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488

  “很简单,普通人是因为不了解,通常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大家第一反应是拒绝。何况来自好莱坞多年的熏陶,西方的宗教传统,以及近期媒体上各种负面报道,更让他们感到惊恐和反感。
  而政界人士,则是利用这个机会刷脸,表达他们站在大众一边的态度。
  至于好莱坞,根本是借机蹭热度,表达一下他们的人文关怀。”
  他不屑一顾地说道。
  这些论点,其实都是白云天讲给他听的,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就转述给了谢部长。
  谢部长听得出神。
  他是一名事务性官员,而非技术官员,刚看到全球的汹汹狂潮,实在是把他吓坏了,脑子里混乱一片。现在听杜炜逸具体分析,再仔细一想,觉得很有启发性。
  “那么那些医药巨头,他们为什么反对?他们也是从事这项工作的,难道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他想了想,问道。
  “谢部长没有听说过么?同行是冤家!”杜炜逸朗声笑道,“如果这项发现,是他们先搞出来的,那虽然也免不了有些杂音,可是绝不会这么大。事实上,我觉得这反而会成为他们骄傲的理由……,就跟我们一样!”
  他一针见血地说道。
  谢部长深以为然。
  和国外几乎异口同声的反对不同,国内虽然也是在电视、媒体上大肆宣传,可基本都就这项技术未来对人类医疗发展的巨大意义展开报道,负面消息被压到了最低。
  而群众的反应,第一表现就是骄傲,为中国生物学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自豪。大家在讨论这个话题时,脸上大都带着笑容,言谈中对中国科学家表示了极大的尊敬,甚至是崇敬之情。
  其次才是考虑到它的用途。
  广大的病患,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都欢欣鼓舞。特别是排队亟待心脏、肝脏、肾脏、视网膜等移植手术的病人,更是充满了期待。
  医学界已经在讨论利用克隆技术,对糖尿病、侏儒症进行治疗的方法。
  农科院也对采用克隆技术,人工培育出抗伏倒、抗干旱、抗病虫害的新型作物的可能,以及提取优良基因,加速培育良种的技术。
  动物保护单位,也对利用克隆技术,拯救少量濒危物种表示了乐观,认为对大熊猫、白鱀豚、扬子鳄、东北虎等珍稀物种进行大批量培育,形成种群。
  制药企业本身,也对这种技术表示了热烈欢迎。
  他们认为,克隆技术对现有制药方式,是一个天翻地覆的革命性改变。
  以前的胰岛素,存在着资源匮乏、价格昂贵的缺点。在有了克隆技术以后,便可以通过少量母本大批量制造出来,满足制药企业的需求,且成本也将比现有提取手段更加低廉,让更多人摆脱病痛的折磨。
  其他还有治疗老年痴呆、中风的神经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神经末梢炎症和脑萎缩的生长因子药物;检查、治疗肿瘤类药物;治疗风湿、红斑狼疮、哮喘等先天免疫缺乏类疾病的药物;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等等,用途广泛。
  可以说,克隆技术的突破,开创了生物制药这一个新门类,为国内医疗、制药摆脱国外技术依赖,开创新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纵观全国,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学术界、企业界,都对这项技术给予了正面肯定,并抱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就连经济界,都觉得这是开拓新产业,提振国内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各地方政府纷纷针对新兴产业的诞生、扶持,指定了相应的计划。
  国外媒体渲染的种种负面报道,国内广大群众并不是不知道,但并不觉得有多大不了。
  就如专家们科普的那样,哪怕是真正诞生了克隆人,他也需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并且也要度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和自然人并无分别。并不可能像国外说的那样,出去回来,克隆人已经替代了他在家庭中的原有角色——这纯属无稽之谈嘛!
  既然如此,哪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无非是多了一些人而已!
  中国从古自今就是人口大国,对此早习以为常。只要不是短期内大批量诞生克隆人,挤占自然人资源,那大家也就对此持宽容态度。
  有些没有子女的家庭,以及部分孤寡老人,甚至还暗怀窃喜,觉得有了延续后代,将家族血脉继续延续下去的另一种可能。
  当然,为了器官而剥夺克隆人的生命,这是不对的,群众也同样予以了严厉谴责,这点与国外并无区别。但就大方面来说,与国外近似于反应过激的一刀切态度,国内却是要理智太多。
  对比国内与国外,迥异的态度,说穿了不过是屁股问题。
  “阴暗一点想,国外说不定是利用这一借口,对我们进行打压,希望废掉我们的后续研究,给他们时间追上来。很可能,他们还会以立法的方式,对我们采用生物基因技术制造的医药、医疗、农牧产品进行封锁,树立贸易壁垒,我觉得这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杜炜逸严肃地说道。
  纯平显示屏技术的出现,让国外制造业巨头看到了国内的研发潜力,由漫不经心的态度,转为了警惕。
  这次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狂澜,就很难说背后没有他们的影子在里面。
  生物基因的门槛技术,从耐热聚合酶到克隆手段,都掌握在中国手上。若是承认它的合法性,以它的应用广泛性而言,国外就需要付出远比纯平显示器要多很多的代价才能获得。
  从当前来看,他们并不想付出。所谓伦理,所谓道德,不过是他们用来否定这项技术的一个幌子!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三百八十三章
授权
  国外的看法并不重要,关键是国内的态度。
  高层对于这项技术既充满期待,又受到外界影响,加上他们并非专业人士,所以也存在一些顾虑。
  尤其是中国急于打破美国封锁制裁,对于西方的看法也尤为重视。
  十月国庆过去不久,陆雨生部长(上章误写成了谢部长)传达了高层的意见:克隆实验应该继续坚持搞下去,这是关乎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大事,不能受其他因素干扰。但同时也要重视外界影响,不要违背人类伦理道德,尽量将研究的范围集中在对人类造福的领域。
  “上面这是什么意思?”杜炜逸听不懂这种含糊其辞的答复,询问道。
  陆部长理解,给他解释道:“就是说,克隆人就不要搞了。研究的方向,要转向提取生物制剂方面,尽快出成果。上面希望让人们看到了克隆技术的贡献,然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化解外界对它的误解。”
  “那么器官克隆可以继续研究吗?”杜炜逸追问道。
  这可是白云天交代的重点。
  其他的都可以放弃,但这一个必须要坚持,哪怕是上面不允许,他们偷偷研究,也要搞下去。
  “这个很难的吧?”陆部长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就算他以前不懂,这些时间接触下来,也了解了其中的技术难点,“器官克隆可不像克隆人,只要有一个授精卵细胞就能分裂发育。从其他专家的意见来看,要实现器官克隆,首先要解决细胞定向分裂的难题。怎么解决让克隆细胞全部转化为心肌细胞?又怎么让它们长成心脏的样子?另外,可不是有了一个外观相似的东西就是器官,它还必须具备同样的功能,可以搏动、可以供血?这可比克隆人难多了!”
  克隆器官,就好比种地不需要发芽、出苗,就直接长出稻米来,就现有技术来看,近似于不可能。
  而且就算可以无需其他器官辅助,直接定向培育,器官本身生长存活,也需要相应的激素、血液、营养、神经信号来给予刺激,这种体外存活技术,现在完全不具备。
  “正因为知道很难,所以我们才更要深入研究,不是吗?”杜炜逸努力劝说道,“现在克隆技术,只不过相当于给了我们一台原始形态的车床。不经过长久的研究,又怎么可能造出飞机汽车轮船?如果我们觉得难度很大,就不去研究,那问题将永远存在,而不会改变!”
  陆部长承认,他这话说得有理。
  但他更认为,好容易有了一项世界领先的成熟技术,现在正是收获的时候。
  “克隆技术已经成熟,现在做生物制剂不是很好吗?这也是造福人类的巨大贡献啊!”他坚持道。
  胰岛素、生长剂,这都是可以立即产生巨大效益的好东西,怎么可以放弃!
  国内经济一塌糊涂,国家财力枯竭,已快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扭转日益恶化的形式,国家也是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开源节流。
  去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将地方的税收收归中央,重新分配,就是这样的努力。
  国企破产、转制,也是节流的措施。
  军队要忍耐,大批科研项目的下马,都是在尽可能将宝贵的资金集中起来,支持经济建设。
  但节流的手段已经用尽,经济形势依然一路下滑。
  节流无效,那就只能开源了。
  出口创汇、来料加工、吸引外资,等等都是为了开源,用外来资金弥补国内的匮乏。
  可是国内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制造能力低下,中高端产品做不了,只能搞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要求不高,也就意味着利润微薄。
  出口八亿件成衣,才能换回来一架飞机,这样的低效简直令人绝望。
  对于这个时代的国人来说,是一个看不到希望,前途一片黑暗的时刻。由于看不到希望,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出国留学、旅游脱团、偷渡、傍上一个外国老头子……,等等,用尽了一切手段,想方设法要离开这个国度。
  留下来的人,纯粹是基于对这个国家,最深沉的爱,让他们不忍割舍。
  但同样的,也对未来感到彻底迷茫。
  现在好容易有了一项可以变现的世界一流技术,杜炜逸却还执着于科研,陆部长感到非常气愤。
  按照国际价格,一毫升胰岛素的售价就高达数十美元,即便是动物胰岛,也售价十几美元。
  一升就是数万美元,一千升那可就是数千万美元!
  对于掌握了克隆技术的中华制造而言,虽然还存在不少技术难点,但并非不能克服。只要舍得投入,短期内就能看到成果,一年就能建成投产,产生效益。
  这是一个多好的赚钱机会啊!
  “要不然我们授权给卫生部,你们再指定几个制药企业进行生产,我们只收取授权费,怎么样?”杜炜逸也明白国内的难处,想了想提议道。
  “真的?你们要提取多少授权费?”陆部长又惊又喜,被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