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090

  遭到俘虏的“左右广”大多是被友军溃兵冲散,他们又穿着太重的防具,没有及早开溜肯定是会被汉军骑兵拦截下来,没有战斗到死肯定就要被俘了。
  辛亏现在还不是人们习惯礼崩乐坏的年代,要不然战场这边只有五万多汉军,却是有一万七千余的俘虏,一旦这些俘虏暴动起来,吕武会做的事情绝对是立刻率军撤离。
  守规矩的年代,遭到俘虏的士兵一般不会有太强的反抗意识,他们的认知和思维决定被俘之后的选择,要么是当奴隶,不然就是期盼能被赎回去,发起暴动或私自逃跑不在多数俘虏的选项之列。
  喜欢凡事防一手的吕武,他已经抽调出部队在做押解俘虏归国的动作,防的就是俘虏可能出现的暴动,也是在防范国、韩国、荀国可能会搞事,到时候平白无故让获得的战利品又弄丢了。
  这种“守财奴”的做法在吕武身上已经是一种习惯,谁让他一开始作为小破落户贵族,崛起的资本是一点一滴自己挣来的呢。换作是继承祖业,恐怕吕武不会有那种心态了?这个大概就是白手起家和继承而来的区别。
  吕武后面请来了荀家,人都在场也就做了后续的安排。
  首先,停战是不可能停战的。
  韩军与荀军的兵力略少,不要直接跟楚军过不去,三天两头邀战楚国阵营那边其余诸侯国的军队开片。
  对此,韩起和荀家有意见也不敢提。
  韩军和荀军的战斗力未必比楚军弱多少,数量方面过少,欺负其余列国很合适的。
  汉军专门针对楚军?这个更是韩国和荀国,可能还要加上范国,反正是乐见的事情。
  吕武见决议通过,询问起了各国后续援军什么时候到的问题。
  “我尚需一月半。”韩起其实真的不想再增兵,奈何胳膊拗不过大腿。
  荀家答道:“或需两月之期?”
  这个也正常,毕竟荀国的距离比较遥远。
  吕武问韩起,道:“韩王停留此处,抑或归‘密’统兵?”
  现在韩起一点都不想跟吕武多待,说道:“无忌留此,我归于‘密’。”
  吕武点了点头,说道:“子产看似麾下人多势众,战力不过尔尔。盼韩王早日歼灭,率军重归‘新郑’会猎。”
  韩起可不敢保证什么,他甚至都决定接下来慢慢跟子产玩,才不跑来“新郑”跟比较强势的楚军玩什么血肉磨坊模式。
  接下来的日子,楚国想要的休战没有实现。
  两个阵营但凡天气允许,每天清晨就各自出动军队列阵,早上打到傍晚,休息一夜隔天又再继续。
  值得楚国君臣庆幸的是,汉军可算不再玩疯狂射箭模式。他们甚至发现汉军打得时候收着力,猜测吕武是想等后续的韩军、荀军或范军过来消耗,还是有其它事情让吕武产生了忌惮。
  这一打,拖拖拉拉打了一个半月。
  后续开来的韩军没有抵达“新郑”,跑去了“密”那边参与对子产的攻击。
  又是半个月之后,只带来三个“旅”的荀会见到吕武告知一个消息:他们在东线战场败给了齐、鲁、曹、杞、等国联军。
  中行吴战败了?早不败,晚不败,偏偏这当口战败?
  吕武心想:“可真败得是时候嘛。”
第815章
这才是战国时代啊
  荀国有可能战败吗?这完全就是废话了。又有哪一个国家敢说自己一定会百战百胜,不会在某天品尝到战败的苦楚呢。
  只是吧,荀国战败的时间很有灵性,发生在了“新郑”这边极度需要支援的时间节点。
  现在荀国战败,荀会只是带来三个“旅”的荀军不但显得合情合理,某种程度上还算是一种仁至义尽。
  看一看,瞧一瞧呀!
  俺对外战败,还抽出三个用来保家卫国的“旅”去帮助盟友,不是一个合格的盟友又是什么,称赞一声守信义重承诺,没毛病吧!
  然后,荀国败了,损失了多少兵力,又丢了多少座城邑呢?这一点荀会没有提到一丝半点的消息。
  事实是什么?荀国真的败了,却是中行吴刻意选择了撤军,不是那种力战不敌的失败。
  他们多少有点讲究,撤军之后丢出三五座城邑让鲁国收复,再将战线稳在了“大野泽”一线。
  鲁国收复了之前失陷的城邑,他们为了提振军民士气,该不该大肆宣传战局出现扭转,取得了对荀国的一次大胜呢?
  等于说,齐、鲁、曹等国联军打赢了荀军,在鲁人以及其盟友的宣传下,肯定是会广传四方,宣传里的内容别想多么靠谱,十分能信三分都算多。
  荀国不会站出来辟谣,君臣只会默默忍受那些以自己为丑角的各种段子,用这样的代价来换取用更少的兵力援救“新郑”的盟友,而不被嫌弃或其它。
  吕武本身对后续到来的韩军来了去“密”那边有点意见,再碰到荀国这种事情,心里跟明镜似得。
  “公子,韩王、荀王未有致力援救范国之心,奈何?”吕武没那么烂给韩起和中行吴下烂药,纯粹讲出实情。
  汉国的援军已经抵达,在“新郑”这边是以汉军为主力在对抗楚国等联军。
  如果以一国都城陷不陷落来裁定一个国家是否被灭亡,范国的存亡无疑是依靠汉军来守住“新郑”这座范国的都城了。
  范鞅现在对韩国和荀国是什么感官?不取决于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现实就是只有汉国派来大军救援,韩军离“新郑”远远的,荀国干脆只是派来了应付式的少量援军。
  那么不管汉国以后到底会对范国干出一些什么事情,吕武至少摆出了对范国的必救决心了。
  还有更现实的情况,因为韩国和荀国的所作所为,使得范鞅只能依赖和倚重汉国。
  范鞅没有表现出什么仇恨,有点懦弱地说道:“如事不可为,可要迁都向北?”
  他们这一边的后续部队开到,楚国那边也不是没有援军。
  在这两个月中,先后有大约六万左右的楚军抵达战场,另有其余敌国约四万左右的军队,以至于让“新郑”周边的敌军数量达到了恐怖的二十万有余。
  而那还是在哪两个月时间中,汉军、韩军、荀军和范军一再消耗敌军之后的数量,要不然敌军的数量会显得更多。
  “韩军与郑军在‘密’酣战,交战两月有余,战事仍然胶着。”吕武这次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就有点嘲讽了。
  韩国在“四晋”当中的实力不算强大,但是也不至于跟子产麾下的乌合之众打成了胶着状态吧?
  职业军队跟乌合之众打,战斗力对比用一比五会过分吗?
  历史上,两三千职业军队逮着十多万乌合之众一顿猛揍,出现的例子可不要太多。
  最有名的就是东汉末年的一些战例,比如卢植只是带着三千“北军”就一再击败数量数万、十数万、几十万的黄巾军,跟郡县兵配合着就将黄巾军压缩到很小的活动区域,再一战歼灭黄巾军的主力。
  还有明末的卢象升,不一样是带着数千朝廷的军队,办到将“闯王起义军”撵着到处跑的情况吗?
  对了,“闯王”并不是单指李自成,有过好几代的“闯王”,其中李自成最出名罢了。
  现在是什么情况?
  韩国的军队可能没有汉国的常备军精锐,再怎么样也是一些平时锻炼杀人技巧,有着很高组织度和配合度的大军,他们怎么只是跟一帮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打了个五五开呢?
  事情已经非常明显了,韩起不到“养寇自重”的程度,利用子产麾下乌合之众拖着,不想到“新郑”来玩血肉磨坊程度的交战绝对会是一个事实!
  这个道理其实不用吕武去跟范鞅讲,范鞅一听到韩起得到援军都无法击败子产麾下的乌合之众,一下子就该醒悟过来了。
  “楚王招狡诈,使计离间我等,以至于此!”范鞅一脸的咬牙切齿。
  吕武笑了。
  楚国使用邦交战术?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多的问题是韩起和中行吴早早就有什么想法了吧?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再来就是楚国使用邦交战术的时间,跟韩起、中行吴的种种应对,时间上好像存在了落差,韩起和中行吴更像是一种早有图谋的顺势而为。
  对于这一点,吕武其实非常能够理解。
  哪能只允许吕武算计韩国和荀国,不允许韩起和中行吴玩自己的手段进行抵制或反抗呢?
  只是论起来,尽管吕武有点想法,然而他在所作所为上没有被抓住把柄;韩起和中行吴的应对则是显得下作了那么一些,更容易受人诟病。
  “我为今次战事之‘将’,‘将’全军,可发号施令?”吕武问了一句像是废话的问话。
  范鞅肯定要承认,并且主张吕武对战局有完全的指挥权。
  吕武又说道:“我可施令于韩王?”
  范鞅猜到了一些什么,答道:“正是。”
  “如此,我下令韩王半月之期击败郑军,率军赶来‘新郑’亦是职责之内。”吕武说道。
  这个命令在一天前吕武已经发去给了韩起。
  接到命令的韩起当不当一回事,要不要严格执行,取决于有多大的胆子。
  目前范鞅还只是公子,并没有成为范国的君王。
  荀会带着荀军过来,一个不应该出现的人物也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