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2/1090

  那人是彘裘,一回到范国就求见范鞅,得到接见之后讲了不少话,大意上就是范国遭难,愿意共舟共济,等等吧啦吧啦之类的话。
  随后,彘裘一再接触范国公族的封主,人倒是见了不少,谈了什么传得云里雾里。
  吕武得到彘裘的求见并没有接见,甚至还让人传话,劝彘裘既然已经别出,好好回去“柯”过自己的日子。
  正是因为这样,范鞅好像是更信赖吕武,导致更多的时间来到汉军营盘,很多事情也乐意听取吕武的意见。
  到底是彘裘得知范国的惨况,主动要来“新郑”呢,还是荀氏的手笔?
  另外,彘裘是回国共赴国难,还是想搞什么东西?
  关于彘裘到底想搞什么,一时半会很难有个判断,原因是他一再强调自己的回国是为了同舟共济,暂时也没有针对权力方面提出什么诉求。
  吕武不见彘裘的理由很简单,并不是刻意讨好范鞅或给予安全感,纯粹是范国现在没有一国之君,而彘裘有被士匄驱逐的历史,再来是范国正在面临险境,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才不见的。
  如果彘裘回国是中行吴的手笔?吕武会很看不起中行吴。
  范国的境况都那样了,极度需要一个安稳又团结的内部环境,好挖掘出更多的潜力来进行抗战,多了一个彘裘来搅局,中行吴是多怕范国这一次不灭亡啊?
  范国灭亡了对中行吴有什么好处?还是说中行吴认定范国不会灭亡,并且彘裘哪怕无法夺得君王宝座,也能在范国成为位高权重的人物,日后会对荀国有所助益?
  吕武很能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荀国和韩国已经对汉国产生了足够的警惕,到了近乎于撕破脸的地步,差的就是楚国或汉国给予他们的压力太大,导致他们硬生生维持着最后的体面。
  要说起来,汉国有意吞并其它“三晋”,并且已经在制定相关的计划,致使吕武没有指责韩起和中行吴的资格。
  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韩起和中行吴的行事手法方面真心跟吕武没得比。
  人家吕武有想法也有计划,做法方面却是让盟友无可指摘。
  在汉国没有将想法与计划付之行动前,甚至都没有显露出明显的端倪,仅仅是一些传闻就让韩国和荀国搞出了实际的动作,带来的后续影响还是很恶劣的那种,手段的孰高孰低,用得着细品吗?
  现在最开心的绝对是楚国了。
  楚国君臣站在自己的角度,认定只是小小施为了手段,一下子就让“四晋”内部产生那么大的裂痕。
  他们没有看到大股荀军和韩军抵达主战场,肯定会觉得是一个重创汉国的好机会。
  一旦楚军真的能够重创汉军,哪怕只是打了一个平手,前提是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后继必定还能使用邦交手段玩弄韩国和荀国,说不准能联合起来一块针对汉国?
  在这一段时间,楚国的使节出动非常频繁,不止是对韩国和荀国的动作,他们没有忘记齐国、鲁国等等一些国家,大有要联合全世界一起对抗汉国的动作。
  在楚国使节的嘴中,汉国是一个强大到令所有诸侯都需要产生足够警惕的国家,并且咬定“大一统”就是吕武提出的理念,再用“大一统”理论来阐述吕武是有多么大的狼子野心,用这个作为“基点”来规劝所有诸侯一起对付汉国。
  没有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战场的吕武,他对楚国在搞什么不是没有窥知,猛然间发现真的要让楚国宣传的舆论形成基调,恐怕汉国会渐渐成为历史上的秦国,遭到天下诸侯的一致敌视。
  吕武肯定是要做出相关的反制,不就是派出使节吗?汉国还能缺了能说会道的人?
  汉国的使节四处出动,渲染楚国有自己的文化与制度,反正楚国跟中原诸侯就不是一路人。这个是除非楚国愿意“诸夏化”,要不然就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然后,汉国的使节在齐国、鲁国等等一些国家那边,会提到对韩国、荀国不好的言论,没有讲得太露骨,大意就是汉国其实跟韩国、荀国的关系没有那么好,其实可以跟齐国、鲁国等国做好朋友,某天也不是不能合作一起针对荀国或韩国。
  汉国使节到了楚国,阐述的是“四晋一体”的说法,用以表述汉军为什么会大举南下,并不是汉国与楚国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出于对盟友应尽的义务而已。
  汉国能为了盟友尽出大军,不能证明汉国在信义上面的可靠程度吗?
  再话锋一转,提到韩国和荀国的一些所作所为着实是让汉国感到心冷,要是楚国愿意撤兵离开范国,汉国对范国的盟友义务也就达成,今年或是明年就没有什么“四晋一体”的说法,汉国也许能跟楚国当朋友呢?
  在这一点上,楚国君臣尽管是对汉国使节的话将信将疑,不耽误他们感到心情振奋。
  没人愿意看到一个团结的“四晋一体”,那可是比曾经晋国更恐怖的存在。
  能让“四晋”自己内斗起来,对包括楚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老实说,当时就有楚国的大臣提议退兵,附和的人还不少,却是遭到了熊招的一票否决权抵制。
  以为出动大军是那么轻易的吗?
  知道有多少贵族忙得虚脱,又是拿出了多少资源,对国家造成什么影响吗?
  集结起大军,刚抵达战场却是马上撤退?什么混账才能干出这种事情啊!
  即便对胜利没有信心,明知道会出现损失,该有的损失也是要付出,远比玩弄军队的心态,代价上面要小得多了。
  多余的话熊招没有说,只是表达了一定要开战的意志。
  他为什么非打不可?除了不能集结大军就玩撤退之外,展现出楚国的强大是一个目的,再来就是盟友的军队怎么能回去,还有那些对自己的意志贯彻不彻底的贵族是不是也该削弱一波?
  “此战罢了,诸事再议。”熊招太明白楚国内部也在酝酿风暴,一起让风暴在内部肆虐,不如用外战来释放。
第816章
汉国危矣!
  不要以为内部矛盾太大,用开启外战的方式释放压力,或是压制内部矛盾,等等的思维到了现代才有。
  实际上自文明出现之后,用外战来压制内部矛盾的例子不要太多,只是没有总结出一个成体系的“论文”或观点。他们之中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玩成了内困外交的境地,再把自己给玩死了而已。
  楚国那么大的一个国家,熊招哪怕是开国之君都不可能统治一个完全没有内患的国度,继承而来的国家有矛盾,作为继承之君不像开国之君有叠威望“Buff”能更轻易镇压,面对内部矛盾肯定会处理起来更加困难。
  范国耗了四五年几乎将自己耗死。
  楚国的底子比范国更厚一些,不至于耗到要被耗死的地步,内部矛盾一再加剧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亲儿子都能因为父或母病重太久,在病榻前伺候到耐心尽失,产生一种“不如死了”的心态。
  楚国的制度虽然跟诸夏列国有所区别,内涵方面其实是一样的。他们有一位元首,中枢有一套领导班子,下面则是由众多大大小小的贵族统治各方。
  人一多思想必然也就多种多样,再产生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倾尽所有为元首付出,尤其是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的时候。
  吕武在穿越前并不是能够玩政治的阶层,多多少少会因为信息的发达而目濡目染到一些,潜移默化之下懂得的套路也就多了。
  他知道楚国跟范国一样是在硬抗,内部的矛盾一点都不会少,窥知这个为前提,选择了更稳妥的方式,打算慢慢来跟楚国耗,哪怕不将楚国逼得爆发内乱,过程中也能起到消耗诸侯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汉国肯定也是被消耗的一份子,但是从汉国的需要和立场来说,耗着无疑对汉国的处境会更好。
  所以了,速速决战在当前不会成为吕武的选项。
  汉国得到了四年的喘息之机,再有两年就能将“长渠”修好,攻伐汉中也进行得相当顺利,眼见着就能玩“得陇望蜀”的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吕武更想要将诸侯耗得精疲力尽,等待汉国开始东出致力于大一统事业,难度方面再怎么都会下降一些的吧?
  对了,汉军出动了一个“军”、两个“师”和四万骑兵,算士兵就是接近十万,还没有算上该有的民伕,好像也是正在被消耗的一个国家吧?
  当前汉国的制度已经跟其余诸国不一样,其中包括了对军队的改变。
  若是在以前,无外乎就是国君对贵族发出征召命令,贵族带上自己的军队纳赋,服役期限内的消耗都由贵族来承担。
  在汉国已经变得不一样了,武器装备还是由参战人员自己准备,战斗中出现的损耗则是由国家来修补,缺失了则是士兵向军需处购买,粮秣全面由国家来出。
  这种情况之下,参战人员的在后勤方面的付出和麻烦变少,国家的消耗却是大大增加了。
  所以,如果汉国的国库空虚,实际上是比其它诸侯更经不起消耗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吕武要完成大一统,怎么可能没有进行累积呢?他成为晋国的“卿”之后就在做一系列的准备,再有四年的喘息时间进行粮秣积累,还是有一定家底的。
  “我征召六万,须以时日教之。”范鞅肯定要征兵的!
  比较要命的是范国的“士”、“徒”和“羡”在士匄当政时期消耗过大,轮到范鞅当家作主之后只能将征召对象放在黎庶身上。
  另外,士匄死前的一两年已经产生了追随汉国、齐国等等展开变法的心思,碍于身体状况不允许才没有付之实际行动。
  现在的情况是范国已经被逼到墙角,哪怕范鞅没有举行登基仪式,还是冒险在战时干了变法的事情,也就是开始征召黎庶进入军队。
  出身自晋国的思维还是挺关键,范鞅并没有将黎庶征召入伍,立刻将他们拉到战场上拼命,选择临时抱佛脚一般的操练。
  吕武并不看好范国的“新军”,理由就摆在那里,范鞅只是征召了黎庶,没有开出让黎庶拼命的价码。
  简单的说,范鞅打破了一些原有的界线,却是又遵守了原本的规则,想让黎庶拼命,碍于贵族阶层可能出现的反扑没有执行“爵位制”。
  范鞅说道:“再有二月便入冬,敌军会否撤兵?”
  关于这一点吕武也在思考。
  楚国在主战场的军队将近九万,其它地方也有个四五万,再加上其余的盟友,总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七万。
  那二十七万之中,子产麾下占了八万。而子产的队伍是个什么情况,懂的都懂,只是数量看着唬人,实际战斗力十分低下。
  二十七万人,再加上马和牛的消耗,每天会吃掉多少粮食?
  “如我所料不差,敌军近期必然大举邀战。我决意避而不战,耗其士气。”吕武说道。
  十来万的汉军也不是全部在“新郑”这个主战场,一样是分为几个部分,有的驻扎着养精蓄锐,有的则是四处出击。
  在“新郑”这边的汉军有三个“师”和两万骑兵,他们每天分批跟楚军小打小闹,打得不激烈,损失也很小。
  现实就是这样,战场总是区分主战场与其它战场,不一定是主战场两军的数量最多,能是位置显得重要才作为主战场,交战也不会限制在主战场,完全可以是清除掉周边的“零零碎碎”才对主战场进行合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