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2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8/519

  不过现在培养也不算晚,秦拱明相信皇明军校只要多培养几批学员,就能给已经腐败不堪的大明官场、边军注入新鲜的血液。
  ……
  ……
  却说陈子龙、张煌言、郑成功来到登州已经数月,来到山东后除了最初的一个月是在德州参观棱堡群,接下来的时间都是在登州度过的,甚至过年也是如此。
  陈子龙、张煌言此前没有见过水师海船,故而来到登州水城后纷纷惊呼壮哉。
  至于郑成功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且不说他本就是出生在日本,对于海贸十分熟悉,大型海船天天见,早就见怪不怪了。
  即便被父亲郑芝龙接回福建后郑成功也是跟着叔叔们频繁视察郑家水师,甚至对于水师的日常管理都有一套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他看来水师比普通军队更需要强调令行禁止。旗语也更为重要。
  毕竟大规模的水战尤其是海战,各艘战船之间的距离很远,靠呼喊是听不见的,而用旗语调度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当然直接决定水师战斗力的只有两项,一是座船大小,二是配备火炮的数量与威力。
  座船越大,火炮数量越多,威力越大,那水师的战斗力肯定越强。
  当然在实战之中统帅的临阵指挥同样也很重要。
  不过海战之中很少会出现以少胜多的情况。优势一方往往会获得碾压式的胜利。船坚炮利,神仙难敌。这不是优质统帅,强大执行力能够弥补的了的。
  在参观了登莱水师之后,郑成功曾经向巡抚张肯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他看来,登莱水师的战船都很高大,这在海战中是极有优势的。可登莱水师的问题也很明显,那就是战船的类型很单一,不具备长舟、快蟹等辅助船型。
  这在一些特定的战斗中可能会被敌军针对,吃一番暗亏。
  还有就是登莱水师的战船绝对数量不够。
  在郑成功看来,一支强大的水师至少要拥有几百艘大型座船。
  当然这个问题会慢慢得到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江船厂的产量逐渐提升,如果优先供应登莱镇,登莱水师的规模很快就能达到理想规模。
  水师战船上配备的火炮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些都是上等的佛郎机炮,精准性和威力都不是一般土炮可比的。
  登莱水师最要命的问题不出在战船上,而是水师官兵的能力严重不足。
  这个问题可是致命的。
  要知道郑家水师的士兵都是经过实战的,不说以一当十但至少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些日常任务。
  就说放炮这个最普通的工作,有经验的老船员和一个新手操作起来是完全不同的。
  老船员可以熟练的完成一整套动作,丝毫不拖泥带水。
  而新兵便是照着葫芦画瓢,也未必能够把火药引燃。
  所以水师特别强调传帮带。
  有经验的老船员将自己一些经验传授给新兵,必要的时候还要手把手的教。
  唯有如此,新兵们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等到那一批老船员退了,新船员能够顶上来,不至于出现断档。
  如此以老带新,能够使得水师官兵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准。
  郑家水师一直是贯彻这个原则,可登莱水师因为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已经出现了人才断档。
  现在登莱水师招募的官兵很多都是当地的渔民。
  这些渔民当然熟悉水性,操船掌舵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涉及到一些水战的细节他们就未必在行了。
  没有老船员带,他们只能自己摸索。这就容易走弯路,甚至走上一条死路。
  从壕境(澳门)招募一批佛郎机雇佣兵自然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佛郎机船员海战经验丰富,可以把经验传授给登莱水师官兵。但招募来的佛郎机海员数量肯定严重不足,最多只能充当教官。
  在郑成功看来,最便捷的办法是直接招募当地的海盗。
  ……
  ……
第二百五十三章
强势的文安之
  不过这个提议很可能会引起朝廷的反感。
  毕竟海盗是朝廷严厉打击的对象。即便是汪直这样的大海寇也被以招降的方式诱杀。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间也是海盗,但洗白的早,且手中有着一支天下无敌的水师。朝廷投鼠忌器,不得不重用郑芝龙。但这并不意味着朝廷认可郑家,更不意味着朝廷认可海盗。
  郑成功很清楚这一点。以他的敏感身份,若是建议朝廷招募海盗组成水师官兵,恐怕会被一众朝臣喷的体无完肤。
  在他们看来海盗永远是不入流的,上不得台面的。朝廷这么威严的存在怎么可能和低贱的海盗搅和到一起?
  让朝廷承认海盗等于是让其狠狠抽自己耳光。
  还是退而求其次建议朝廷大量从壕境招募雇佣兵吧。
  ……
  ……
  袁宗第开诚布公的和高桂英交谈了一次,把自己的担心说与了高桂英听。
  让他感到惊讶的是,高桂英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慌,反而安慰袁宗第,是他多想了。
  从刚刚登基小皇帝的一系列举动看,他颇是一个有作为的雄主。
  高桂英不相信这样的一个人会说一套做一套。
  如果小皇帝真的不肯放过高桂英,肯定会在一开始就明确下旨给文安之。
  既然他没有表态就说明至少不会拿一个女人开刀。
  顺军与明廷之间的恩怨,都从李自成身死的那刻一笔勾销,所有黑锅都让李自成来背。反正死人不会从坟墓中爬出来替自己辩解。
  当然这些都是高桂英自己的判断,或者说是她的一厢情愿。
  真正小皇帝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
  除非高桂英变成小皇帝肚子里的蛔虫,否则她所说的一切只能被认为是推断。
  不过高桂英至少表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一切以顺军的利益为重,而不计较个人得失。
  只要决定是有益于顺军的她都会支持,哪怕可能给她招致杀身之祸。
  最终袁宗第还是选择尊重高桂英的选择。
  他与田见秀、刘芳亮、左光先等一众顺军将领如期参加了文安之安排的酒宴。
  酒桌之上谈判是华夏自古以来的习惯。
  许多原本不可能谈成的事情经过一番推杯换盏便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可能为可能。
  这次谈判从一开始就是朝着一个双方都期望的方向发展的。
  经过田见秀一番劝说顺军将领大部分都是想要降明的。
  至于文安之自然更想把顺军残部招降,为圣上分忧。
  唯一的问题是由谁来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
  双方争论的焦点自然是待遇问题。
  田见秀等将领一直在竭力的争取,使利益最大化。
  文安之也是在尽力为朝廷争取权益,为此不惜和顺军诸将斗智斗勇。
  “田将军提出的封王条件朝廷是不可能答应。大明从来没有这个先例,更不可能开这个先例。”
  文安之顿了顿道:“再说李过、高一功归降朝廷也只是封了侯,诸位将军若是封王,那将把李过、高一功置于何地?”
  原本田见秀等人还是很淡定的。
  但听到文安之说了这句话全部愣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8/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