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1090

  另外,不是吕武不想独享贩盐的利润,跟拉拢卿位相比起来,贩盐利润是能进行让步的。
  那也、是吕武为了长远而作考虑,友谊并不显得可靠,尤其是韩氏没落下去之后,深受大恩的赵武种种表现,有点让晋国各个家族不再信任友谊了。
  冬季已经来临。
  第一场雪飘下的时候,吕武接到了魏琦的汇报。
  上军正面战胜崔杼所率的大军主力,向着齐国纺织业区域挺进。
  到了这个阶段,吕武已经能够正式接受来自齐国的乞降。
  在之前,齐国已经三番两次乞降,一次次都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
  两国对于齐国投降之后的处置则是早在进行商论,齐国并不愿意全盘接受,进行了该有的挣扎。
  “此番我国所获甚多,齐国一时难以估算,只知损失过也。”吕武不光要能抢到的,还要齐国在未来继续支付战败赔款。
  犯错了就要接受惩罚,才能记住教训。
  最要命的是齐国打不过晋国,遭到这一次教训之后必然衰弱,也就更打不过晋国。
  齐国现在依靠的是向晋国进行哀求,不要过度地惩罚齐国。
  如果晋国不心软,战败后的齐国不但要面临失去大量人口与资源,城池方面也会缩水三分之一。
  那么一搞,齐国将要退出一流强国的序列,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这一场战争中,齐国仅是“临淄”和周边就没了将近二十万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一技之长的人。
  财货方面?齐国自己很难去计算损失了多少,要看晋国的统计。
  齐国损失的人口不止是来自晋军掳掠的那些,齐人也会逃亡,各地陷入混乱等等。
  算上割地的损失,齐国遭到这一次打击还能剩下百万人口都算多。
  士匄才不在乎齐国的君臣会有什么感受,满脑子都是资源与人口,想着想着差点没控制好再次流口水。
  将齐国打成一个二流国家正是晋国所需要的。
  晋国的东面一再出事就是因为齐国不断搞事,每每影响到晋国与楚国的争雄。
  从长远来看,吕武巴不得齐国永远沉沦下去,免得在开启“战国时代”之后给阴氏找麻烦。
  敲定最终处置之后,吕武率军离开“临淄”了。
  其实他们应该等齐国置换和交割城池完毕才走,一切没搞定前就走了,是在给事情增加变数。
  而这是吕武故意的。
  齐国已经挨了一顿毒打,实力还不如没挨揍前的十之二三,敢再蹦跶就是讨打。
  他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接受现实,老老实实地舔伤口,有多少怨恨都藏在心里。
  这一场战争很有效果,不单单是晋国从齐国那边割下了一大块肉,晋国要置换城池的意见送到卫国和鲁国,两国心里再不情愿也没多哔哔,直接了当地答应下来,还得为晋国的强大卖力唱赞歌。
  因为战争是吕武发起且布置、指挥,获得的“肉”当然是吕武优先挑选。
  只是吧?国君和新军、下军的四“卿”还在南方的“虎牢”,需要等大家伙一块回“新田”再行处置。
  中军西向与上军会合。
  “经此一役,齐之纺织必衰。”魏琦看上去很高兴。
  没有不高兴的理由啊!
  他们经过一番鏖战打赢了齐军主力,尽管进入齐国纺织业区域前,该处已经进行了转移,还是逮住了相当数量的齐国匠人,缴获了数量非常庞大的资源。
  按照谁的收获谁有优先挑选权利这一点,魏氏无疑问是要发大财了。
  士鲂问道:“我等南下与君上会合?”
  吕武摇头说道:“大军获胜缴获良多,遍处积雪行军艰难,归师‘新田’以待来岁再行南下。”
  冬季行军很麻烦的!
  取得了那么大的收获,大家巴望着排排站分果果,一个个归心似箭,南个什么下?
  他们东征顺利又有实惠,吕武不先回去获取一波声望,合适吗?
  尤其是有国君破坏征讨战略,新军与下军表现就那样,吕武不搞点事白当元戎了!
第571章
背锅我来,送死你去
  知道吕武明明能预测到国君会搞事,还让国君去下军吗?
  答案只有一个:吕武就是要让国君搞事情。
  很多时候就是不做不错和越做越错的局面,哪能什么都不做,光盼着谁谁谁出错,有机会肯定是要挖坑的咯。
  吕武还不够狠,真的狠到一定份上,该做的事情是让由公族武装组成的新军遭到覆灭。
  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国君和公族都会恨死吕武,恨却也只是在心里恨而已,他们一点针对吕武的行动都不敢做,怕的是吕武会直接发飙清算。
  国君害怕新军遭到惨痛损失,乃至于是发生新军覆灭的事情,得知郑国集结军队迎向新军,用了手段逼迫中行吴与解朔,带着下军赶往支援。
  “君上以自杀相逼,下军将、下军佐无计可施,唯有屈从。”吕武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
  他们正在回去“新田”的路上。
  大军白天行军,晚上驻营休息。
  尽管已经前前后后在运回国内,军中的缴获数量依然十分庞大,再加上到处都有积雪,行军的速度是每天二十里左右,走了一个多月才进入卫国地界,还需要二十天左右才能踏入晋国的控制区。
  士匄、魏琦和士鲂听到吕武的话有些傻眼。
  国君竟然是用自杀来胁迫中行吴和解朔?也就难怪中行吴和解朔无计可施了。
  事情有到那份上吗?国君玩得太大了啊!
  士匄摇头苦笑道:“史官应当如何记载?”
  一些身份地位够高的人物,他们身边必然会有史官跟随。
  成为元戎之后的吕武也有史官伴随左右的待遇,负责记录吕武对每一项国策的制定与颁布、实施。
  史官记录了什么,对吕武有什么评价,属于历史的一部分,作为当事人的吕武没有权利和资格观看。
  吕武有过问过史官的底细,却只得到一个重黎氏的答案。
  重黎氏是什么?来自一个叫“重黎”的地方吗?并不是的。
  所谓的重黎氏非常古老,以上古的解释与认知,“重”是天官,负责观星象、定历法;“黎”则是地官,负责执掌农事。
  按照职权的划分,重黎氏一开始的责任是分司天地,后面慢慢演变成为了记载历史,也就成了“史官家族”了。
  古代有姓氏的都是贵族,重黎氏当然也是贵族的一员。而重黎氏是史官家族没错,却又不是没有其他史官家族了。
  只能说,重黎氏是史官家族的“鼻祖”,也就是一个行业的发起者。
  后面这个“重黎氏”失去封地成为司马氏,西汉的司马迁就是其中的一员,比较出名的还有司马懿与司马光,后两者嘛……啧啧!一个的八个儿子开启“五胡乱华”,另一个混在儒教当历史小说家。
  但凡是有点历史常识,会知道由重黎氏后代来跟随记载历史多么重要,吕武都不知道该该感到荣幸还是觉得哭笑不得了。
  吕武还不能观看史官是怎么记载的自己,哪怕他学李大帝,说想看的理由是“有过改之,无过勉之”,偏偏那位史官比唐时的业余选手有职业道德多了,根本就不给吕武看,再逼就要自杀换个人来了。
  逼死史官这种会遗臭万年的事情,吕武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不得考虑一下得失?权衡下来的答案是没有必要。
  目标明确之下,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功过后人评价也就是了。
  当然了,应当有的顾虑不能少,注定要当坏人也该做一个有意义的坏人。
  这个就是史官对身份地位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一种无形的制约,比什么“天人感应”要靠谱多了。
  因为有史官在,包括吕武在内的一众“卿”说话显得很小心翼翼,对某个话题浅尝即可之后,不讲太多的闲话,话题转到国家大事上面来。
  其实也没有太多能讨论的地方,无非就是齐国的相关后续,明年需要应对的一些事务。
  能够确认的就是,明年晋国需要召唤众小弟到“虎牢”会盟。
  郑国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攻打蔡国成功地惹上了楚国不说,还有胆子找晋国的新军约架。
  等晋国的国君胁迫下军前往支援新军,郑军很干脆地撇着脚丫子跑路。
  事情的经过是,晋国的新军去郑国势力范围逛游,也就是进行实际的挑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