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1206

  有这个信念在,他和弟兄们才能坚持下去。
  不然岂不是和随便寻个山头做大王的山贼没有区别了?
  心中有道方能矢志不渝。
  ……
  ……
  在重庆的这段时间朱由榔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是什么导致小冰河后期满清度过了粮食危机?
  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
  不然怎么解释明末年年闹饥荒,而到了顺治康熙年间一下子就“盛世”了?
  这所谓“盛世”中应该有不少水分吧?
  他曾经看到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说清朝是红薯玉米土豆“盛世”,假如没有引进这些高产作物,清朝的情况不会比明末好多少。
  但运气着实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未卜先知。
  但朱由榔来了后一切都不同了,作为一个大开全知视角者,朱由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洞悉历史走向。
  那么在明知土豆红薯玉米能救无数百姓的情况下不去推广,岂不是辜负了穿越者的身份?
  换言之,即便明军将来拿下缅甸有了粮仓,种植土豆、红薯玉米也不矛盾。
  可以在土地条件差的地方种植这些耐寒耐旱作物。
  而传统适宜种麦子稻子的地方照旧。
  毕竟光吃细粮不合适,光吃粗粮也不行。
  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营养,保证将士们的战斗力。
  至少在军粮配比上,米面一定要占据一定的比例。再辅以部分菜肉,这才能令将士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替朝廷效力。
  不然连饭都吃不饱打仗还有什么动力可言?
  朱由榔越来越发现治理一个国家需要考虑许多方面,实在是太难了。
  只是知道要寻找和知道要去哪里寻找是两回事。
  这些作物明末就陆续传入,但大规模普及却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朱由榔总不能派人去美洲找吧?
  不过总算是多了个思路,可以令文安之多多留心此事。
  “陛下,文督师求见。”
  内侍韩淼十分恭敬地说道。
  朱由榔心道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笑道:“宣召吧。”
  稍稍整理了番仪容,朱由榔又恢复了那个正襟危坐的威严状态。
  “老臣文安之拜见陛下。”
  文安之进入殿内便冲朱由榔施礼。
  见文安之红光满面的,朱由榔笑道:“文督师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文安之淡淡道:“老臣这也是托陛下洪福啊。”
  稍顿了顿,文安之接道:“启禀陛下,关于军制改革的内容老臣已经与内阁诸公商议过了,没有什么问题。”
  朱由榔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大明现在形势艰难,但毕竟不是草台班子。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只是这皇明军校,陛下真的要出任‘校长’吗?”
  文安之前一刻还面上带笑,让人如沐春风,后一刻便话锋一转,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朱由榔直是有些脑壳痛。
  完了,这副老学究的样子让人招架不住啊。
  他却不知道文安之此刻的心情也是极为复杂的。
  文安之是什么人?那可是历经数朝的老臣,天启年间的进士,什么世面没见过,什么天子没见过?
  在文安之看来当今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喜欢表现自己了。
  或者说太过事必躬亲了。
  在这点上今上倒是和武宗皇帝很像。
  武宗皇帝曾经封自己为大将军,并且杜撰出来一个朱寿的名字。
  这可真是亘古未有之事,让正德朝的文武官员们哭笑不得。
  今上曾经跟文安之解释过“校长”是为何意,就是祭酒的意思嘛。
  当皇帝的兼任祭酒一职,和武宗皇帝给自己封大将军做有什么区别?
  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嘛。
  最多是一个争着做文官,一个抢着做武将。
  文安之还是觉得皇帝就应该有皇帝的样子,不应该跟下属臣子争利。
  见文安之“来者不善”,朱由榔心中直是叫苦不迭。
  对方一副直言劝诫的样子,他也不好表现的太过强势啊。
  “唔,有什么不可以吗?”
  朱由榔是真对文安之凶不起来,和颜悦色道。
  “陛下,为君之道在于知人善用。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需要陛下亲力亲为的。”
  文安之苦口婆心地说道:“陛下有没有想过若是陛下出任这皇明军校的校长,满朝文武会怎么想?大明的百姓们又会怎么想?届时他们该怎么称呼陛下?是君上还是校长?”
  朱由榔倒真没有想过这么许多,被文安之一说顿时觉得有些道理。
  不过该有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那依文督师看谁做这个校长合适?”
  朱由榔以退为进故意问道。
第0078章
变脸的顺治皇帝
  朱由榔对文安之是无比敬重的。但敬重不代表无条件的听之任之。
  一个君王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不然怎么领导天下臣民?
  朱由榔据理力争,和文安之摆事实讲道理,竟然使文安之的态度有所软化。
  虽然文安之还未彻底放弃进谏,可也不像一开始那样“咄咄逼人”了。
  得空下来朱由榔主动转移话题道:“文督师觉得以延平郡王和张阁部在舟山的大军能否撼动东虏在江南的统治?”
  得知郑成功、张煌言及时撤走主力在舟山群岛驻扎后朱由榔的心情很不错。
  至少这个结果比历史上精锐尽失亲信四散好的多。
  只要这支水师主力在,那么便有对东南沿海的威慑力。
  文安之闻言叹了一声道:“单靠水师恐怕无法犁庭扫穴,但总归能够牵制一二。”
  朱由榔的看法和文安之大致相同,郑成功的水师固然强,但也只是在海里。
  福船体积极大,吃水很深,在内江内河里便显得有些笨重。
  这也是他们发动长江之战最终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正如文安之所说的,舟山距离东南沿海很近,只要郑成功的水师哪怕出现那么一下也会吓得清军调兵遣将。
  威慑才是最大的意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