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623


就算真是他杀了仁多保忠,也不过是西夏内部的事情,宋皇最多下旨呵斥,断绝往来,陈兵威胁,要求补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抓到京城审问啊!
正是因为意想不到,李仁孝才百思不解,大宋这是疯了,他们就不怕整个西夏糜烂吗?几百万党项人不会答应的。
等着吧,大战就要到了,早晚还要把我放回去。
毕竟整个西夏皇家,也只有他这么一个男丁了,除了他,谁也当不了西夏的国主……少年李仁孝想清楚了这些,竟然变得自信了许多。
貌似也不需要硬抗,只要静静等待就好。
李仁孝大约的想法就是不清楚,不知道,没关系……否认三连,死不承认。
政事堂这边也有了预料,赵鼎召集众人商议。
“官家要把这个案子办成铁案,要服众,关键就是让李仁孝认罪。他到底是西夏国主,不许用刑,不能逼供,不能胡来。”
赵相公的三不一出,众人全都黑脸了。
这不是开玩笑嘛?
押解李仁孝返回的刘子羽沉声道:“赵相公,这一路走来,李仁孝虽然年幼,但却已经相当有主见,未必好摆弄。更何况古往今来,被俘君王,又如何能真心臣服,就,就连李煜那种懦弱之主,也心中有不平之意。李仁孝怎么也不会比李煜还不如吧!”
此刻何栗也道:“我看刘尚书讲的有理,直接下诏,公开李仁孝的罪行就好,若是一定要刑部审问,只怕不好处置。”
李若水甚至都发言了,“赵相公,降服人心固然重要,但降服一个君主之心,恐怕就不容易了,我觉得也不比吹毛求疵。”
赵鼎环视所有人,见大家伙的意思都差不多,老赵只能长叹口气,事情就是这样了,那就只能请官家改变心思了。
赵鼎点了李若水和刘子羽,让这俩人去拜见赵桓,把事情说一下。
两人欣然领命,前去拜见赵官家。
群臣也都在等候着,当他们两个返回之后,随行人员突然多了一个,多了个谁也想不到的。
“太上皇!”
没错,就是赵佶!
这位怒气冲冲,“带我去见那小子,他简直气死我了。”
赵佶怒气冲冲,去见李仁孝,他还真有这个资格,许多人这才想起来,当初赵佶跟李仁孝的爹在一起很长时间,两个同病相怜的倒霉蛋,还挺有共同语言的。
后来李乾顺死了,赵佶还伤心了好长时间。
痛失凤雏,卧龙独悲,直到救了耶律延禧,情况才好了一点,
如今的赵佶,俨然是李仁孝的长辈,必须要教训这个兔崽子才行。
“我是大宋的太上皇。”
李仁孝翻了翻眼皮,略带惊讶瞧了瞧,这就是那位花天酒地,成天胡玩,差点玩到国破家亡的大宋皇帝?
李仁孝稍微迟疑,皮笑肉不笑,很敷衍道:“见过太上皇。”
“哼!你知道自己的国主之位,是怎么来的吗?”
没等李仁孝回答,赵佶就气哼哼道:“是你爹拿命换回来的!你知道吗?本来你爹还能多活些时候。他为了逼大石低头,拖着病体,参加会盟。迫使大石同日,西夏降格为国主,但是准许国主亲政。要是没有你爹,西夏只怕早就成了大辽的地盘了,你这个国主也早就死在了大石的手里!”
赵佶一上来就提李乾顺,还让李仁孝颇为惊讶。
“太上皇的意思,是我有负父王心意了。”
“那是自然。”赵佶怒道:“令尊帮你保住了国主之位,仁多保忠又耗尽家财,制造声势,驱逐了耶律大石,这才让西夏活了过来。你小小年纪,何其幸运,有两个老人竭尽全力帮你!你又是何等丧心病狂,竟然杀了仁多保忠,你还有心吗?”
李仁孝嘴角抽搐,拳头握紧,他绝不是羞愧,而是愤怒。
一个亡国之君,也敢来讽刺自己?
“太上皇,仁多保忠一把年纪,他死了,如何能算在我的头上?更何况我正要励精图治,大展拳脚,贵国却用卑劣手段,将我抓了过来,毫无道理,囚禁一国之主,纵然上国高高在上,却也不该如此欺凌践踏大白高国。更何况太上皇貌似没有资格来审讯我吧?”
赵佶摇了摇头,李仁孝这小崽子,的确是李家的种儿,真是够厉害的。
可他忘了,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证据的。
“仁多保忠对你有再造之恩,他返回横山之后,你可曾去拜见过他?可曾真心感激这位恩人,可有任何旨意?你什么都没做,反而任由你的手下散布流言,猜忌功臣。如今他死了,你又如何无辜了?纵然不是你下旨,也是你身边的人,逢迎你的意思,暗害功臣,这就是世人公断!你没有保护他,你就是凶手!”
赵佶这个解释貌似霸道,可仔细听听,还真有道理。
在国君这个层级上,是不能用无罪推定的。
李仁孝咬着牙齿,怒气冲冲,”我如何是凶手?还不是你们欲加之罪,仁多老匹夫,又如何是功臣了?他先是背叛大白高国,投靠了你们大宋,连姓氏都改了。如此一个无才无德的老匹夫,纵然在将死之年,试图驱逐辽人,复国之功,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你们大宋根本就是用此人乱大白高国,你们用心歹毒!其心可诛!”
李仁孝疯狂输出不满,赵佶听着,等小家伙发泄差不多,赵佶突然幽幽道:“你终于承认对仁多保忠的不满了?”
李仁孝一怔,随后痛苦地咬了咬牙,“承认又如何?老匹夫借着大宋的旗号,仗着党羽众多,爪牙锐利,左右大白高国朝局,虽然身居横山,却想把我当成提线木偶,如此逆臣,纵然有天大的功劳,又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别忘了,你们大宋也曾经诛杀了童贯,蔡京,就许你们清除朝堂权臣,就不许大白高国效仿?”
李仁孝放肆倾斜着不满,只是赵佶失声一笑,到底是个孩子,还是藏不住心事。
“你到底是承认了,要铲除权臣,那就让我告诉你,双方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待李仁孝反驳,赵佶就道:“当年金人南下,大宋江山危如累卵,童贯弃太原,蔡京一心求和,且多年来,贪赃枉法,损公肥私,聚敛财富不计其数。”
“官家诛杀他们,是为了抗金,为了大局!再说太师李纲,却也不同意官家变法,双方多有冲突,可官家依旧让李纲主持皇长子的婚事,并未苛待老臣。这又是为什么?当年李纲力主抗金,与国有功,无论如何,不能因为私人恩怨,便诛杀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就是官家的道理!”
“反观你这小子……毫无道理可讲,只要是阻挡你的权柄,便不择手段,丧心病狂,什么都不顾,下毒暗害,哪里有半点国主气度,俨然山贼土匪,比街上的混混还不如!”
面对赵佶的痛骂,李仁孝愣住了,随后煞白的小脸长得通红,居然被这个老东西讽刺,简直是奇耻大辱!
怒火中烧的李仁孝不顾一切,愤怒反驳,”能有什么不一样?还不都是为了龙椅!你们赵家治国,真的就有什么恩泽德行吗?尤其是你,兴花石纲,修艮岳,用奸臣,弄得国家几乎崩颓,如今还来教训我,你可真是好大的一张脸!说到底,不过是恃强凌弱罢了。想借着仁多保忠的事情,谋夺大白高国。”
“我果然没有看错,那个老匹夫没安好心,不除了他,只怕早晚会把大白高国卖给你们!”
面对李仁孝的咒骂,赵佶奇迹般没有愤怒,反而是向后退了两步,举起巴掌,拍了两下。
就在这时候,从旁边的房间,竟然鱼贯而出,差不多有十个人。
他们冲着赵佶深深一躬。
“多谢太上皇,小的们都听清楚了。”
李仁孝也愣住了。
因为出现的众人当中,全都是党项豪族。
这帮人看向李仁孝,嘴角带着浓浓的嘲讽。
“国主,还姑且叫你一声国主吧!听来听去,你的心中也只有自己罢了,既然如此,大白高国又何必奉养你这个自私自利之主!”
李仁孝脸色惨白,“你,你们想弑君?”
“错!我们不过是归附王化罢了!”
第456章
回归
赵佶这一手玩得的确漂亮,他以前辈的身份,来叱责李仁孝,小家伙年轻气盛,自然不会任由一个亡国之人肆意批评,而他的反击正好被那些在大宋境内的党项诸部首领听到。
一个薄凉无情的国主,扑面而来。
“太上皇,西夏立国几十年,自李元昊以来,历代国主,皆残暴不仁,手段卑劣。李元昊背宋兴兵,连年战乱,片刻不得安息,每年战死之人,不计其数。他自己又死在了儿子手里,实在是咎由自取。”
“李谅祚冲龄继位,外戚专权,继续大肆攻伐,兵连祸结,百姓无有一日安生,李谅祚死后,李秉常继位,又是外戚专权,国政昏聩,李秉常竟忧愤而死。”
“传至李乾顺,他倒是效仿祖父,早年消灭外戚,独揽大权,只可惜此人佞佛崇巫,大兴土木,不惜巨万,建造佛寺,以致民力凋敝,百姓饥寒交迫,佛塔之下,尽是累累白骨……”
这一路数下来,西夏竟然没有一个明君,整个国家,不是对外用兵,就是对内争权,百姓困苦,朝廷昏暗。
一句话,大家伙都太苦了,简直活不下去。
如今李仁孝擅杀功臣,天怒人怨,西夏上下,都愿意归附大宋,还望上国收留!
当这帮人哭泣说出请求之后,赵佶无言以对,也不敢言对,完全超出了他的权限。但是西夏归附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能瞒着,赵佶只好告诉大家伙,回请官家定夺。
“唉,听他们诉说,我都想哭了。”
赵桓轻笑,“没看出来,太上皇还挺有同情心的?”
赵佶哼了一声,“我哪是同情他们啊!我说想不明白,他们都那么惨了,怎么大宋就灭不了西夏啊!当初五路伐夏,几十万大军,竟然败得稀里哗啦。是不是大宋,比他们还烂?”
赵桓翻了翻眼皮,“太上皇终于意识到了,咱们历代明相,文曲星转世,到底是一群什么东西了吧?”
赵佶老脸通红,“也不能这么说,历代宰执诸公里面,不乏一心谋国的,比如范文正公,比如欧阳醉翁,还有王舒王,他们都算的。”
赵桓轻笑,“他们当然算,只不过咱大宋从立国开始,根子就不正,处处掣肘,就算有一两个名臣能怎么样……当年五路伐夏失败,主要原因是后勤不济,为什么会后勤不济,那些旧党名臣,就没有干系?凭着大宋的财富,就真的供应不了几十万人的消耗?就算缺口再大,去借,去抢,去偷,去骗……我就不信,解决不了。党争到了能坐视国家损失几十万人马的地步,而没有砍几个宰执人头,没有除掉几个地方上的废物……咱大宋和西夏,还真是一对卧龙凤雏!”
赵佶耐心听着,说实话作为一个当了二十五年天子的人,对大宋的认知还在赵桓之上。
众所周知,著名的五路伐夏,是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期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