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7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2/860

  太空站中心响起掌声。死光一号发射一年多来,这是第一次打太空中的航天器。其实去年10月刷过系统之后,死光一号就可跟踪射击卫星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目标,一直等到今天打长空一号。
  ……
  “外太空非军事化谈判,看来还没什么进展啊。”
  去机场的路上,唐华对柯西金说。
  柯西金:“外太空非军事化谈判是和限制战略核武器的谈判关联的,后者如果没有进步,外太空非军事化条约也很难签署,各方只需遵守谈判开始前的临时协定即可。”
  谈判开始前的临时协定,是不再向太空发射携带重型武装的航天器,但已发射入轨的航天器可没法管,打个靶没什么。
  “重型武装”也是各方协调之后的标准用词。
  如果说“携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激光反导卫星就是滋地一下烧个洞,杀伤力和核生化武器相比一点不大。
  如果说“携带武器”,那航天员上太空时还得标配手枪呢。所以最后给了一个理解起来比较复杂的“重型武装”的定义。
  唐华点点头:“限制战略核武器的谈判,美国那边现在只让副国务卿、助理国务卿来,中苏也是外交部副部长,级别已经说明问题了。”
  柯西金:“美国表示今年他们的核弹头拆旧换新,总数不会增加,可能还有小幅度减少。希望今后一两年,大家能冷静一点,把钱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吧。机场到了。”
  不但是中央有规定,唐华这几年也一直自觉地不坐飞机,但现在他和钱学森必须尽早赶回国内,耽搁一天可能都会误事,所以还是奔机场来了。
  不过,在机场下车,跑道边停机坪停着的大家伙还是让唐华大吃一惊。
  “哇——!”唐华不由得惊叹,“伊尔-62!”
  原来不是图-104了啊。
  柯西金:“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喷气式客机,航程一万公里,能从莫斯科直飞纽约,而且噪音很小。”
  的确,在波音747出来之前,世界最大的客机就是伊尔-62。虽然单过道3+3的座椅挺局促的,但作为专机关系不大。重点是,伊尔-62真的比图-104安全很多,颜值还高。直到21世纪,普大帝的专机还是伊尔-62M呢。
  说起来,这得感谢伊留申工作很给力。米高扬是第一个把晶体管计算机用于科学计算的航空设计局;伊留申是第一个从中国购买中型机+CAD系统用于工程设计的苏联设计局。
  他们1960年买的CAD+中型机,貌似就是给刚上马研制的伊尔-62项目配套的。
  所以,伊尔-62今年初已开始投入运营了。
  唐华:“真是好飞机啊!就是太贵了。”
  柯西金:“你们已经买下来了。这是你们空军民用航空局购买的3架伊尔-62之一,未来会是你们的领导人出国访问的专机。不过我听说主席同志更喜欢坐火车,所以,以后你和钱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做协调工作时,蹭飞机应该是没问题的。”
  唐华:……
  刚才说的太贵,是唐华拿自己的钱包说的……
第24章
电子书大王
  伊尔-62给整个登月计划省了7天时间。在北京下飞机,唐华和钱学森就分头行动。钱学森钻进运载火箭研究院启动长征-15的研制。唐华……先得解决4月底的另外一件事。
  由国务院召开的会议,地质部、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在场。
  “邢台位于华北地震带的海河平原带,这条分带南起洛阳、义马,向东北延伸到天津,与燕山带相交,邢台三月份的地震,……是欧亚板块东南部与太平洋板块挤压碰撞的产物。”
  李四光简要说了邢台地震的地质背景。
  总理:“我刚从邢台地区回来。这次地震破坏的面积很大,有很多农村的房屋在地震中几乎全部倒塌,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救灾工作还未完全结束,但我们必须对地震灾害做好防范的措施。”
  邢台地震是3月8日发生第一次地震,里氏6.8级。3月22日又发生了两次余震——可能不叫余震而叫主震,这两次分别是里氏6.7级和里氏7.2级。
  总理是3月9日从北京赶赴邢台的,3月22日,7.2级余震发生的时候就在现场。
  现在地震最终的遇难人数还没统计出来,但可以肯定没原历史位面那么多:原来1966年整个华北只有2架直升机,现在有40架;原来邢台地区的道路不行,阻挡了救援部队进入,现在66军搭乘摩托化车辆,在3月11日就大批抵达各受灾村镇。
  3月8日到14日,66军从各村镇废墟里抢出了2000多名被埋群众。3月22日到3月28日,救出了5000多名。
  但66军和参与救灾的其他部队有40多人牺牲。
  建设部建筑工程局李人均:“城市建设当中,地震带区域住宅的防震抗震标准是一定要贯彻的。此前的预制板住宅楼的抗震能力还不够好,但现在已经全面采用钢混砖,建筑标准如果坚持不打折的话,问题就不会太大。”
  总理:“农村的房屋怎么办?”
  李人均:“……”
  邢台地震的主要伤亡在农村,农村的砖屋甚至土坯房是一震就倒。农村房屋现在只能在新盖房子的时候,由地方政府来解决抗震标准的问题。毕竟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盖房子弄点钢筋还是能弄到。
  “地震前,有群众观察到村里的老鼠蟑螂成群逃亡,鸟不归巢,”李人均说了另外一个话题,“有的水井在地震前两三天突然没水了,有的水井则水位暴涨,有浓重的硫磺味,甚至井水涌出地面,这是不是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信号?”
  李四光:“动物迁徙和行为反常是否意味着地震,现在看来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除了地震,还有其他很多的因素会导致这种现象。”
  “水井水位反常相对来说能揭示一些地下的信息,我前阵子去邢台看过,马栏的那口井值得研究,其他的可能也有巧合的因素。毕竟邢台地震地区有一千多口水井,平时都平均会有七八口井的水位情况发生剧变。”
  “地震预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还是需要科学的手段来解决,”总理看看李四光再看看唐华,“我也希望我们能在地震地质方面的科学研究能有突破。”
  唐华:“总理,现在科学家们有这样一种说法:其实我们对地球深处的了解程度,还不如我们对头顶上的宇宙的了解程度。”
  李四光拼命点头同意唐华的说法:“地壳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和大气运动类似,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彼此之间不断影响。而更糟糕的是,我们探测大气运动,比探测地壳深处的板块运动要容易。”
  唐华华:“所以,我们现在能做中长期的天气预报,却很难做地震预报。就算有超级计算机也不行,因为原始的参数我们没法获得。”
  李四光:“地层原始的参数,我建议在国内的地震带,尤其是东部地区,调用地质部和能源部的钻探设备,在关键的地方打一些地层监测井,形成一个网群。”
  总理:“对,就像天气预报的信息来源是遍布全国各地的气象观测站一样。”
  李四光:“总理,我可能还得再说一下,就算是未来我们建立了‘地下的气象观测站’,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地壳运动的理论,现在国内、国际上的研究都是不够成熟的。”
  ……
  唐华看得出来,李四光是在拼命给预报地震降温,让大家不要无限信任地质部有什么“神算能力”。
  这是有必要的。自从发现相州大铀矿、算出全国含油构造图、发现胜利油田、建立国家地质总库后,全国人民都觉得老李是神,掌管着全国地底下的规律,只要李部长愿意做,就能预测地震。
  到了21世纪,都还时不时能看见野生自媒体用“李四光曾说过XXX,三十年后真的应验了!……”之类的噱头做标题。
  全民预测地震会变成杯弓蛇影;科学计算地震现在还不成熟,看来唐华的“暴力技术流”得上场了。
  “老李,地震波的传递速度是3.2到4公里/秒,而地震波当中,纵波又比横波先到达地面,是这样的吧?”唐华先问李四光。
  “是的。”
  唐华:“我的想法是,利用纵横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波与电磁波的速度差,为地震覆盖区域的群众争取十几秒的时间。”
  “日本64年建设的新干线,就做了一个高速铁路的地震预警系统,让行进中的高速火车有时间刹车。现在我觉得可以把这种预警系统扩展成为全区域性质的地震预警。”
  唐华拿出一张纸代表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地区,然后在上面点了很多小点:
  “我们在整个区域密集建立地震探测器,探测到地震纵波就立即发出无线信号,通过GSM无线通信系统传递到计算中心,中心依据地震震源位置,向整个地区所有的人群发出预警,预警时间由计算中心算出。”
  “这样,除非是处在震源正上方的居民点,一般来说,震区的居民会有10到20秒的准备时间,如果是平房,可以冲出屋子;如果是楼房,可以钻到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躲避。”
  “这些预警信号发送到这些地方:广播系统、电视系统,和它们。”
  唐华展示手里的寻呼机和手机。
  总理:……
  李四光:……
  果然是唐华,这套地震预报,不,地震预警系统对地质理论基本是零运用。
  不过……好像这套系统似乎肯定是管用的?
  ……
  “高比冲氢氧火箭推进系统是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但现在我们也把奔月火箭-飞船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整体设计,虽然奔月系统的总重还是未知,但你们可以大致按照110吨的总质量来进行规划。”
  唐华和米申、切洛勉线上会议。
  米申:“第三级加速完成的时候,如果飞船能尽量地对准月球轨道,那么可以节省后期调节的燃料,也就是节省重量。”
  唐华:“我可以保证飞船的导航精度会很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太空中是能用的,而且精度比在地面上用还高。奔月飞船是在近地轨道启动第三级加速,在大部分的加速阶段都可以用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和修正。
  “通用助推核心之间的连接结构,”钱学森在河北发话,“为加快进度,我打算全部采用现有的材料,这可能会导致整个火箭系统比最理想的设计增重100到150公斤。”
  唐华:“用现有的材料是正确的,我们没有时间给四大特钢厂下新型材料研制指令了。”
  钱学森:“还有,整流罩形状与奔月飞船的尺寸相关,请OKB-1和OKB-52尽快拿出设计方案。”
  切洛勉:“月球登月舱的设计完成,整流罩大体上就可以定型了,三个月以后。”
  唐华:“切洛勉同志,我正在要求星辰设计局给宇航服减重,现在的100公斤宇航服方案是个累赘,如果宇航服的尺寸重量减小,登月舱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2/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