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1227

  没有扎营,只是停马歇息吃了一点干粮,朱慈烺继续上马。
  朱慈烺还好,吴甡潘永图也还能坚持,但吴伟业等东宫属官却是支持不住了,原本他们都是坐马车的,但太子殿下都弃车乘马了,他们焉敢坐车?所以一路他们也是骑马,这样一来前行速度大大加快,但吴伟业等人都是单纯的文官,跟做过巡抚和兵备道的吴甡潘永图不同,一个上午的急赶,把他们大腿都磨破了,不得不改成马车。
  朱慈烺留下十几个士卒卫护他们,剩下的人全速向蓟州进发。
  经过三河镇也没有停顿,落日西沉之时,蓟州古城那雄伟的城墙出现在了朱慈烺的眼前。
  蓟州是蓟辽总督府所在地,
  上一任蓟辽总督是洪承畴。松锦之战后暂时悬缺,一应事务由辽东督师范志完在处置。范志完此时又在宁远,此时蓟州最高长官乃是刚刚上任的顺天巡抚潘永图。但顺天巡抚的驻节地并不在蓟州,而是在遵化。
  此时,蓟州城门大开,本地官员和驻军守将已经在城门前列队迎接。
  蓟州官员昨天就已经得到消息,皇太子要来蓟州巡视,抚慰辽东撤退的百姓,新任巡抚大人也会同行,所以一直都在等待。
  朱慈烺到来后,蓟州知府李万年、前任蓟州总兵白腾蛟等文武官员上前拜见——白腾蛟虽然已经改任青州总兵,但因为佟瀚邦未到,尚未交接,所以他暂时还留在蓟州。
  不等李万年叩拜起身,朱慈烺立刻问:“李知府,辽东百姓走到哪了?”
  “回殿下,距蓟州还有四十里,估计明日中午就可以到。”李万年回答。
  “百姓们安置的事务,可都准备好了?”朱慈烺问。
  “自从六天前得到了朝廷的命令后,臣就在城中腾空了一些府库和清理出了一些无人居住的房屋,大约可容纳一万人,昨日臣又召集城中工匠,加紧施工,预估一个月内可再建成供一万百姓居住的简易房屋,但如果要将全部六万的辽东百姓都安置到蓟州城,尚需一定的时间。”李万年回答。
第三百五十五章
拜岳王庙
  照蓟州知府原先的意思,蓟州城中安置一万人,其他百姓要分流到其他州县或者是附近的市镇和村落,但朱慈烺不同意,他要求将撤退而来的所有百姓全部安置在蓟州城中——今冬十一月建虏入塞,蓟州周边的市镇和村落都会变成战场,都是不安全的所在,既然都是安置,当然要安置在安全性更高的蓟州城里。
  因此李万年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而为此朱慈烺先拨付了他五千两银子,供他为辽东百姓修建居住之所。而后随着工程的进度,他会继续为蓟州知府拨银子。
  朱慈烺点头,目光再看向蓟州总兵白腾蛟。
  白腾蛟在历史上的记载只寥寥几笔: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建虏入塞,突破界岭口,蓟州总兵白腾蛟和马兰峪总兵白广恩急急去救,不想界岭口早已失守,途中和建虏相遇,被杀一个大败,而同一时间,建虏偏师突破了黄崖关,黄崖关距离蓟州只四十里,瞬息就到蓟州城下,蓟州兵主力都被白腾蛟带走,城中只有老弱,无法抵御,很快就失守。
  而白腾蛟的记载也到此为止。
  是战死,是逃亡,史书没有记载,而在崇祯十五之前,白腾蛟是如何做上蓟州总兵的史书也没有记载,不过听吴甡说他是武举人出身,又从军这么多年,担任蓟州总兵倒也不足为奇了。
  白腾蛟快五十岁的年纪,身材中等,精神饱满,看起来倒也有一些英武之气,向朱慈烺见礼时,在朱慈烺灼灼目光的注视下,眼中微露惶恐,显然,他察觉到了皇太子对他的审视目光,以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
  朱慈烺微笑点头以示安慰。
  白腾蛟这才松了口气。
  在官员们的簇拥下,朱慈烺进入蓟州城。
  朱慈烺的目光一直盯着蓟州城墙。
  一直跟在他身边的吴甡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讲解道:“殿下,古蓟州城墙原本以土垒成。自我大明开国以来,对城墙屡次翻修,尤其是戚少保任蓟州总兵官时,修缮、重建蓟州城墙,全部改成了砖石结构。如今,蓟州城墙周长九里,垛口二千零四十个,女墙高三丈五尺,东有威远门,南有平津门,西有拱极门。还有角楼四座,护城河深六尺,阔五丈。北面无门,东西南三门外建有瓮城,瓮城门侧开,城墙上修筑有箭楼,城外环绕护城河,城中原本有兵马四千,粮饷拨付,军资供给都仅次于辽东镇,是天下第二大镇,但现在……”
  苦笑不说。
  为了松锦之战,大明调集了九边军镇几乎所有的精锐,距离辽东最近的蓟镇更是精锐尽出,但松锦之战一战覆没,逃回来的士兵不足十分之一,山海关总兵马科和宁远总兵吴三桂虽然在宁远收拢败兵,但成果有限,现在的蓟镇就是一个空架子,蓟州城中只有千数兵马,且多是老弱,纵使城墙巍峨,但却难抵御建虏的进攻,所幸松锦之战中建虏也受创颇重,正整军修整,短时间之内无暇大举进攻。
  朱慈烺看的感叹:果然是雄关啊,这样的雄关绝对应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可惜历史上的崇祯十五年,轻易就被建虏攻破了,戚少保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一夕全毁。
  建虏攻破蓟州后,不但拆毁蓟州城墙,还大肆屠戮,明末进士李孔昭在《义冢碑记》中载“明崇祯壬午年冬十月末,渔阳失守,全城被屠,宫室俱烬。及兵退之后,尸骸遍地,面目、姓氏不可辨矣,城中绝嗣大半……地方官府聚尸烧埋不可万计”。
  经此一屠,蓟州人口一直到康熙年间才渐渐恢复。
  进了城内,只见青石街道,两边许多茶馆、饭馆、客栈和商铺,民居错落有致,虽然天色渐黑,但街道上依然有不少的行人,看起来倒也颇为繁华。不过和京师一样,大部分行人脸上都带有菜色,明显营养不良。
  朱慈烺心情沉重,暗想:要想逆转历史,也许首先要逆转的就是国民食不果腹的景象,吃饱了,有力气了,才有和建虏抗争的可能。他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只能期待玉米马铃薯等新型农作物的推广和宋应星等人农业器械的研发了。
  朱慈烺入住蓟辽总督府。
  站在“蓟辽总督府”的牌子下,朱慈烺颇为感叹。一年之前,洪承畴尚在这里为辽东边事谋划,但如今却已经成了建虏的阶下囚,马上就是四月份了,用不了几天洪承畴就会投降建虏,变成建虏入主中原的谋划者。
  而后甲申之变,建虏南下,强力推行剃发易服,汉民奋起抵抗,江南变成尸山血海,其中的江阴十日,就有洪承畴的功劳。
  人性是复杂的,如果没有被松山副将出卖,没有被俘,洪承畴能死于沙场,必然是流芳百世。
  但千古艰难唯一死,即使身为皇帝的老师,备受荣宠,洪承畴改不了贪生怕死的懦弱,这注定了他的臭名,其后帮助建虏平定江南,死后穿建虏衣冠入棺,就更是遗臭万年了。
  明清易代,又何止一个洪承畴?
  照规制,皇太子莅临蓟州,今晚应该有晚宴的,不过朱慈烺拒绝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清晨,天色刚亮,朱慈烺就带了吴甡和田守信,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出了东边的威远门,直奔翠屏山脉。
  晨风很冷,但朱慈烺的心却是热的。因为他越来越觉得蓟州是一个冠绝古今的好战场——两边是山,中间一片狭窄的平原,只要能堵死建虏翻越山梁的漏洞,以蓟州城的雄踞,将建虏堵在蓟州城下并非是空谈。不要说崇祯二年,就是现今在明军疲弱不堪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完成的。
  只要能挫败建虏的入塞,让大明缓过这口气来,天下就依然是大明的!
  进到翠屏山下,朱慈烺惊奇的发现,山脚处居然有一小小的岳王庙。
  如今这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岳王了。
  朱慈烺翻身下马,整理衣冠,肃容进庙参拜。
第三百五十六章
三个峪口
  朱慈烺翻身下马,整理衣冠,肃容进庙参拜。
  “威扫朱仙镇,志吟满江红。”
  庙门上的对联让他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
  两百年前,岳王爷在朱仙镇横扫金兵,但愿五月份的朱仙镇之战,岳王爷也能保佑我横扫流贼,还中原一片晴朗天!
  心念所动,胸腔中忍不住涌起一股激动之气。
  吴甡,田守信,宗俊泰随朱慈烺进庙。
  岳王庙年久失修,已经很破败了,连正殿门前跪着的两个石人都难辨面目,不过主体尚好,庙内也还算干净,香炉中的香灰和案头上的香表明经常有人来这里祭拜。
  田守信为朱慈烺点香,朱慈烺仰头望着岳王爷,眼眶忽然有点红,
  岳王爷的彩塑坐像虽然斑驳了,但英武魁伟、正气凛凛的气势不减,尤其是头上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更是让人感慨。以前不懂,但今世穿越为朱慈烺之后,他越发能体会到岳飞在千年前的悲愤。
  岳王爷,保佑我!
  朱慈烺深深一拜。
  吴甡田守信和宗俊泰也都是肃然。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今天就是第一步。
  走出岳王庙,继续前行,大约半个时辰后,来到吴甡所说的翠屏山三个峪口的第一个峪口。
  峪口左边是翠屏山,右边虽也属翠屏山山脉,但却有了另外的名字“别山”。就像吴甡说的那样,两边山势都不高,植被也不算茂密,想要在山上预藏伏兵而不被建虏的探哨发现,还真是有点困难。
  朱慈烺下马步行登山,山岭虽然海拔不高,但道路却崎岖难行,用了半个多时辰,才好不容易登上山岭。
  站在最高处,朱慈烺接过田守信递来的望远镜,鸟瞰周边地形,看完后交给吴甡。
  望远镜还是一个稀罕物,即使是身为兵部侍郎的吴甡也不曾多见,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前后左右观测了一番,放下望远镜后叹道:“地形地貌跟六年前完全一样,此峪口狭窄,道路崎岖,不适合行军,不说车辆就是马匹也难以通过,小股建虏或可潜越,大股建虏绝不会选择这里。”
  第一道峪口不适合大军通行,也不适合设置伏兵。
  第二道峪口又宽又低又平,比起第一道峪口宽阔不少,而且绕行的距离并不远,相比第一道峪口的崎岖难行和第三道峪口的远距离,这道峪口是最合适的。但山形地貌和树木情况跟第一道峪口差不多,不适合埋藏伏兵,极容易被建虏发现。
  朱慈烺站在山梁上,久久凝视,脑子里琢磨伏击的计划。
  他现在所想的还只是计划的雏形,具体细节还要跟吴甡、陈新甲,还有即将成立的京营参谋司的众位参谋进行商议。
  “先生以为如何?”
  三道峪口都看完,朱慈烺询问吴甡的看法。
  吴甡沉思道:“建虏如果绕道,第二处峪口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兵法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伏兵虽是妙招,但却有窒碍难行之处,一旦被建虏通过,大事就危矣,因此臣还是以为,修建城寨,拒敌于山梁之下方是稳妥之策啊。”
  蓟州是京师屏障,不容有万分之一的失误,伏兵是冒险,成是大胜,败就是大败,一旦策略失败,被建虏再一次僭越而过,那就愧对天下人了。为朱慈烺的名望着想,吴甡倾向于保守战术。
  朱慈烺目视山梁,沉思道:“先生你也看到了,翠屏山山路崎岖,石多于土,山上又没有水源,不管修建或者驻守营寨都是不易,不说钱粮耗费众多,只说蓟州兵员就是一个问题,三处营寨最少需要六千兵,城南再分兵两千,一共需要八千兵,虽然佟总兵会带两千塔山兵入驻蓟州,但杯水车薪,怕是缓解不了蓟州兵员紧缺的窘境。如果没有足够的士兵,就算修建了城堡又有什么用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