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1227

  明中前期的时候,卫所兵的兵员和装备都还算可以,但到了明后期,特别是崇祯十年之后,朝廷没有钱粮为卫所更新装备,导致卫所兵的装备越发不堪,不但没有铠甲,连手中的兵器也有很多是生锈的残次品,铁甲基本没有,大部分都是皮甲。相比起刘志身上的铁甲和手中的利刃,一对一的情况下,卫所兵装备的武器完全构不成威胁。
  刘志气喘吁吁,他自己最清楚,他只迅速的刺杀两名乱兵,身体好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出手狠,而且绝不犹豫。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杀了两名乱兵之后,抹一把脸上的血,刘志握着短刃退回郑履祥的身后。
  “杀的好!”
  醒悟过来的郑履祥夸奖了他一句,然后继续向前。
  因为人多了抢到东西不够分,因此乱兵们一般都是两三成群,刘志出手凌厉,又有郑履祥这个大官压阵,竟然在北门大街上,一口气连杀了五个乱兵。
  当短刀从第三名乱兵的两根肋骨中间刺入心脏的时候,刘志嘴唇紧抿,眼角带着冷酷的笑,就好像他很享受这种杀人的感觉一样;等到杀到第四名乱兵时,他出手更加凶狠,也更快的熟练,就好像他天生就是一个屠夫,喷溅的鲜血唤醒了他心中的凶残和存储的技能;等到第五名乱兵捂着被割断的颈动脉,狂叫着倒下的时候,刘志甚至用舌头舔了舔喷溅在脸上的鲜血——咸而苦,但却回味无穷。
  一名穿着青色白鹤五品官服的中年文士在前,一名披着盔甲手持短刃的家丁在后,一连杀了五个乱兵,正在街道上打家劫舍,抢劫钱财的乱兵都被惊住了,很快的,他们齐声大喊,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将郑履祥和刘志围在中间。见到同伴的死状,这些乱兵都是愤怒,他们举着刀枪向郑履祥和刘志怒吼:“杀了他们,杀了他们!”
  郑履祥脸色发白,虽然他刚烈有胆气,手里也有长剑,但这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遇到,一时慌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下一秒钟,更让他惊异的事情发生了。
  他身后的刘志忽然一步上前,左手抓住他胳膊,右手里的短刃横在他的脖子上,冲那些围过来的乱兵大吼一声:“都别动!不然我就杀了知府大人!”
  郑履祥惊呆了,围过来的乱兵愣在原地,眼睛里都是迷茫,你看我,我看你,心说怎么回事?这人明明是这狗官的下属,怎么忽然把刀架在狗官脖子上了?
  惊疑、迷茫之后,原本非常愤怒,冲动的想要把郑履祥和刘志两人乱刀分尸的乱军,一下就冷静了许多。虽然还握着刀枪,四面围着郑履祥和刘志,但却没人喊打喊杀了。
  原因很简单,虽然他们是乱兵,虽然他们在闹饷,但他们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只是因为朝廷拖欠军饷的时间太超过,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脑子一热,冲到街道上来抢劫了。内心里,他们都有一种法不责众,抢了也白抢,只要事情不闹大,就不会被责罚的侥幸。
  但如果杀了知府大人,或者知府大人死在他们眼前,那事情的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
  再没有人想为那死去的五个乱兵报仇了,所有人都在想自己怎么办?
  慌乱之后,一名小头目大声冲刘志喊:“别乱动啊,杀了知府大人可是要抵命的!”
  也是可笑,刚刚他还想要杀郑履祥呢,一个转眼就改变了态度。
  刘志嘴角挂起一丝冷酷的笑,冷冷道:“你们指挥使大人在哪?叫他立刻出来!”
  乱兵们相互一看,眼前复杂的局面确也不是他们自己能处理,于是急急去通报指挥使了。
  庐州卫指挥使叫杨载福,担任庐州卫已经快十年了,这十年中庐州知府换了又换,他指挥使的位置却是稳如泰山,过去不管谁做庐州知府,他都能混的开,但却没有想到,新任的知府郑履祥却不给他面子。五日前,他照例到州府衙门请调钱粮,没想到郑履祥不但不给,还要清查他卫所的账目。
  这还得了?
  一旦清查账目,他吃空饷、占军田的事情就会暴露,他这个卫指挥使肯定是做不成了,说不定还会掉脑袋,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暗中策划了这一次的哗变闹饷事件。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上任知府刚到任之时,也曾经想要查他卫所的账目,结果被他用一场小型哗变吓破了胆,从此再不敢提查账之事,今日这个郑履祥看起来比上任知府更顽固,小打小闹是不成的,于是杨载福搞了一场大的。
  兵变开始后,杨载福就躲了起来,他要等到郑履祥承受不住,服软求饶的时候,才会跳出来收拾乱局。
  不过事情的变化却超出他的想象,先是知府大人的家丁在街上被打,接着知府大人竟然提着长剑,亲自到街上来制止乱兵,并且所带的一个家丁竟然一连杀了五个卫所兵,当听到知府大人被愤怒的卫所兵团团包围之时,杨载福的额头上一下就冒出了冷汗。
  闹饷抢劫几家商铺是小事,但如果没了知府大人的性命,那可就是大事了,他想兜也是兜不住的。
  于是顾不上再躲藏了,杨载福急急赶到现场。
  杨载福到场时,刘志手里的短刃已经不在郑履祥的脖子上,他面无表情的站在郑履祥的身后。郑履祥恢复了知府大人的威严,坐在街边的一张椅子上,长剑放在右手边,目光冷冷看着纵马疾驰而来的杨载福。
第二百五十一章
交换条件
  此时的庐州已经比刚才平静许多,抢到财物的乱兵已经急急回营了,没有抢到财物的,在郑履祥的威吓和劝说之下,也回去了不少,纵火焚烧,乱兵打家劫舍的情况,正在渐渐缓解中。
  杨载福在离着郑履祥五十步距离的地方翻身下马,一个中军模样的人疾步迎上他,小声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向他讲诉了一遍。
  杨载福很是惊奇,兵乱竟然被一个家丁阻止了?这怎么可能?目光看向郑履祥身后的刘志,眼中都是冷笑,忽然大喝一声:“好啊,竟然敢挟持知府大人,来人,给本指挥杀了他!”
  “是!”
  听到指挥使大人的命令,乱兵们手持刀枪往上涌。
  “我看谁敢动!”
  郑履祥原本坐在椅子上,见乱兵涌来,他立刻就急了,翻身跳上椅子,大吼道:“本官在此,敢擅动者,一律视同谋反!”
  乱兵们不敢动了。
  刘志站在郑履祥身边,右手紧握短刃,用狼一样的眼睛瞪着周围的乱兵,谁敢上前,他就让谁好看!
  “杨载福!”
  郑履祥冲杨载福瞪眼,声音都气的哆嗦了:“你真要谋反不成?”
  杨载福假装“惶恐”,挥手示意乱兵后退,上前两步抱拳道:“知府大人哪里话?这贼人夹持于你,触犯了大明律,卑职岂能不管?”
  “你还知道大明律?你纵容军士在抢夺百姓,就不怕巡抚大人治你的罪吗?”郑履祥怒。
  杨载福叹口气,一脸无奈的道:“将士们没有军饷,卑职实在是约束不住啊。”
  “立刻带兵回营!”郑履祥嘶吼命令。
  杨载福却不奉令,而是看向郑履祥身后的刘志,嘿嘿冷笑:“大人,这贼人杀了我军中五名将士,又夹持于你,犯了众怒,不严加处置,将士们恐怕不会服气,说不定会再次哗变。为了庐州的百姓计,大人最好还是把他交给我。”
  “他不是贼人,他是本官的家丁!”郑履祥怒道:“今天如果不是他,你手下的那些乱兵不知道还要祸害多少百姓呢?”
  “乱兵犯律,本指挥使自会处理,不劳他这个贼人越俎代庖!一是一,二是二,这贼人必须处置,不然卑职无法向兄弟们交代!”杨载福一步不让。
  郑履祥知道杨载福想要什么,强忍着怒气,放缓声调:“杨指挥,你立刻带兵回营,拖欠的军饷,本官会想办法帮你解决!”明知道杨载福是主谋,郑履祥却也无可奈何,这种情况下,只能忍着怒气先让杨载福带兵回营,免得军士在街道上再发生哗变。
  “那他呢?”杨载福盯着刘志。
  郑履祥咬咬牙:“今日之事,巡抚大人问起,本官会为指挥使周旋。”
  杨载福笑了,这才是他的目的。深知郑履祥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书呆子,也就不再为难,向郑履祥深深一躬:“谢大人的体谅,卑职这就带兵回营!”
  转身一挥手:“走!”
  大摇大摆,带着那些犯下血债的乱兵回营了。
  郑履祥站在原地,捂着胸口,剧烈的咳嗽。
  天知道,他是多痛苦,对于那些乱兵,他恨不得一个一个全杀了,对于幕后的主使杨载福更是恨不得送到省城五马分尸,但不行,他必须妥协,不然不但乱兵止不住,他身边的这个小家丁也保不住,本来他想要查一下庐州卫所的账目,看庐州卫所吃空饷的问题究竟多严重,现在只能暂时放弃了。
  大局为重,稳定为先,没办法啊。
  “老爷勿忧……”刘志扶住郑履祥,冷冷道:“我有办法杀了他。”
  “杀谁?”
  咳嗽中的郑履祥差点被呛住。
  刘志抬抬下巴,指向杨载福刚才离开的方向。
  “放肆!放肆!”
  郑履祥先是一呆,接着就是大怒,他推开刘志的手,暴躁的跳起来:“你说的什么胡话?朝廷命官岂是你……不要以为你刚才立了功,就可以胡作非为,一切的事情都有法纪!”
  刘志撇嘴,他最不相信的就是法纪,不论前世还是今生。
  “此话再不可说!”郑履祥压低声音:“不然本官也保不住你。”剧烈的咳嗽了两声,一瘸一拐的返回府衙。
  刘志扶着他。
  刚转过这条街,就看见郑家小姐带着丫鬟小青,还有几个家丁冲这边跑了过来,远远看见刘志扶着郑履祥,两人都平安,郑家小姐脚下一软,扶着街边的石墩,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丫鬟小青激动的手舞足蹈:“没事没事,老爷没事!”
  ……
  京师。
  大明时期天安门南边是一座用红墙围起、封闭的“T”字形前院,是为皇城内的宫廷广场。在“T”字形广场的三端上各建一座三券洞的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广场南端亦有一门为大明门。在天安门至大清门之间,是用石板铺成的供皇帝出入的中心御道。御道两侧是千步廊,千步廊之外是高达6米多的朱红色宫墙。而大明中央朝廷的官衙全部集中在墙外两侧。东边是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西边为五军都督府、兵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和往常一样,早朝一散,各部官员就出了紫禁城,回到各自衙门办公——内阁办公地点是在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因此内阁四臣是不用出紫禁城的。
  不同的是,今日被百官簇拥的人群中多了一个主角,那就是白发苍苍,已经快要七十岁却依然被起用的吏部新任尚书郑三俊。郑三俊满面红光,意气风光,今日早朝他向崇祯上了奏疏,推荐了陈士奇等人才,圣上都准了,接下来他准备推举天下廉洁奉公、才干超群的底层官吏,到他这个年纪,越发知道年轻人的重要,没有那些年轻的七品八品的底层官吏,朝中老臣再多,也担不起天下这个担子。
  但让郑三俊振奋的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现在的六部中,除了兵部、工部和空缺的户部之外,其他三部尚书全是东林人,礼部尚书林欲辑虽然没有加入东林,但一向与东林走的近,因此也能算是东林人,而空缺的户部也极有可能被东林拿下,如此一来,几乎是再现当年的“重正盈朝”了。
第二百五十二章
指桑骂槐
  有这么多的“正”,振衰起敝,中兴大明就有希望了,想到这一点,郑三俊内心越发激动。
  虽然年近七旬,他却依然是壮心不已,想要做一番大事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