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488

  葛书记在旁,打开台灯,戴上老花镜,掏出钢笔,拿起一份文件批阅起来,竟然是办起了公。
  于淼有些理屈词穷,无力道:“可是你们要求的这块地也太大了。你们拿这么大块地去做什么?建房子?没有正当的理由,我们不好批呀!”
  杜炜逸也不知道白云天要这么大块地,拿来干什么。
  在他看来,参考香港经验,也就是搞地产,建一大片高楼大厦用于敛财了。
  这个时候,该白云天上了。
  他清了清嗓子,将于淼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朗声道:“我们也要办工业园!”
  “工业园?”于淼一愣。
  葛书记也转过头,视线从老花镜上方看出来,盯着白云天瞧了一眼。
  “对!工业园!”白云天义正词严道,“我们正在和兵器工业总公司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计算机硬件系统。以我这么多次的研发成功先例,你们应该相信,我们最终一定能取得成果。
  一旦有了成果,接下来就是建设工厂。
  计算机生产,涉及到的相关产业非常多,包括了塑料、模具、金属加工、元器件等等。单是集成电路制备,就有晶元生产、光刻、封装测试等好几个步骤,每个工厂占地都要十万平方米以上,需要的工人数以千计。
  所以我划的面积不是大了,而是小了!光是我们自己的厂,就需要这么大的面积才能容纳得下。
  若是再将关联企业,也安排过来,那么这个面积,至少还要扩大数倍!”
  于淼哑口无言。
  要是中华制造真是按未来计算机工业园的规模,来占地,那这个面积还真不能说大。就像白云天所说,把相关配套企业也囊括进去的话,事实上这个规模还小了,而且是小很多。
  “你们的研发,真的有信心能成功吗?”葛书记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将钢笔拧上了笔帽,静静地听着双方争执,这是忽然开口,用嘶哑的嗓音问道。
  白云天毫不犹豫:“我以我的专业知识保证,一定能成功!”
  葛书记若有所思,低下头思索起来。
  看到他亲自出马了,于淼立即收回辩论的架势,安安静静地站着,不敢影响他思考。
  所有人都戛然而止,等待他的决断。
  “你们研究的项目,能达到什么水平?不说和美国、日本比,能达到韩国的水平吗?”葛书记想了很久,方才抬起头,用浑浊的目光盯着白云天,平静地问道。
  白云天没有躲闪,直视着他,咬字清楚地回答道:“我们不敢说一定能达到美国、日本的高度,但绝对有信心在初期就达到与韩国相当的半导体制造水平,然后用两到三年,超过它!”
  韩国的半导体工业起始于六十年代中期。
  最开始是美国的人工开始变高,美国半导体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将组装转往韩国。此后日本紧随而来,在韩国龟尾工业园修建了封装、测试厂,启动了韩国的半导体制造业。
  七十年代,韩国政府大力扶持发展本国半导体制造业,颁布了六年计划,陆续从美国、日本获得了许多半导体技术,培养了大批本国半导体人才。
  到八十年代初,三星、现代、乐喜、大宇等公司先后问世,昭示着韩国半导体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为ibm、ti、英特尔等企业oem代工,韩国半导体企业引进了大批先进设备,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生产能力。从内存研发、制造入手,开始走上世界舞台。
  到八十年代,凭借着较为低廉的成本,韩国已经取代日本,垄断了计算机内存供应。
  白云天并不打算一开始,就拿出与英特尔同等级的产品,那太招摇了,也无法说明技术来源。
  而韩国的半导体制造业,则是一个合适的比较对象。
  他准备初期可以拿出与之相当、甚至略低一点的半导体产品,然后不断投入研发,给外人造成中华制造不遗余力,经过两三年的“苦苦追赶”,终于赶超对手的假象。
  葛书记与他对视良久,微微点了点头,低下头,拧开笔帽,又看起文件来。
  至于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并未流露出丝毫表情。
第二百九十三章
土地置换
  于淼对老领导的习惯知之甚详,一看他这做法,就知道此事到此为止。
  或许葛书记内心已经做出了决定,也有可能他只是问问,确认一下中华制造的信心,私下里还会向其他专家询问情况,然后再做出判断。
  至少在此时,他是肯定不会进行表态的了。
  他给杜炜逸打了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再在扩张厂区一事上,继续纠缠不休了,此事容后再议。否则就有可能激起葛书记的反感,反而弄巧成拙。
  他将那份改制名单,又默默地递到了杜炜逸面前。
  杜炜逸看着名单,叹了口气,意兴阑珊地接过来,又交给了白云天,让他来定夺。
  白云天接过名单,迅速翻了翻,目光从上到下快速扫过,然后干脆地在两个企业下方,用指甲划了条横线,又交还给于淼。
  “苏城电视机组件厂!”
  “苏城新华机床厂!”
  于淼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两个企业规模都不算小。苏城新华机床厂,是仅次于苏城机床厂的第二大机床生产厂,厂区面积六万五千平米,建筑面积就有六万一千平米,拥有两千多名工人。
  由于机械行业普遍经营困难,各企业购入的机床设备数量骤降,仅有的一点业务也被苏城机床厂抢走了,新华机床厂艰难度日,眼看已经快维持不下去了,要不然市体改办也不会如此爽快地同意其改制。
  苏城电视机组件厂规模稍小,厂区面积约一点八八万平米,拥有一千多名工人。
  由于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生产的电视机组件不如进口产品,导致业务萎缩,再不转型,怕也是熬不过去了。
  两个企业加起来,将近四千名工人,一下子转交到中华制造身上,市委的包袱也可以轻松许多。
  打铁趁热,为怕杜炜逸事后不认账,他立即让对方在这两个企业名称旁边,签下名字,作为确认。
  杜炜逸也不怕,爽快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能不能用相同面积土地进行置换,将这两个厂迁到我们旁边。要不然东一块,西一块,我们也太难管理了。”他刷刷写完,顺带着抱怨道。
  于淼嘴角抽了抽,谨慎道:“原则上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不过具体还需要领导决定。”
  “那好,最好尽快给我们个准信。”杜炜逸无奈道。
  “一定!另外,市体改办会和你们联系,尽快组织与企业的改制谈判。”收好文件,于淼体贴地说道。
  “谈不好怎么办,是不是就算了?”杜炜逸打趣道。
  “绝对能谈成!我保证!”于淼脸上没有丝毫笑容,非常严肃地说道。
  ……
  于淼的承诺还是有用的,很快就接到了市里的反馈。
  市里同意将两个厂,搬到中华制造旁边,并且考虑到这两个厂就在城区边上,价值不匹配,还贴心地允许按照一比一点五的比例,进行土地置换。
  也就是说,两者八万三千平的土地,可以在中华制造旁边换到十二万平的建厂用地。
  听起来很美,可实际却并不那么简单。
  在体改办的主持下,中华制造和两个厂的初次接触,就遭到了职工强烈的反对。
  两个厂的职工,都坚决不同意搬到那么荒凉的地方去。
  他们现在的厂区,虽然说也是郊区,但属于近郊,自行车十来分钟就能进城。这两个厂的规模没有原来航仪厂大,没有那么多的下属机构,解决职工家属就业问题。
  因此不少职工的配偶,大都在城区上班。
  而到了中华制造,半个小时才有一趟班车。况且中华制造在西面,这两个企业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进了城,还要换乘其他公交,颠簸很久才能到工作单位。
  所以几乎所有的职工,都坚决不同意搬迁。
  孩子入托入学、老人看病等等,成为他们抵制搬迁的主要理由。
  第一次接触不欢而散。
  “我就知道,上面那么痛快就答应我们换地,肯定没有好事。果然是这样,那些职工根本是油盐不进,说什么也不同意搬迁,谈了一整天,就是不停地吵,完全没法进展下去!”杜炜逸不顾天色已晚,跑到白云天租住的宿舍,暴跳如雷,宣泄着情绪。
  “你没跟他们说,我们将新建高层住宅,以后他们每户分到的房子会更漂亮、更宽敞?”白云天将文件存档,放开电脑,给他沏了一杯茶,问道。
  市里多给了四万平,加上原来家属区,面积超过六万平,足够比照这边的规划,建起二十几栋高层住宅,安置两千多户家庭,与这边的一千八百多户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住宅小区。
  有这么多居住人口,公司的商业配套设施也有足够的客流量,会更加完善。
  “当然说了。我还说,公司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后还会申请成立高中,小孩入学绝对不是问题。公司还有自己的商场、储蓄所、邮局、书店、医院、电影院,不管是平时休闲娱乐,还是生活、就医,都会很方便。可是这些家伙死活不信,要么就说厂办子弟校水平太差、厂医院只能看点头痛脑热,根本没用,总之就是打死也不肯搬,真是气死我了!”杜炜逸愤愤道。
  白云天默然了一会儿,提醒道:“我觉得,两个厂的职工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统一的声音,应该是有人在背后指示。”
  企业改制,来了新的老板,原来的厂干部利益肯定会受到损失,他们当然不甘心,必然要奋起反抗。
  这不足为奇。
  “我也觉得!”杜炜逸脸色铁青,“问题是,我们初来乍到,也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捣鬼。要是让我知道,我绝对第一时间让他收拾铺盖滚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