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8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8/949


为什么将军没能成为普通士兵在朝廷里的代言人?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利益把他们捆绑在一起。
为了把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那些将领们主动的维持普通军户的利益。朱国强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的特权捆绑在一起。无论是勋臣也好,军官也罢。对于他们的优待,并不是因为他们勋臣或者军官的身份,而是因为他们是军户。
如果有谁想要废除军户享有的特权?就等于废除了勋臣的大部分特权。如此一来,那些勋臣又岂能愿意?他们更不可能干出砸自己饭碗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今天陈无敌才会主动站出来替军户说话,与自身的利益无关的事情,谁吃饱了撑的才会力争到底。
“过去军人地位低,百姓不愿意当兵,现在军人地位高,百姓乐于当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说白了就是还是利益使然,所以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可矫枉。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过正才能矫枉。二嘛,这种矫枉它在性质上依旧是属于过正,也就是不在正轨,是有偏差的矫枉。这表明什么意思呢?表明矫枉它不是一个一瞬间的事情,矫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通过过正来进行矫枉之后不代表矫枉就完成了,万事大吉了。因为这种矫枉的结果依旧是过正。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让他回到正轨,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说出这番话的同时,朱国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日本的武士,为什么日本在明治时代、昭和时代,百姓乐意从军?甚至达到争先恐后的地步?
并不是因为待遇好,而是因为在明治维新之前,只有武士阶层能够成为军人,而武士阶层本身就拥有诸多的特权,甚至可以当街杀人,经济上、地位以及政治权力上的诸多特权,让武士阶层成为日本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于是在明治维新后的社会文化中,军人地位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许多平民子弟视从军为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
而这也是朱国强所需要的,就是通过给予军人阶层一定的特权,彻底改变那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局面,改变军人地位低的状况。
军人地位低下可不是几十年的习惯,而是几百年的陋习。想要改变几百年的陋习,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不下几剂重药,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都不可能改变人们的那种传统观点。
“有些人在那里吵吵,就让他们去吵吵。他们以为打着老百姓的名义就能动摇朕的想法,他们打错算盘了!”
冷冷一笑,朱国强说。
“现如今天下才承平多少年,他们就把刀子冻到了军队的头上,就开始打起了军户的主意,难道他们忘了当年建奴差点夺了天下的教训了吗?那些人简直就是鼠目寸光至极!他们一个个的都以为天下太平了,就不需要那些当兵的了,甚至还打着为老百姓的名义。可就是因为朕知道老百姓要的是什么,才不能让他们如了愿。天下太平,天下为什么会太平,就是因为有你们。有大明的百万军户!没有了你们,天底下还能太平吗?蒙古人没了,有女真人,女真人没了,还会有其他人,没有了军户,到时候,谁来保护大明的百姓?”
看着陛下,陈无敌小心翼翼的说道。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民怨累积于军人而言,总不是长久之计吧!”
第1030章
户户相护
民怨累积!
手执棋子,盯着棋盘,朱国强良久不语。
其实,大明对于他而言,就是一个棋盘,作为棋手他,必须在通盘考虑。
通过给予军人一定的特权,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这是后世最通行的作法,什么军人不用排队啦,乘车免费啦,诸如此类的特权……实际上都是可有可无的。
为什么朱国强会给军户那么多特权,说白了,就是因为宋代以降军人地位底下导致的,为了重新树立汉人的尚武之风,提高军人地位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其实,朱国强提升军人地位的方法,都是有先例的,像军户的司法特权,看似特权,可却是后世的通行原则——军人犯罪案件属军队管辖。
至于赏赐宅田,于其说是借鉴了朱元璋的军户制,倒不如说是披着军户的皮,借了汉高祖刘邦的《高帝五年诏》,以此诏书,刘邦对自己军团的所有士兵,皆授予大夫及以上爵位,使其享受根据爵位应有的土地、田宅等待遇,并减免了所有军人及家属的租税徭役,建立了一个利益捆绑特权阶层;与此同时,刘邦在关东地区分封了一批强大的刘姓诸侯,作为刘氏政权的屏藩,尽管这一措施在后来显露出诸多弊端,但在当时皇室幼弱、功臣和外戚强大的现实背景下,乃是确保刘氏皇权安全的必要举措。
通过高帝五年诏,刘邦为汉朝政权建立了强大的功勋利益阶层,以确保任何外姓对汉室皇权的篡夺,都将遭到这一利益集团的猛烈反击。
朱国强干的也差不多,通过对军户赐赏军功宅田迅速建立了强大的、与大明皇权利益捆绑的军人阶层,以一百六十余万军功小地主为核心的“军勋集团”成为大明皇权最可信赖的力量。
这个军功小地主拥有什么呢?
“……167.4313万户,在册人口1938.5641万人,土地2.963亿亩……”
这些数字是什么?
是大明现有军户的数量,对于这些数字,朱国并不陌生,但是还有一个数字。
大明有1.3亿人口,土地九亿余亩。
军户的人口不到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却拥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当然,这其中大概有三千万亩属于皇家,属于勋臣的,可即便是如此,那些“军功地主”普遍全国各地,从外东北到承化省。
而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明军户所拥有的特权——他们不纳粮、不当差,他们占有着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他们不纳皇粮不服徭役,他们享受着司法特权,他们的日子在任何民户的眼里,都是令人羡慕嫉妒的。
羡慕嫉妒之后呢?
自然就是恨了!
这正是所谓的“民怨”,其实,何止是民怨,恐怕还有“绅怨”,毕竟,那些官绅的优免是相对有限的。
甚至朱国强都能猜出来,为什么一篇文章之后,那些个官员为什么会突然“为民陈情”了。说白了,就是因为羡慕嫉妒。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恨啊。
什么是民间有怨气分明是这些士绅们有怨气,老百姓是不是满腹的怨气,到不好说。
但是那些塑身们,他们一个个肯定都是满腹怨言。他们的心里肯定想着凭什么这些大头兵能够享受过去他们享受的特权。
凭什么他们要向朝廷缴税,那些大头兵却不用缴税。
他们羡慕啊,他们嫉妒啊。
当然,到最后这一切都会化成一个字。
恨!
那些士绅们一个个的小心思,朱国强又岂能不知道?
那些人过去不纳粮不当差的时候,他们可曾想过“民怨”?
“民怨累积……”
朱国强冷笑道。
“民不民怨的到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正优待那些军户,肯定是让地方上绅怨累积了,他们当然不敢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但是却不妨碍他们扯着老百姓这张虎皮来给自己说事儿。”
冷冷一笑,朱国强随后又说道。
“可是他们忘了,忘了朕是什么人了。人家说官官官相护!当官儿的,一个个的都是官官相护,更何况咱们军户呢?让他们也知道什么叫做户户相护,过去他们一个个的在那里官官相护的时候,老百姓到哪里说理去。现在,让他们也去尝尝这种滋味。”
官官相护!
不但在大明,在历朝历代,这都是一个热不开的话题。又怎么可能绕开这个话题呢?
那些个官员除了依靠所谓的同窗,同年建立了一个紧密的关系网之外。他们还通过姻亲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网。
不说其他人,就说现在内阁之中,张禀文和方以智,他们两家之间就是亲戚,而且还不是一代的亲戚。
像这样的亲戚,他们彼此之间怎么可能不官官相护呢?
而这种事情,哪怕是朱国强想要制约,都制约不了,为什么?
因为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婚姻就讲究门当户对,你让一个举人的女儿嫁给一个大字不识的白丁,可能吗?
哪怕就是你自己有女儿,也不可能把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吧。
就是这样所谓的门当户对,把这些地方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谓的书香门第就是这样通过男娶女嫁建立了一个紧密的关系网。
甚至在几百年后,南京和延安他们之间都能续成亲戚,你说这个关系网可怕不可怕。
这个关系网甚至都没有办法去制止。因为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去干涉民间的嫁娶。
难不成说富人的女儿必须嫁给穷人,穷人的女儿必须嫁给富人?可能吗?现实吗?
门当户对,哪怕就是在几百年后。都是很多人认准的道理。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对此,哪怕就是朱国强,这个皇帝也是非常无奈啊。
怎么对抗他们呢?
那就是扶植起另外一个群体。用另一个群体去对抗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就是大明现在的军户!
相比于那些所谓的士绅,大明的军户数量更多,而且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和那些地方士绅相比,享受着更多的特权。这注定了他们会成为那些乡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那些乡村们都不是笨人,他们同样也会算账,他们能够清楚的算出来大名,之所以对这些军户给予这么多的优待,说白了,就是把曾经他们偷掉的漏掉的税收了过来,然后转给了那些军户,用来优待那些军户。
身上被割了肉的那些乡村们,对这些军户怎么可能不是恨的牙痒痒。
况且对于那些所谓的读书人,他们打骨子里瞧不起军户,那些人在他们的眼里就是粗人。
他们天生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到最后,会形成一种什么情况呢?
就是地方上的乡绅看不惯军护,军护,同样也瞧不上地方的乡村,他们两类人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泾渭分明的关系,他们会在从地方到中枢互相斗争,互相监督。就像现在一样,乡村们抓住一个机会来进攻军户,军户难道将来就不会报复吗?
他们肯定会拿那些乡村鱼肉,乡里来做文章。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老百姓也就跟着享福了。
即便是在地方上,同样也需要平衡。而军户和乡绅,就是朱国强的平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朕会去纵容天下的军户。老百姓有句俗话叫护犊子,但是不是什么犊子都护!有的犊子该杀还是要杀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8/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