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9/1090

  也就是说,人们知道现在有个秦君,从来不提姓名,慢慢变成了一个禁忌。
  阴氏为什么要这么干?消灭一个国家,光是进行肉体上的征服,后面必然要遭到永无休止并且灭之不绝的反抗;在灭亡那个国家的同时,抹除掉这个国家所有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给予新的认知与知识,才是兼并上手段最为高超的融合方式。
  很多诸侯国一直不认可秦国同为诸夏一员,里面当然有秦人自己的锅。
  只有一个诸侯国不认可秦国,可能是这个诸侯国带着偏见。
  一旦是所有诸侯国都不认可秦国,不可能是一种偏见了。
  这种现象不区分秦国强大或弱小时期,也就不是主观上的偏见,是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双重不兼容。
  楚国那边遭到了歧视,他们选择放弃治疗,喊出了“吾乃蛮夷”的话。
  秦国遭到歧视的选择则是跟白翟、赤狄、戎狄结盟。
  漫长的历史中,自然有诸夏的诸侯跟异族结盟的例子,只是干起来没有秦国这么轰轰烈烈又理直气壮。
  华夷之辩在诸夏是什么时候有的?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大概分为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和衣饰、礼仪等文化为衡量标准。
  第一个喊出“尊王攘夷”的管仲将区别说得非常清楚,近一步加强华夷之辩的界限。后来孔丘捡起了管仲的理论,进行了一些强化。
  孔丘出生了吗?他现在就只是一个胚胎,还能不能成为诸夏的圣人,则是有点不好说了。
  已经成为阴氏家臣的桑田纥,他说不定在孔丘学文的时候,伸手一抽后脑壳:学文可以,搞尼玛学问著作啊!给爹去勤练杀人技,好在疆场建功立业!!!
  经过管仲的再次重申,华夷之辩在春秋得到加强,不怪秦国跟异族结盟之后被开除诸夏籍了。
  要不是秦国历代君王放弃继续西进,改为向东扩张,搞不好秦人后面还真的成“异族”啦!
  花了将近十年来“改造”秦国的阴氏,讲实话吕阳就是过来摘桃子而已。
  能将摘桃子搞得那么血淋淋,很能说明吕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其实,吕阳知道父亲不希望自己那么嗜杀,怀疑父亲因为自己的嗜杀而心生忌惮。
  没有被教导成唯唯诺诺性格的吕阳会重视父亲的看法,有明确的指示不会过线,认定应该快刀斩乱麻则是一点犹豫都不会产生。
  摆在案几上的文本很多很厚,每一个文本的一页能写下五百个名字,猜猜在吕阳的命令下有多少人身首异处?
  下令杀死那么多人的吕阳睡眠质量很好,从来没有从噩梦中惊醒。
  别人认为他嗜杀,他却认定自己是在永除后患,真心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并且由衷地认为自己没错。
  “父上来信,言及明岁率军南下。”吕阳说的那些跟自己没关系,信的大部分内容则是没有讲出来。
  在信中,吕武用词尖锐地骂吕阳是个蠢货,明明可以将事情交给手下去办,偏偏事事亲自干涉。
  一个有着嗜杀名声的人,某种程度上能够恫吓宵小,后患却是无穷无尽!
  吕阳不知道那些道理吗?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将事情交给别人去办,事后再将操办者干掉来获取美名的做法,不屑为之罢了。
  在他看来,阴氏内部要懂得感恩,外人只需要害怕自己就行。
  阴挈说道:“诸事已然妥当,仅需迁秦君往岐山别宫,秦则灭矣。”
  没有过来秦国的吕武并没有下令迁徙秦君,同时没有讲清楚什么时候将秦君迁徙,看似在放权,实际上是对吕阳的一道考验。
  阴氏已经从各方各面控制住秦国,什么时候灭掉秦国会显得很关键。
  过早灭掉秦国会让诸侯震动,甚至会让晋国的各个家族开始针对阴氏。
  什么实际最合适?当然是瓜分晋国之后,阴氏获得了想要的好处,正式建国要不要公布灭掉秦国属于还待时机。
  一个强大到过份的阴氏会令所有人都感到忌惮。这个也是吕武一直将范氏推向前台的原因之一。
  换作是诸侯有针对阴氏的迹象,阴氏再展现出控制住晋国三分之一和秦国全境,必将使得诸侯重新考虑要不要出兵跟阴氏交战。
  “明岁一战,若能歼灭诸侯联军,我家事成也!”吕阳很想去参加那一战,理智上却很清楚不可能。
  阴氏的长辈就吕武一人,控制秦国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除了吕阳这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之外,谁都不合适来控制秦国。
  换作是吕武的其他子嗣,真以为谁都认命的呀?祸起萧墙会成为一种必然!
  “秦国,名存实亡也。”吕阳站了起来,走了几圈停驻脚步,慢斯条理地说道:“明岁集结秦境大军来‘雍’受阅。”
  干嘛?这是要干嘛!
  讲道理,吕阳只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哪怕是代行吕武给予的权力,还是没资格尽起秦境大军的。
  包括阴挈在内,所有阴氏的人都在跟熟人面面相觑。
  阴氏在秦国这边有约五万军队,再集结秦人士兵,合起来应该能达到十二三万?
  这么一股力量,吕阳想用来做什么?!
第742章
阴武出招,联军百态
  吕武还被自己的儿子给“扬”了吗?不讲假话,怕肯定是怕的,又不是害怕到一想起就浑身冷汗的那种。
  诸夏这边虽然讲“礼”,很多诸侯国已经上演束甲相攻的局面,干掉父亲自己上位的例子则是比较少。
  现在是一个矛盾的历史阶段,聪明人都感觉要“变天”了,只是看不准会以什么形式去发生变化。
  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两大霸主国要相续倒下,到了各诸侯追赶并超过,再角逐出新霸主的纪元。
  行,晋国将楚国打得挺狠,晋国又自己内部爆发大乱,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霸主呢?
  有资格成为霸主的诸侯国不多,宋国、郑国和齐国在列。
  至于说晋国和楚国能不能站稳,人们对楚国的看好程度远超晋国。
  “楚失势,国主权柄仍重也!”子产有那么点声情并茂,说话时不但表情丰富,肢体动作也多。
  这里是“斗首”西北方向约二十里外,位处氾水南边约六十里。
  楚、宋、郑、齐、卫、吴等国组成联军,冬季罢战之后,难免会出现各国达官贵人相聚的场景。
  郑国是子产统率军队。
  宋国的统帅是华元。
  楚国的负责人是公子午。
  齐国来了晏婴。
  吴国是余眛亲自过来。
  卫国统帅的级别最低,来了蘧瑗。
  其余楚国的附庸或傀儡国没资格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陈国和蔡国则是刻意避嫌。
  话说,公子午也在,身为郑国执政的子产怎么还敢挥斥方遒?
  大家一块喝酒,事先说好言者无罪,自然而然也就能够随意哔哔。
  现阶段郑国在子产的主持下进行变法,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导致大家还是很想听一听子产都会讲些什么的。
  目前的“东方世界”,要说哪一个国家的一国之君权柄最重,楚国和吴国几乎是不相上下。
  在楚国和吴国,国君想杀谁就杀谁,更为明显的是臣民权益远比其他列国更少。
  用现代的解读方式,楚国和吴国的国君就是奴隶主,其余人只是奴隶。这并不是封建,至少不是春秋主流的封建。相反跟进入帝国时代非常相似。
  子产说道:“晋权柄不在国主,各‘卿’精诚则强盛,相争必使之衰败。”
  权柄不在国君……,又或者说不被公族所掌握,在目前九成九的诸侯国看来都是属于异端。
  所以,不管是楚国和吴国,还是晋国,绝大多数列国都觉得有点格格不入,偏偏其三中的晋国和楚国能够成为霸主,使得一些有志之士认为或许应该学习晋国或是楚国,学习楚国的意愿更强烈一些。
  比较愿意学习楚国没有其它原因,他们本来就是公族作为掌权阶级,单纯不想公族沦为可有可无的阶层,乃至于要被肆意欺凌。
  华元问道:“阴子为晋元戎,为何坐视内乱?”
  所有人对这个很感兴趣,想听一听子产会给出什么答案。
  子产没有马上回答,沉思了一小会,才说道:“晋以范氏为大,阴氏次之。阴、范、荀、魏、解、赵多为姻亲。范攻赵,阴不救或许有二,赵有公族血脉,范强于阴。”
  晋国嘛,卿位家族针对公族已经是一种习惯,不再爆发冲突也就罢了,一旦有点什么火星一定会燃烧到赵氏身上。
  关于阴氏不救援赵氏,大家伙比较认可子产的第一种说法,也就是阴氏顾忌赵武身上的公族血脉,担心救援赵氏会遭到其余卿位家族针对。
  然而,现有的目光限制了他们对真相的了解。
  范氏的城邑是晋国各个家族中最多,人口和出产则不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9/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