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1/623


“孩儿的初心就在苏州的作坊,就在生丝合作社,就在那些普通的织工身上!”
“哈哈哈!”
赵桓朗声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他竟然站起身,抓着赵谌的袖子,走到了桌案前面,一伸手,将那颗属于天子的大印抓了起来,随手扔给了赵谌。
“掂量一下,看看有多重!”
赵谌下意识抱住,险些落在地上,他的心砰砰乱跳,都说老爹不靠谱,现在算是领教了,这可是玉玺啊,万一摔坏了怎么办?
小心肝扑通扑通的。
“一块破石头,在乎这个干什么!”赵桓很不客气道:“自从秦始皇以和氏璧为玉玺以来,传承一千多年,真正的玉玺早就湮没不闻。而坐拥真正传国玉玺的王朝,也早就瓦解冰消。由此可见,玉玺到底只是个死物,不能真的保佑江山万年。”
“那,那父皇以为如何能江山万年?”
“没有万年的江山。”赵桓轻笑道:“为父能守好几十年,你能守着一二十年,就算是中兴盛世了,咱们爷俩之后,最多是当裱糊匠,维持而已,什么时候维持不住了,赵家的天下,也就到头了。”
赵谌目瞪口呆,傻傻看着老爹,咱别开玩笑成不?哪个皇帝不盼着江山永固,千秋万代,怎么到了父皇这里,仿佛盼着江山完蛋一样。这也太扯淡了!
“父皇,孩儿以为父皇之言不妥,大宋江山……”
赵桓突然摆手,拦住了赵谌,没让他说下去。
“你先把为父的话听完了……想要求江山稳固,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恢复周礼,当真分封天下,恢复三代之治,没准还真能维持几百年的江山。”
赵桓并没有撒谎,恢复等级制度,的确能维持社会稳定,而极致的等级,就是三哥的种姓制度,那玩意能保证豪门传承千年,依旧呼风唤雨。
只是那种建立在等级之下的稳定,真的有价值吗?
“提到唐朝,人们都喜欢说贞观之治,讲武则天,谈玄宗和杨贵妃,盛唐风华,万世景仰。可殊不知,安史之乱以后,尚有一百多年苟延残喘,只是哪一段都被人们给忘却了。”
“治国之道,就是如此。锐意进取,必然带来反噬,抱残守缺,倒是能得一时的安然。”
赵谌耐心听着父皇的解释,他锁着眉头,不停晃脑。
“父皇,孩儿不愿苟且偷安,更不想抱残守缺。只求超越汉唐,成就前所未有的皇宋盛世。其余的事情,孩儿管不了!”
赵桓再度发笑,儿子的反应在他的意料之中。
甚至这个结果就是他怂恿出来的。
“行了,现在说说,你要讲的事情吧。”
赵谌微皱眉头,因为他还弄不清楚,这些事情的联系,只能老老实实道:“孩儿现在手上,有着五千万缗的产业,由于数额太大,还请父皇定夺!”
说完,赵谌竟然跪了下来。
赵谌是公认的第一太子……手上的权柄大到夸张,而赵桓对他的容忍也出乎预料。
只不过凡事都有极限,随着赵谌从市舶司借来五百万缗,随后在江南一番折腾,收购了许多作坊,又抄了几个豪商。
他现在的产业保守估计,已经超过了五千万缗,这还不算生丝合作社,也不算棉农协会……他不光有钱,还有数以万计的织工,以及数量更多的桑农。
这既是一股无与伦比的力量,也是巨大的隐患。
赵谌这个太子,的确是强得离谱……到了这一步,哪怕是有战神卫青当舅舅的戾太子,也远不及赵谌。
如今就看赵桓是不是有超越汉武帝的心胸了。
“你去了一趟江南,找到了支持你的力量,也拿到了这一笔资本……那为父就好好教你:这笔钱不是你能随意支配的,并不属于你太子殿下,而是属于那些织工,桑农,你不过是替他们理财罢了。”
赵谌一怔,随即用力颔首,老爹说到了要害。
“既然如此,你就需要替他们争取市场,把这一笔财富滚雪球一般,壮大起来。”赵桓神色严峻道:“你既然选了锐意进取的道路,就需要明白,一旦工业飞速发展,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会急速变革。终究有一日,天下就会变一副面孔,变得你也驾驭不住,到了那时候,你又该怎么办?”
赵谌沉思之际,赵桓又幽幽道:“父皇可是铲除了整个士人集团啊!”
赵谌大惊,脸色变了三变,难不成有朝一日,还会有人把跟不上变革的皇帝废掉?
“父皇可是担心孩儿会到头来害了大宋江山?”
赵桓摇头,“为父让你当储君,就是准备把大宋交到了你的手里,发展工业,固然会让大宋翻天覆地,只是要看你有没有这个魄力了!”
……
父子俩聊了很多,而三天之后,赵谌就再一次返回了江南,这一次他的怀里揣着赵桓支持的三千万缗。
赵谌还没到苏州,就下令鼓励发展作坊,朝廷给有意创业者提供低息贷款……大宋朝准备以国家的力量,扶持工业发展!
第549章
把握命运
赵谌从老爹这里,讨来了发展纺织业的大权,他没有半点得意,相反,赵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站在父亲的角度上,别说皇帝这种特殊生物,哪怕是一般有成就的家族企业,也没有这么顺滑交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是寻常操作,夫妻掰头那也是稀松平常。
唯独赵桓,他很干脆告诉了赵谌,想要发展,就要面对后果,你有本事扛得住,就走下去,赵桓完全授权,没有半点掣肘的意思。
能做到这个地步,着实让人叹服。
可越是如此,赵谌肩上的担子就越重,压力就越大。
如果成功了,一切好说,甚至他都有胆气,接掌这个天下……但是失败了,那可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赵谌思前想后,他把虞允文要来,同时还有好几位年轻的文臣学者,聚集到了他的麾下,其中就有朱熹。
赵谌跟着他们,反复商议,半点不敢马虎。
而在这几个人当中,朱熹的地位很特殊……众所周知,赵桓手底下有一大批笔杆子,第一代就是衍圣公和吕好问。
如今这两位都作古了。
而第二代则是胡寅等人,他们也步入了政事堂。
虞允文算是第三代,不过他很快跟了赵谌,因此朱熹就是第三代的领军人物……他年纪很轻,但是学问端得不错,尤其是博览群书,不管什么事情,都能找出历史依据,在赵桓的身边,堪称一本活的百科全书。
不管是不是认同朱熹,这位毕竟统治了思想界几百年,后世之人,都不免受到他的影响,单纯从这点来看,朱熹就是个天才。而且他的私德还是相当不错的,至于后世流传他干的那些伤风败俗的事情,都出自政敌的攻讦,是不能作准的。
当然了,光是弄出理学这么个丧心病狂的玩意,朱熹就该千刀万剐了。
不过当下的朱熹却是在科学的大道上,一骑绝尘。
他整理先秦的著作,尤其是墨家的东西,又把沈括的《梦溪笔谈》重新再版,结合官家的气理主张,重新阐发,忙得不亦乐乎。
天赋是老天给的,至于往哪个方向努力,则是要看现实条件,一句话,时势造英雄吧!
其实朱熹更愿意在故纸堆里徜徉,只是殿下相召,他不敢不来。
“殿下,要让臣说,当下的要务不在作坊如何,丝绸多一些少一些,乱不了大宋的江山,真正要命的是粮食。”
赵谌微微颔首,他当然清楚这一点,这时候在旁边的陆九思就道:“朱学士,这件事殿下早就有所准备,已经从各地采购粮食,甚至还派了船只出海,总而言之,粮食是够用的。”
朱熹脸上含笑,“粮食够用,跟老百姓挨不挨饿没什么干系。”
陆九思一皱眉,“这,这是什么话?粮食够了,自然不会挨饿啊!”
朱熹笑容不减,摇头道:“这些日子,官家让我整理历代的财税,重新编撰货殖列传……说起来,还真有点心得体会。”
赵谌也知道这事,他很是关心,忙问道:“朱学士,财税是一国的根本,你有什么高见?”
朱熹道:“殿下,谈不上高见,只是最近的情形有些变化,还望殿下能够细细思量。”
……
赵桓很早就关心财税,毕竟这是穿越者的看家本事,多少穿越前辈,可都是理财圣手,一个个活财神,赵桓也不愿意落后。
只是当赵桓真正开始从宏观角度来看货币经济的时候,赵桓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原一直以来,都缺少贵金属,别说金银了,就算铜也不够。
在汉唐之前,商品经济还不是那么发达,能够勉强维持。
到了赵宋之后,情况就变了。
严重的钱荒逼得朝野上下,挖空心思,在李元昊作乱的时候,仁宗朝的诸君子们就弄出了铁钱。
那一拨铁钱造成了严重的物价上涨,民怨深重。
可是大宋朝上了邪路,哪里下得来,最后更是弄出了交子这个恐怖的玩意。
没有储备金,又没有发钞节制,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货币崩塌,信用荡然,百姓怨声载道,朝廷党争不断……其实在金人南下之前,大宋朝就已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了。
到了赵桓这里,他是怎么办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1/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