡淡的扫视了一圈手下的文臣武将,这才亲切的道:“子实,宣府镇这边的军工场这些年来等于是废弃了,机床数量严重不足,你想想办法,尽量充实一下。”
  李春芳闻言,郑重的问道:“恩师,弟子斗胆问一句,恩师准备造多少火枪,又准备造多少火炮,工期大概是多长?”
  他是那种办事相当严谨的人,而且为人恭顺谦和,很是适合办实事,所以,杨聪破例给他请了个工部郎中,让他专门来负责十九万大军的武器装备制造。
  工部郎中,正五品,已经算是朝廷大员了,虽说他是状元郎,而且早已在翰林院学习观政三年,本身还是正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但一出来就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还是很罕见的。
  不过,他并未因此而洋洋得意,任何时候,他都保持着恭顺谦和的态度,做事也相当的认真,这点,正是杨聪最欣赏他的地方。
  这么一个弟子,好好的培养一下,入阁为相那是绰绰有余了。
  杨聪依旧亲切的道:“这次时间比较紧,因为十九万大军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不能拖太长的时间,所以,为师准备在十个月内将十九万大军初步装备起来,不说别的,深入河套的十万大军必须装备齐整。而这十万大军皆以热武器为主,火枪最少要五万把,火炮最少要五千门,另外还有战车、炮车、轰天雷等,皆需配备齐全。至于剩下留守的九万大军,先凑合着用一下现有的旧装备即可,反正他们也不用参与攻击,光是防守的话,有现有的这些热武器,再加上武器库中的冷兵器足矣。”
  我的天,五万把燧发枪,五千门火炮!
  这数量,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要是换做以前,别说是十个月了,就算是十年,大明也不一定能造出来。
  现在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了效率奇高的机床,十个月内,要造出这么多装备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这机床和人员的需求量,那也是海量的。
  李春芳闻言,仔细的思索了一阵,这才小心的问道:“恩师,如此多的火枪和火炮宣府镇就算是配备再多的机床恐怕也造不出来吧?”
  杨聪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是啊,如果光凭宣府镇这一个军工场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出这么多装备的,不过,如果京城和金陵那边的军工场也算上,应该勉强能行。这就是为师让你出任工部郎中的原因,你要尽力协调安排,利用各处的优势,争取把装备按时造出来。”
  原来是这么回事,加上京城和南直隶那边的军工场,十个月内造出这么多装备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难度依然很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3/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