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1/1227

  心中明白,一定是自己刚才的犹犹豫豫得罪了太子,令太子心有不满,才会想出这种办法惩处他。
  太子向陛下上疏,说他是主动请缨,他就算有一万个胆子,也不敢说太子撒谎,只能哑巴吃黄连。
  无比懊恼又不情愿,高起潜跪在地上:“是……”心中只希望陛下不会同意他离开山海关。
  太监派驻是皇帝的权力,身为太子,朱慈烺无权干涉,原本朱慈烺也无意处置高起潜,但刚才高起潜和范志完的鬼鬼祟祟,又向吴三桂使眼色,却令他改变了心意,心想高起潜长期监军关宁,和关宁文武混的极熟,双方勾勾搭搭,绝不是好事,因此他临时改变主意,决定流放高起潜。
  山海关看似是前线,但其实却是一个最太平最安全的地方,高起潜在这里监军,无异是在享受和养老,想到他在巨鹿之战时的自私和怯弱,害死卢象升,今日又鬼鬼祟祟,不重重惩戒于他,朱慈烺心中的怒气实在是难以消去。
  至于如何说服崇祯帝,朱慈烺心中已有主意。
  那就是实话实说:高起潜和关宁文武关系太过密切,不宜继续在山海关监军。
  崇祯帝多疑,最恨的就是臣下欺瞒于他,监军太监最大的任务就是监视武将文臣,一举一动都要向他汇报,如果太监和文武关系过于亲密,当然就不适合再继续担任监军太监了。
  秦皇岛码头的修建关系重大,影响到我大明水师明年是否能够顺利渡海,对建虏发动攻击,非有一个强力人选坐镇督建不可,高起潜知兵,威望也足够,一来是惩戒他,二来是用他之名,督建秦皇岛之事,再没有比高起潜更合适的人了。
  另外,在禀告父皇的同时,司礼监和御马监会得到消息,督建秦皇岛是一个苦差事,没有人愿意领差,如果高起潜不去,那么就得选一个和高起潜地位相当的人去顶替,未免自己遭殃,他们一定会推动高起潜的改任。
  三管齐下,高起潜想不去秦皇岛督建也难。
  “高公公,秦皇岛修建之事关系我大明的国运,一点都不能马虎。做的好,本宫会为你请功,但如果怠忽职守,误了水师的大事,陛下责怪下来,可没有人能为你承担……”朱慈烺冷冷。
  高起潜一咬牙:“奴婢明白,奴婢一定将这个差事做好!”
  站起来,脸色难看的走了。
  朱慈烺冷冷望着他离开的背影,督建秦皇岛,只是一个小小的惩罚,如果高起潜不能赎罪,以后有的是机会治他。
  “殿下~~”
  唐亮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份密信。
  是萧汉俊传来的消息。
  看完信,朱慈烺眉宇间透出忧虑。
  他忧虑的并非是建虏入塞,也不是辽东文武短浅的目光和困窘的钱粮,而是朝臣可能的掣肘。
  虽然他坚壁清野、从长城峪口暂时撤退的策略还没有完全展开,但朝中大臣却已经听到了风声,已经有人心生不满,准备攻讦他的扰民政策了,他倒不是怕攻讦,而是担心消息走漏,被建虏提前获悉,因而改变入塞的路线和计划……
  所以封锁消息、查缉建虏奸细的工作,必须更加重视,要当成生死存亡的大事去执行。
  而这项工作,一个靠萧汉俊,另一个就要靠董朝甫了。
  ……
  “总镇。”
  已经是深夜,但刚回到临时住处的宁远总兵吴三桂还是召见了副将杨坤。
  杨坤比吴三桂大五岁,是其父吴襄的老部下,深得吴三桂的信任,明日吴三桂将要跟随太子离开山海关,率军入关,杨坤则会跟随黎玉田返回宁远,主持宁远防务,吴三桂不放心,临行前要详细叮嘱。
  杨坤一一记下,忽然道:“总镇,宁远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就算建虏大举来攻,卑职也有信心坚守半年,所以宁远无忧,倒是总镇跟随太子殿下入关,却一定要小心。”
  “小心什么?”吴三桂脸色淡淡。
  “太子殿下带总镇入关,明显是要借助我关宁铁骑的力量,和建虏骑兵血拼。胜了当然好,总镇一战成名,太子殿下又是国本,一旦太子殿下继位,总镇简在圣心,前途无量。可建虏八旗兵哪是那么容易对付的,总镇带兵的两千骑兵,是我宁远兵最后的本钱,一旦败了……丧师败地,太子是国本,不能自坠名声,他一定要找一个替罪羊,而总镇你,就是最好的人选。”杨坤脸色凝重。
  杨坤名为副将,但其实却是他吴家的家丁,也因为如此,杨坤才什么也敢说。
  “大胆!何敢涨建虏的志气,灭我大明的威风?”
  不等他说完,吴三桂眼睛一瞪,桌子一拍就站了起来。
  杨坤单膝跪倒,抱拳请罪。
  “下去!”
  吴三桂没有治罪,只是冷冷一挥手。
  杨坤是他的心腹,说的又是实言,他当然不会治罪,他恼怒的是,他自认是一个忠义的人,杨坤却这么赤裸裸将他暗藏在心中的一些忧虑,说了出来,令他如何不羞臊?另外,此地不是宁远,而是山海关,一旦隔墙有耳,被太子知道,他岂不是自找罪名?
  但杨坤的私心不是没有道理,松锦之战,几个总兵一起逃跑,为什么只有大同总兵王朴遭受了极刑?除了王朴是首逃,罪行第一之外,王朴带着大同兵在前开路,建虏布置的那些陷阱,全部结结实实地落在了他大同兵的身上,以至于大同兵死伤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跟在大同兵之后的吴三桂等人却是沾了光,有大同兵的开路,他们的死亡减少了很多,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逃回了一半兵力的吴三桂受到训斥,但在前开路,几乎全军覆没的王朴却被斩首了,除了王朴是首罪,另一个不能说的原因是,王朴手下没有了兵马,也就没有了实力,朝廷可以毫无顾忌的处罚。
  同样的道理,吴三桂如果也是全军覆没,说不得也会遭到朝廷的重罚,就算不斩首,也会被流放。
  烛光下,吴三桂的脸色很是凝重……
第六百一十五章
调兵遣将(1)
  十月十五日清晨,太子朱慈烺离开山海关,返回蓟州。
  吴三桂和马科率领各自的精锐骑兵,跟随在后。
  “防谍,防谍,防谍~~”
  就像范志完啰嗦筑城一样,朱慈烺也向范志完和黎玉田两人再一次叮嘱防谍的重要,这两人是边镇督抚,对奸细的危害性当然是知道的,但朱慈烺还是要叮嘱,唯有如此,才能令两人更加警惕和重视。
  “还有,撤入山海关的抚宁百姓,尔等一定要妥善处置,绝不许百姓受难受饿!”
  “是。”
  范志完和黎玉田躬身,等太子的马队远去,方才直起身来,相互一看,黎玉田恭敬的道:“督师,下官这就起身,回宁远去了,不知督师可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范志完捋了捋三缕长髯,清清嗓子,很威严的说道:“照太子殿下的钧令,执行即可。”
  黎玉田知道范志完在装腔作势,但不点破,拱手:“是。”
  两个督抚作别,范志完坐镇山海关,黎玉田严守宁远城,因为太子已经明确说明,建虏会在十一月初侵犯大明边关,所以两人一点都不敢懈怠,黎玉田一离开,范志完立刻就命令兵备道带兵去往抚宁,接应从抚宁撤退而来的百姓,又严查奸细,回到宁远的黎玉田则是关闭四门,加固城防,准备迎接建虏可能的攻击。
  ……
  崇祯十五年,十月十五日。
  是日冲煞。宜,捕捉、畋猎。忌,安床、破土。
  沈阳。
  征明的十万大军已经在沈阳城外的原野中列阵完毕,其中两万名满八旗的战兵精锐,四万名包衣奴才,也就是辅兵。汉八旗有三万人。蒙古八旗极其附属兵,一共三万人马则会在长城之外和满汉八旗汇合,最终征明的兵马会达到十二万人。
  英武郡王多铎为征明大将军,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副手。
  多铎是镶白旗的旗主,因此此次出征,镶白旗出动的兵马最多,38个牛录一共派出了三千五百名重甲精锐,八千名包衣奴才——不要小看这些包衣奴才,虽然他们不是正式的兵士,只是下贱的奴才,但也多凶悍善战之辈。康熙朝,吴三桂起兵时、蒙古察哈尔布尔尼趁机叛乱、北京空虚,就是组织这些八旗家奴平定的。
  其余各旗出动的兵马并不一等,多尔衮和阿济格两兄弟出动的精兵加包衣奴才一共有一万两千人,代善的两红旗出八千人左右,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出四千人,两黄旗最少,一旗只出了两千五百人。不过多尔衮三兄弟并不在意,因为照惯例,出动的兵马越多,未来的分到的战利品就越多,在他们看来,征明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买卖,其他旗出动多少兵马,他们兄弟三人还真不是太在乎。
  阿巴泰只是一个小小的贝勒,手下只有六个牛录,但他是正蓝旗的人,而正蓝旗的旗主是黄太吉之子豪格,豪格虽然看不上多尔衮三兄弟,不想给多铎加砖添瓦,但阿巴泰是他叔父,他又是正蓝旗的旗主,总不能让阿巴泰太寒碜了,于是拨给阿巴泰8个牛录的人马和奴才,让阿巴泰一共可以直领七千人,加上满达海统领的正红旗人马和一个汉军八旗和一个蒙古八旗,阿巴泰的偏师一共有两万三千人——满达海是代善的第七子,今年刚二十岁,代善令他统领正红旗的人马出征,一来是历练他,二来也是向众人表明,未来他会将正红旗旗主的位置,交给满达海。
  而八旗其他的人马,包括七个汉军旗,都由主帅多铎直接统领。
  最初,建虏的汉军旗只有两旗,后来变成四旗,今年则扩充到了八旗。旗式、编制、官兵员额均等同建虏八旗,八个汉奸固山额真(旗主)分别为:祖大寿之子祖泽润(镶白旗)、刘之源(镶黄旗)、吴守进(正红旗)、金砺(镶红旗)、佟图赖(正蓝旗)、石廷柱(正白旗)、巴颜(正黄旗)、李国翰(镶蓝旗)。
  这些人,全部都是大明的降将。最早是天启年,最晚在崇祯六年投降建虏,为建虏征战,到现在,已经完全取得了建虏的信任。这一次,全部随大军出征。
  照建虏的编制,汉八旗每旗壮丁应该在7500人左右,不过并不能满员,每旗壮丁最多也就五千人,此次征明,每旗出三分之二的兵力,也就是四千人左右。八个旗,一共三万人。
  其中,祖泽润(镶白旗)将跟随阿巴泰,为征明的偏师,其他人都在多铎麾下,为征明的主力。
  设坛,祭天,赐酒赐旗,虽然建虏不是大明,但汉化却已经颇深,大明出征的这一套标准流程,建虏人完完整整地都学了下来。
  黄太吉亲自为多铎赐酒赐旗,抓着多铎的手,谆谆教诲,从行军方略到如何应对明国的求和,再一次的叮嘱。
  多铎一一“记下”,随即礼炮轰鸣,多铎翻身上马,向黄太吉和送行的其他亲贵抱拳行礼,这中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的两个亲兄弟,多尔衮和阿济格了。多尔衮脸色凝重,阿济格却是一脸羡慕,另一边的肃亲王豪格面无表情,不经意中,嘴角甚至会露出一丝冷笑。
  多铎踌躇满志,信心十足,虽然昨晚和哥哥多尔衮见面时,多尔衮叮嘱他,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小看大明皇太子,他表面上听了,心中却没有太在意。一个黄口小儿,能有多大本事?看我杀他一个天翻地覆吧。
  “走!”
  多铎一挥手臂,豪情万丈。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漫天遍野,如黑云压城一般,向明国杀去……
  离开山海关之后,朱慈烺策马扬鞭,一刻不停。
  山海关之行,他终于是见到了关宁铁骑,而从关宁铁骑的雄健中,他也比较直观的了解到了建虏八旗的强悍,短时间内,大明尚没有和建虏铁骑硬对硬的能力,只能用壕沟和火器招呼,另外,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辽东与关内之间的“咽喉”。有山海关在,建虏就无法随心所欲的逾越,也因此,朱慈烺才会严令范志完和黎玉田死守,不管关内如何,都不许出兵救援,他可不想重蹈前世里,界岭口失守,蓟州总兵白腾蛟带兵救援,结果在野战中被建虏军消灭的覆辙。
  来时,朱慈烺走的是北线,返程则是南线。
  蓟州到山海山有两条路。
  所谓北线,是指从遵化、三屯营、迁安,到山海关。
  南线则是玉田、丰润、滦州、永平、抚宁到山海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