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8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9/949


陛下的话让陈无敌的浑身一串,后背冒出了一阵冷汗,他又怎么可能听不出陛下话里的意思,就是在告诉他,陛下护犊子,不错。可要是真的有人欺压老百姓的话,到时候可就别怪军法无情了!
军法,那绝对比《大明律》严多了。
“陛下所言甚是,咱们对那些军户这么好,要是他们还欺压老百姓的话,可真就是天理不容了,到时候别说是护犊子了,那必须要罪加一等。不如此,绝对不可能平民愤。”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眼下的这事儿……”
朱国强反问道。
“无敌,那你说该怎么办?”
“这……”
陛下的反问让原本正准备表明决心要整顿天下军户的陈无敌思索片刻,然后说道。
“陛下,臣以为,就目前来说,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并不是说军户享有的那些特权。他们之所以愿意当兵,就是因为咱们给了军户那么多的优待。他们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咱们制约了普通老百姓,成为军户的机会。”
看着陛下,陈无敌小心谨慎的说道。
“臣以为咱们眼下的一些法子确实需要改改,至少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让老百姓满意一些。这样也就能让老百姓对陛下心怀感激之恩了。”
陈无敌的话,让朱国强点头说道。
“嗯,说下去。”
“他们可以修改一下现在的法子,可以修改两点,第一就是修改民户当兵需要军户推荐的法子,原本的他们要掏银子才能够让军去给他们出具担保。现在可以改成只要是良家子弟,就可以当兵。这个可以由地方官府来办,只要是良家子弟,就行如此一来,自然也就不会把矛盾集中到普通军户的身上,到时候普通民户能不能当上兵,与普通军户何干?”
你看,军户也是一样的户户相护吧,这一出主意,就是要给自己摆脱责任,把锅甩到其他人身上。
到时候官府那边开证明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龌龊的事情发生,那可就和军户没有任何关系了,甚至军户还可以像现在一样利用这件事去打击那些文官。
勋臣,一个个的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当然对此朱国强自然是乐见其成。只有他们两边儿互相平衡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对于大明来说,他们两家才是真正的减压阀,因为他们都不可能让对方去占尽老百姓的便宜。反而会去眼红另一方在老百姓的身上占便宜。
“嗯,”
微微点头,朱国强又说到。
“那么二呢?”
“至于二呢?就是增加征兵名额!”
“增加征兵名额?”
看了一眼陈无敌,朱国强的心里生出了一丝警惕。
军户……现在大明的军户已经不少了,如果再无限制的继续增加的话,那到时候恐怕真就尾大甩不掉了。
平衡!平衡才是稳定的核心。
如果军方的实力远远超过文官的话,那么就会失衡。这绝对不是朱国强愿意看到的局面。
“对!陛下,咱们这些年为什么限制征兵名额,一是因为天下承平不需要那么多兵,二是因为天下的土地就那么多,不可能全都分给军户,可这个天下,是大明,是本土,为什么不能把殖民地也列入其中呢?”
殖民地…朱国强皱了皱眉头。但仍然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看着陛下,陈无敌顿了顿。
“大明的殖民地那么多,我们组织普通移民是移民,军事移民同样也是移民,比如说豫章郡和新英格兰吧,因为距离本土太远,老百姓不愿意去,现在移民的数量有限,那好,咱们就用军事移民,就增加征兵名额,每年都定向那边派遣一万、两万,甚至三万的军户。这样一来,那些地方既有了大量的汉人,本土呢?民众的怨气自然也就减轻了。况且……”
抬头看着陛下,陈无敌说道。
“天下承平日久,盛世如此,愿意主动移民海外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了!他们愿意当兵,那就把他们派遣海外,他们在本土给地多少?不过区区百亩而已,可是在新英格兰,上来就是100英亩,足足600亩地,而且生一个孩子也给同样的田亩,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他们派遣海外?”
派遣海外……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也要找到平衡的法子。
沉吟着,朱国强反问道。
“如果都是军户,军户不粮不差,没有税金,殖民地靠什么维持呢?”
不当拆不纳粮的人多了,对于朝廷来说,那可就是负担了。
“陛下,怎么没有税金了?”
陈无敌说道。
“就拿咱们大明来说,田赋才多少?不过区区千万两而已,即便是加上田亩摊丁,也不过是两千万两。可是咱们的盐税呢?足足四五千万两!”
陈无敌的话,让朱国强的眉头一挑!
盐税!
这是大明的另一种变相的人头税。
与旧时的盐商盐引不同,乾圣朝早就对盐税进行了改革,这个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是就场征税,自由贩卖。所谓的就场征税,就是每斤盐在盐场征收10文钱的税金,只要交足了盐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买卖,不需要盐引。
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打破了盐商的垄断,朝廷同样也得到了足够的盐税,同样也保证盐价,不至于过高,毕竟,每一个地方可能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小盐贩贩盐。有了竞争,价格自然会下降。而不会有盐商垄断盐货,哄抬盐价的局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就场征税,大明获得了稳定的盐税——每年四五千万两的盐税,是大明朝廷最重要的税种。
人!
人是盐税的核心。
有了人不仅有盐税,门市税以及工商业统税都会相应的增加,或许短期内殖民地需要本土的财政补贴,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值得的,毕竟,殖民地一直用种种手段刺激生育。
有了人,自然也就有了税!
有了人,那些殖民地自然也就是大明的。
而且殖民地并不是本土,既然殖民地可以由内务府全权负责,那么殖民地的军户同样也可以划归内务府。由皇家直接管理,如此一来,至少大明的平衡没有被打破。
这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无敌,其实,不仅仅是殖民地,像土耳其同样也可以如此,将来我们要统治奥斯曼的旧地,就需要将大量的汉人迁移过去,军事移民是最有效的办法,十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我看,这个军事移民,大有可为!”
看了一眼陈无敌,朱国强笑道。
“你倒是给大明解决了一个难题。”
当然,该平衡的还是要先平衡一下。
“陛下,不是臣解决了,是您一直这么办的,就像东北,如果几十万军户在那,又那来的现在东北各省的繁荣?说起来,是这几年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那边,没有体会好圣意,一直故步自封,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其实,以天下之大,别说一年征召几万新兵了,就是征召个几十万,也有的是地方安置。”
看着陛下,陈无敌恭维道。
“陛下,您不是常说,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领亲族部下往四方立国,如此才有今天之华夏,陛下分封诸侯是为了华夏,派遣军户于四方,不也是如此?”
对于陈无敌的马屁,朱国强只是笑了笑。然后说到。
“恐怕等咱们的这个决定做出来之后,不知多少人会说咱们是户户相互啊,不过朕也不怕他们去说,就像当初,朕用方以智进内阁一样,他和张禀文是亲戚又如何?官官可以相护,户户当然也可以……”
第1031章
轮船呼
冬春之交,雨水有时候会变成冻雨,细碎的雨滴在低温中变成细碎的冰晶,砸在在身上哗哗响响。冰粒落在水里的时候,声音显得有些沉闷。泥泞的道路上远方一辆有轨马车驶了过来。车厢里面似乎没什么人,今天是星期天,又是这样的天气,很多人都窝在家里没出来,坐车的当然也不可能多了。
在清脆的铃声中,马车停在路沿边,一个年青人从车上下来,整个马车只下了他一人,他刚一车,随着一声鞭响,马车就再次开走了。
这一带空荡荡的,周围到处是农田,附近只有一家工厂耸立在江边,在这个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这座工厂显得有些突兀。
工厂很大,至少靠马路边的围墙很长,而在围墙外边,可以看到有一片工人村,大多数工厂附近都是如此,来自各地的工厂会在工厂附近安家,花上几两银子买一块地,再盖一处房子。像这样的房子,一眼望去看不到头。
不过年青人并没有去工人村,而是直接进了厂子,隔着墙都能听到“叮铛、叮铛”的打铁声从厂区内传来,这里就是安庆成记造船厂。
坐在办公室里,张滨眼睛盯着被手指拨动着的算盘,足足愣了好一会,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帐本,耳朵听着外面叮当声,他的心情似乎还算不错。
他的心情确实不错,这个厂子是他父亲在乾圣元年时创建的,刚创建厂子只有不到一百个工匠,那个时候,也就是造些舢板啦、蜈蚣船之类的小船,造几百吨的大船,那可不是力不从心的事情,而是根本就造不出来。乾圣九年,父亲把船厂交给到了他的手里,接手时船厂,厂子里也就只是造过一百多吨的蜈蚣快船。而十三年后的现在,非但船厂已经扩大到拥有七百多个工人的大厂,而且还能造五六百吨的大海船,每天雇佣的临时工少说也有一百多人。
搁大明,这样的船厂或许不算大,可在安庆这种规模的工厂绝对属于大企业。
虽然作为一个内陆船厂,厂子里很少接到海船的定单,可是凭借着这些年长江等地的水运日益兴盛,倒也是接了不少内河船只的定单。船厂的生意倒也还不错。
不过,人总会不满足。就像现在张宾的心里又忍不住念叨起了海船。
“要是伯父他老人家能说一声,又怎么可能接不到定单?”
张宾口中的伯父,就是当朝次辅张秉文,不过也只是同宗的伯父而已,虽然其身居高位,可是从船厂成立以来,就从来没接过官方定单,官府很抠门的,他们只能看得上那些官办的大型造船厂,什么大连船厂、镇江造船厂(丹东),还有基隆、南京等地的官办船厂。
这个官办船厂有什么了不起的?
想起这,张滨就愤愤不平,官办船厂不过是凭借着靠近原料产品,所以制造成本才低一些——大明造船业木材不是来自辽东,就是来自台湾或者滨海,在国内根本就没有什么适合造船的大料。那怕是有一些木料,但是和那些地方的百年大料比起来根本就是垃圾!所以许多民办船厂的木料大都是从外地购进的,这样自然增加了一些成本,可即便是如此,民办船厂的成本也不比官办的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9/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