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411

  薛南塘和李杜倒没觉得有多难过,他们乡试成绩本就不好,之所以来参加会试,那纯粹就是碰运气来了,如果真中了,那就是运气逆天了,没中也没什么,他们早就预料到了。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关殿试了,这殿试其实就没什么好准备的,因为殿试就考一道时务策,做文水平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主要看临场发挥,只要不是作弊考上去的,一道时务策对这些久经考验的贡士来说真不算什么。
  杨聪也算是扎扎实实苦读了两年多了,会试过关之后,他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他先是在陆府摆几天筵席,与一众好友,还有陆松夫妇,陆炳兄妹好好庆贺了一番,随即又带着陆灵儿和一众好友在京城附近游览了一番,这殿试时间便差不多到了。
  这天凌晨,还不到卯时,三百余名贡士便已按会试排名整整齐齐的排在午门外。
  这会儿他们已经算得上是准进士了,殿试也只是考一道时务策而已,夹带根本就没任何意义,自然没有衙役再来搜他们的身,让他们难堪了。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穿自己最光鲜的儒袍,看上去整洁无比。
  历经了重重考验,经历了重重磨难,他们终于站到了这皇宫之外。
  这年头,考科举真不容易啊,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一路杀上来,从大明数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能站在这里的,都可以算得上是万里挑一的才俊了。
  这些人,无不顾盼生辉,自豪无比。
  卯时到,午门上一阵钟鼓齐鸣,左右掖门随之缓缓打开,一众贡士在礼官的引领下慢慢进入皇宫。
  这天由于要进行殿试,早朝按例停了一天,整个皇宫前半部分除了一些站班的锦衣卫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看上去空旷无比。
  众贡士过金水桥,经太和殿,又穿过中和殿,很快便来到了保和殿。
  此时,保和殿里已经整整齐齐摆下了三百余个小条桌,而且每排小条桌都有监考官员引领,一众贡士很快便按会试名次坐了下来。
  没过多久,随着一声尖亮的“皇上驾到”,嘉靖也在一众锦衣卫和太监的簇拥下缓缓走进殿中,坐上了那高高在上的龙椅。
  紧接着便是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殿试的策题便颁发下来了。
  杨聪细细一看,脸上不由露出庆幸之色,因为他押对考题了,这策题大致意思就是怎样应对北元余孽的入侵!
  话说他怎么能押中策题呢,这也太巧了吧?
第二十九章
北虏南倭
  北虏南倭指的就是嘉靖年间肆虐北方的北元余孽和不断在东南沿海掳掠的倭寇,这两股外敌可把大明给折腾惨了,整个大明朝堂无不为之头疼无比。
  杨聪为什么会押中这道时务策的考题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会儿南倭闹的还不是很厉害,北虏却闹的凶得很。
  据杨聪了解到的情况,北元鞑靼部的右翼三万户吉囊亲王这几年几乎年年入寇大明,有时候一年还不止一次,比如:
  嘉靖十年春,吉囊拥兵屯聚河套,将犯延绥,见明军有备,突以五万余骑渡河西,袭击亦不剌、卜儿孩两部落,继而窃入永宁境,大掠而去,同年冬,吉囊又犯镇远关。
  嘉靖十一年三月,吉囊子吉能乞请通贡,朝廷不许,小王子大怒,遂率十万骑入扰延绥镇。
  嘉靖十二年四月,吉囊拥十万余众屯贺兰山后,分兵扰凉州,又扰庄浪,先后被守军副总兵王辅、总兵姜奭击败。同年秋冬再犯延绥、大同,入扰宣府边塞。
  嘉靖十三年六月,吉囊入寇宣府,指挥赵镗战死。秋八月吉囊四万余骑复入宣府。
  这吉囊何许人也,在历史上他好像不是怎么有名啊,怎么这么猛呢?
  他在历史上不出名是因为他死得早,历史上他嘉靖二十一年就去世了,继承他王位的是他的亲弟弟,有名的俺答汗。
  这家伙在历史上虽然没他弟弟俺答汗有名,这几年他却闹得欢腾的很,大明西北重镇延绥、榆林、大同、宣府几乎被他抢了个遍,嘉靖现在是听到这家伙的名字就头疼不已。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当下大明朝最大的问题了所以,杨聪押的诸多时务策中就有这个题:怎样应对北元余孽的入侵!
  而且,这也是他最有把握解决的两个问题之一,另一个自然就是对付倭寇了,北虏南倭,这两个问题已经困扰大明很多年了,他猜这次殿试嘉靖很有可能会出这方面的时务策,所以,对这两个问题他最是看重,没想到,还真被他给猜中了。
  至于答案,很简单,就用戚继光的办法便成,因为北元鞑靼部就是被戚继光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最后不得不选择向大明求和。
  那么戚继光到底是用什么方法打得蒙元骑兵没一点脾气呢?
  这个杨聪也看到过,戚继光用的方法就是操练车兵,把火枪和火炮带上特制的战车上,将火枪兵变成类似远攻性质的枪骑兵,这样既能增加火炮的机动性,以抵消蒙元骑兵的速度优势,同时又能发挥大明在火器上的优势,可谓扬长避短,恰如其分。
  这套战法对蒙元骑兵的克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车兵远攻有火枪和火炮,比蒙元骑兵所用的弓箭射程远了一倍都不止,近战有长枪、耥耙和狼筅,对上以弯刀为主的蒙元骑兵也有绝对优势。
  戚继光就曾率八千车兵击败过三万蒙元铁骑,这个敌我人数比放在现在来说是相当夸张的,因为这会儿明军步兵根本就不是蒙元骑兵的对手,同等兵力的情况下明军步兵都干不过蒙元骑兵,更不要说兵力只有人家三成左右了,要这会儿的八千明军步卒碰上三万蒙元骑兵,不全军覆没就算不错了。
  关于这套战法的文章杨聪自然早就做好了,文中他不但详述了车兵战法,还对延绥、榆林、大同、宣府等边镇的兵力部署和战术配合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如果懂行的人看了,那绝对会赞不绝口。
  这会儿他心里这个美啊,如果嘉靖出其他的策题,他还真没把握能脱颖而出,但是,这道题,他却是最有信心的,就算阅卷的考官和嘉靖都不懂兵法,光是他锤炼了好些时日的文章也能让他们眼前一亮。
  不过他并没有立马把早已写好的文章默写出来,抄到答卷上,而是装作吃力的样子,慢慢把文章默写在草稿纸上。
  他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不想别人认为他提前知道了考题。
  如果他刷刷刷几下就把文章做好了,人家不怀疑他才怪。
  人家可不会管他是不是押中了考题,有机会,这些家伙肯定会出手的,因为这会儿京城里面夏言的势力可比阳明一脉强的多,谁知道监考的考官里面有多少是夏言那边的,如果他们趁机抓自己个“现行”,那他就百口莫辩了。
  他装模作样的打了一个时辰左右的草稿,事先做好的文章“终于”默写到了稿纸上,紧接着,他又装模作样的皱眉沉思起来。
  他也不敢写完草稿就往试卷上抄,这殿试虽然只有一道时务策,考试时间却是一整天,也就是从早上卯时直到下午酉时,中间足足有七个时辰,如果他一个时辰左右就把试卷给做好了,那接下来六个时辰可就难装了,所以,他干脆不往试卷上抄,一直装着在那里修改草稿。
  这殿试倒也没有乡试和会试那么难熬,期间想喝水上茅房什么的都没什么问题,反正他们这些贡士等于已经是进士了,监考官也不会记他们的名字,枉做小人,倒是这些贡士都异常的小心,就算喝水没什么限制,他们也不会可劲喝,就算上茅房不会被记名他们也不会想上就上,因为嘉靖皇帝还在上面看着呢。
  所有考生都想在皇上面前留个好印象,所以,大家都异常的小心,就算口渴了也不会拿起水杯可劲喝,最多也就是抿上一小口而已,就算想上茅房了也不会起身就去,大家基本上是能忍就忍,实在忍不住了再上。
  七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杨聪也不知道把草稿改了多少遍,直到酉时将近,他才工工整整的把文章给抄到试卷上。
  不多久,交卷时间就到了,他美滋滋的把试卷一交,这殿试就算是结束了。
  这时候,他甚至已经开始做起了状元梦了,因为这道时务策简直就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要考的是其他事,他还真没什么把握,至于这个怎么应对北元余孽的入侵嘛,他还真不信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第三十章
点状元
  殿试毕,试卷暂时在禁宫中封存,待阅卷日,由皇帝指定的八名读卷官轮流阅卷,初步评定试卷优劣,再选出前十名由皇帝钦定名次。
  这殿试阅卷和乡试会试还不一样,乡试会试是分批阅卷,也就是将试卷分成很多批次,由各读卷官分开批阅,而殿试的试卷则是八名读卷官轮流批阅,也就是说每个读卷官都要把三百余份殿试试卷批阅一遍,并在试卷上标注圈、横、竖、撇、叉以分优劣,圈就代表是最好的,叉就代表是最差的,最后以圈的多少来排名。
  这样评定的话,也不是没有弊端,因为评定的符号就五个,不是打分,而好的文章大家差不多都会认为好,差的文章,大家差不多都会认为差,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评出来的八个符号都是一样的情况。
  每次殿试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这次,杨聪和一个叫吴山的评定就是一样的,都是六个圈,两个横,并列第三名。
  进士排名自然不可能有并列这一说,而且第三名是一甲探花,直接授官翰林院编修,而第四名是二甲,想要进翰林院又或者授官还要经过朝考呢。
  这下夏言终于逮着机会了,他虽然不能影响殿试试卷的评定,但是,这殿试的初步排名他还是可以影响的,因为他就是八名读卷官的领头人,而且这八个人里面有几个跟他关系还不错,他随便找了个由头,杨聪便被打入了二甲。
  当然,他们评定的名次并不能算是最终名次,最终的名次还要请嘉靖御览之后钦定。
  放榜前一天,嘉靖御驾亲临阅卷的偏殿,众人一番见礼之后,便将挑出来的十份试卷呈送到嘉靖面前。
  这就是科举的最后一步了,民间俗称“点状元”,寓意这状元是皇帝钦定的,这科举排名也是由皇帝定下来的。
  其实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皇帝哪有空去看那三百余份试卷,就算他有空,也得有那能耐啊,历朝历代当皇帝的文学水平高的可没几个,说句不好听的,他们的文学水平大多连秀才都不如,甚至有的字都不认识几个,让他们来评定殿试文章,确定进士排名,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所以,殿试的试卷要先经过八个读卷官的评定,确定了大致排名之后才会交皇帝御览,而且,皇帝看的也就是前面几名的文章,后面的他基本不会去看。
  让皇帝来评定所有殿试文章,确定进士最终排名是不靠谱,不过,这状元的确是皇帝点出来的,皇帝想让谁当状元,谁就是状元,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当皇帝的评定状元的标准是什么呢?
  说实话,当皇帝的点状元就没个标准,有时候他们会看看文章,凭自己对文章的喜好来确定状元的人选,有时候他们也会任性一把,压根就不看文章,就凭名字、籍贯、年龄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点状元。
  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都这么干过。
  明朝的皇帝也这么干过,明成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就喜欢按名字来点状元。
  比如,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读卷官评定的状元是林文秸。
  明成祖觉得这名字也忒土了,第二名陈循的名字倒是比较有气势,于是便点了陈循当状元,而倒霉的林文秸直接被他踢到了二甲第二名,连二甲第一名都没人家的份。
  又比如,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殿试,读卷官评定的状元是孙曰恭。
  这古人写字可是竖着写的,孙曰恭很容易误读成孙暴。
  明成祖的帝位可是从他侄子手中夺过来的,靖难之役打的那是相当的惨烈,当时许多大臣不服,他只得大开杀戒,残暴的事情没少干,因此他对“暴”字相当过敏,就担心世人说他残暴,这个“暴”字他是看都不想看见。
  而这孙曰恭当了状元有心人肯定会看成“暴”字,到时候估计又是风言风语了,所以,孙曰恭当状元肯定不行,当他看到第三名时,却特别高兴,因为第三名叫邢宽,这名字不就是“刑政宽和”的意思吗,很好,状元就是他了!
  很多时候,当皇帝的点状元就是这么荒唐。
  嘉靖倒还没明成祖那么荒唐,不过,他看了前三名的试卷眉头却是一皱,因为这三个提的都是老办法。
  要么修长城,挡住鞑靼入寇的路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