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1227

  听了田守信的禀告,朱慈烺淡淡笑:“让那个荷兰代表先进来。”
  “是。”
  很快的,田守信就引着荷兰代表克鲁士走了进来。
  “草民克鲁士见过大明太子殿下。愿主赐福给您!”克鲁士右手放在左胸,又在胸前划了个十字,深深鞠躬。
  汉语还算是流利。
  朱慈烺点头。
  “草民能见到太子殿下,实在是太荣幸了。这是草民带给殿下的礼物,聊表对殿下的敬意,请殿下一定要收下。”
  克鲁士将手里的盒子呈给朱慈烺。
  田守信接过了,打开了给朱慈烺看。
  朱慈烺眼睛一亮。
  居然是一把精致的短手枪!
  长约30厘米,口径约20毫米,枪把上还雕刻有精美的花纹,最让朱慈烺惊喜的是,这居然是一把燧发枪!
  朱慈烺几乎想要狂笑出声,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啊,正想制作燧发枪呢,想不到就有人送来了一件成品,而且还是短把的手枪,看来欧洲燧发枪的研发已经走在前列了,将此手枪交给毕懋康,不但长枪可以借鉴,还可以依样画葫芦造一批出来。
  心里狂喜,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朱慈烺拿起手枪,比划的瞄准了一下,兴致勃勃的问:“这就是燧发短手枪吧,不知道怎么发射?神父能演示一下吗?”
  克鲁士欣然领命。
  院中点起六盏大灯笼,将院子照的亮如白昼。
  除了手枪,枪盒中还有枪袋和药箱,克鲁士从枪袋中取出一颗圆形弹丸,又打开一个药箱,用小匙挖出一匙黑色的火药粉末,竖起枪管,小心翼翼地将火药倒入枪管中。再将弹丸置于枪口,用一个特制的小木棍,将弹丸一点点地推入到枪管之中压实。最后再打开手枪后部的击发药仓,倒入一小点火药。全部过程下来,足足用去了三分钟。
  装弹完毕,克鲁士将手枪递给朱慈烺道:“殿下,可以试枪了。”
  朱慈烺举枪在手,出了大殿,在后院的池塘边站下,冲着那面高大厚实的院墙扣动了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硝烟顿起。
  克鲁士和田守信都是大惊失色。
第二百一十六章
通商权力
  虽然有所准备,但手枪巨大的后坐力还是出乎朱慈烺的预料,手里的手枪握不住,掉在地上,整个人也蹬蹬的向后退了两步,幸亏站在他身边的田守信眼明手快的一把扶住了他,不然他肯定会一屁股坐到地上。
  短把铳虽然小,但后座力一点都不比鸟铳小,朱慈烺还真是大意了。
  克鲁士吓了一跳,如果朱慈烺出什么问题,他不但做不成生意,人头也得落地。
  “好!好!”
  虽然很狼狈,差点摔在地上,但朱慈烺却很兴奋。
  对面厚实的院墙上被打出了一个深深的凹印。
  他站身之处距离院墙约三十米,也就是说,在三十米的距离内,这把燧发手枪的威力还是很惊人的。
  回到大殿重新落座,朱慈烺对手枪赞不绝口。
  见朱慈烺喜欢,克鲁士满脸笑。
  “这把枪很好,神父,谢谢你。”朱慈烺真心实意的感谢。
  克鲁士笑:“殿下喜欢就好。”
  “是荷兰产的吗?”
  “不,它产地是法兰西。”克鲁士回答。
  燧发枪最早就是由法国钟表匠马汉发明,马汉的发明,为法国人在欧洲赢得了声誉,法王亨利四世喜不自禁,1598年亨利四世召见马汉,惊奇地发现,这个燧发枪的发明者,不但对枪械有研究,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于是亨利四世委任马汉作为他的“宫廷贴身侍从”。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乘坐马车去探望大臣苏利的路上,被人举刀刺杀。刺客只使用了刀剑,而国王的卫队根本来不及装填弹药,随着亨利四世的去世,燧发枪装备部队的进程停滞了。许多法国将领反对装备燧发枪,理由是:“燧石冒出的火星不足以点燃黑火药,连国王都保护不了。”
  所以燧发枪在欧洲沉寂了一段时间,不过很快的,就在朱慈烺和克鲁士谈话的同时,欧洲军队正在大批量的列装燧发枪。
  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有可能命运多舛,不管大明还是欧洲都是一样。
  朱慈烺为克鲁士赐座,然后微笑的问:“神父是荷兰人吗?”
  “回殿下,草民是普鲁士人。”
  “那你能代表荷兰东印度公司吗?”荷兰在亚洲的代表就是东印度公司。
  “可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霍夫曼准许草民全权代表。”
  朱慈烺点头:“那好,本宫就不绕弯子,咱们开门见山吧。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但占据印度,还占据了我大明的台湾,和我大明为敌,他们真有跟我大明做生意的诚意吗?”
  荷兰人在亚洲现在有三块势力范围,一块马六甲,一块印度,一块就是台湾的南部。台湾北部此时被西班牙人占据,不过两方很快就会发生冲突,最终西班牙人败退,台湾被荷兰人全数占据。
  对于台湾,朱慈烺心中已有谋划,不过现在还不到解决的时候。只有先解决了流贼和建虏,大明才有能力应对台湾问题,在这之前,对台湾问题他只能假装糊涂。
  “殿下,东印度公司绝对没有跟大明为敌之意。”
  克鲁士赶紧站起来辩解:“荷兰人想要的,只是通商,只要大明愿意跟荷人通商,台湾的事情好商量。”
  大明虽然天灾人祸,战事连连,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时明朝的gdp还是能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明的生丝、瓷器、茶叶在欧洲依然是非常抢手的货源,所以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想要跟大明通商。
  但偏偏“锁国”是大明的祖制,且大部分的百姓对外国人都有偏见,因此没有一国能和大明正式通商。
  虽然没有正式的通商,但大明的对外贸易依然很活跃,葡萄牙人在澳门,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在台湾,所为的就是在大明边境有一个据点,并以这个据点跟大明展开走私贸易。
  隆庆年间,大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不过只开放了福建漳州府月港一处港口。相比于大明每年惊人的贸易数量,一处港口的吞吐量,实在是杯水车薪,加上对往来货物有很多的限制,因此百分之九十的贸易,还是通过走私来进行。
  因此,不管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或者是荷兰人都急切的希望大明能多开放几个港口,并且放松对货物的管制。
  而朱慈烺要利用的就是这一点。
  开放海禁是一项互利互惠的好政策,不但促进中外交流,增加朝廷的收入,还能引起欧洲的先进技术,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来说,其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崇祯朝上下没人能意识到这点,依然固守祖制,将可能挽救天下的契机拒之于门外。
  当然了,当初大明只所以会闭关锁国也是有原因的,早期是防备张士诚的余部,中期是防备沿海的倭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另一个原因是,大明有一种天朝上国,不屑与世界文明来往的高傲。
  这一锁就是几百年,其后的满清也延续了这一政策,直到鸦片战争,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的中国的大门。事实证明,闭关锁国是极其愚蠢的鸵鸟政策,不但没有能保持住上国的地位,反而自废武功,让中国在妄自尊大的观念中落后于世界。
  因此对于通商,朱慈烺是极其赞同的,不过他顽固的父皇和朝中的那些清流,不是一天两天能说服的,因此他还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只能想方设法的在大明海禁的严密关闸里,撬出一丝小小的缝隙。
  “那荷兰人愿意将台湾归还吗?”朱慈烺淡淡问。
  克鲁士脸色尴尬:“这个……”
  朱慈烺笑一下,心知荷兰是不愿意的,而克鲁士一个传教士,也做不了那么多的主,于是跳过台湾问题,淡淡道:“通商是好事,我大明并不反对。开放新的口岸,我大明也正在考虑中……”朱慈烺淡淡道。
  听到此言,克鲁士面露喜色。
  虽然是外国人,但久在大明,所以他清楚知道皇太子在大明朝廷里的地位,尤其最近几日,皇太子在朝堂上舌战群臣,强硬推行崇祯四策的事情已经在京师传了开来,克鲁士对朱慈烺所说的每一句话就更是重视和相信了。
第二百一十七章
舰船战马
  “但具体口岸要怎么开设?在哪里开设?朝廷还在考虑中,如果荷兰东印度公司有意,可派人来和我大明谈,只要和荷兰人遵守我大明的法律,配合大明的朝政,如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待遇,并非不可得。”朱慈烺淡淡道。
  克鲁士大喜:“殿下如此开明,上帝一定会保佑你。”
  朱慈烺笑一笑,问:“不过既然是通商,就得有来有往,不知道荷兰有什么东西能卖给我大明呢?又或者能帮到我大明什么呢?”
  “荷兰有上好的葡萄酒,手工艺品,还有香料、胡椒、钟表……”克鲁士连忙回答。
  “这些都不是我大明需要的,就算运了来,也不会有销路。”朱慈烺摇头。
  克鲁士脸色微红,这一点他也清楚得很,中国产品在欧洲是抢手货,但欧洲商品在中国却几乎卖不动,导致欧中贸易中连年逆差,大量白银大量流向中国。欧洲各国商人想尽各种办法,但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有段时间白银流向明朝的速度太厉害,还逼着西班牙国王下令,不许人们使用明朝商品。
  这种一边倒的逆差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直到英国人鼓捣出鸦片才算是结束。
  朱慈烺冷冷道:“如果只是这些货物,我大明没有必要跟荷兰人合作,一来这些东西在我大明销量极少,二来,葡萄牙人的澳门就可以做到,我大明又何必再新开口岸呢?”
  克鲁士更是着急:“殿下,葡萄牙已经是下午的斜阳,不可能有未来,荷兰才是早晨的太阳啊。”
  朱慈烺淡淡道:“不管夕阳还是朝阳,总得有我大明需要的东西,不然我大明何必跟荷兰人贸易?”
  “这……”克鲁士说不出话,脸色涨的通红。
  见火候差不多了,朱慈烺淡淡道:“葡萄酒什么的,我大明绝对不需要,不过有的商品,我们却是需要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