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733

  这半年时间里,他和他的部下从邺城到太原,从太原到长安,再从长安到汉中,汉中到巴郡,粗略估算路途,大概走了不下四千三百里,徐晃自己都觉得辛苦过甚,将士们整日不得闲息,怨言颇多。哪怕徐晃治军严整,也难免逃散了不少。
  所以徐晃把大部队留在了南乡,让他们继续休整。他本人只领精兵若干,先绕行不曹水上游的宣汉县,与杜濩、朴胡、袁约三名蛮夷大酋会面,说服了他们鼓舞蛮夷冲在最前,往宕渠水沿线的宕渠和汉昌两城生些事端。
  然则这些蛮夷们久居此地,对山坡沟壑林木间的变化,着实了如指掌。大队人马出动才三天,便有人十万火急来报,说有一支兵马直往宕渠来了。这一来,蛮夷大酋们又生疑虑。毕竟他们想的,乃是借着曹营大将的威风攫取利益,倒未必有兴趣与汉家大军恶战,让自家儿郎尽数去垫刀头。
  徐晃不得不亲自领兵前出。
  他连续翻越了几座山岭,趁着夜色直接抵近到宕渠城下,打算搞清楚来到此地的军马究竟什么来路。
  这个距离,已经足够徐晃看清楚了。
  因为军中似有饮宴,所以灯火甚明。上百支松明火炬在夜风中摇曳着,犹如繁星般照亮了森严的军营,照亮了多处的戎楼和戎楼上弩士警惕戒备的身影。
  中军帐处隐约飘来欢笑之声,可是其它各部营地都十分寂静。井然有序的环境之中,偶有甲叶或武器反射灯火的微光,那是值夜的甲士往来巡逻。整座军营中,赫然有凌冽肃杀之气升腾而起。
  “这是精锐,为数还不少!”徐晃皱起了眉头。“益州军中,有这样的强兵么?又或者……不是益州军,而是荆州军来了?这样可就有大麻烦!”
  徐晃下意识地往林地深处走了几步,隐蔽身形。
  一名虽作汉人打扮,却保留賨人须发面貌的老者喘着粗气,从侧面凑过来,满脸堆笑。
  “你不是说,有个外孙给这支兵做过向导么?他人呢?带来了没有?”徐晃问道。
  “带来了,带来了。徐将军,这便是我的外孙。你问他,他最清楚不过了。”说着,賨人老者往边上一闪,现出一个年轻人,正是曾为雷远所部向导,却在雷远招揽之后不辞而别的何平。
第二百九十八章
賨人
  何平有个汉人名字,其实却是个纯粹的賨人。他的父母也都是賨人,只不过早前曾经跟随过姓王、姓何的主家,于是跟了主家的姓。
  之所以会跟随主家的姓,大概是因为某段时间得到主家的喜爱。得到汉姓以后,在奴客当中,地位就算很出众了;再过几代人,整一族人或许可以转变为正经的汉家子民,亦未可知。
  但这个目标永远也达不到,因为何平的父母都死了,被他们寄予希望的主家,也早就灭亡了。
  大概十年前吧,汉中那位鬼道师君与宕渠一带的巴、賨首领联合,挥师南下攻打巴郡。而刘益州则大起汉化的賨人为兵,与之鏖战。战乱波及了十一县三郡国,賨人、巴人们彼此攻杀,血流成河。
  巴郡各地,近数十年来本就颇经兵灾,地方上无数人只在勉强维持生存,这番刀兵之劫再起,几乎瞬间就摧毁了所有人的生计。而姓王、姓何的小庄园主第一时间便遭寇掠,而年幼的何平依附外家,流亡于深山。
  他们是汉化的賨人,既没有资格向汉人的官府祈求援助,也没有能力与山间的賨人同胞们争夺为数不多的山间平野。一年又一年过去,越来越多的族人病饿交加而死,而其它的人依旧浑浑噩噩,像野狗一样绝望地活着。
  为了活下去,何平吃过树皮、吃过蚂蚁、吃过水蛭。等到他稍微长成了,有了点力气,他带着族里的年轻人去打猎,用群山中的飞禽走兽来填肚子。也不知为什么,他莫名其妙地有了些名声,山下的官府知道有这么个叫作何平的年轻人,熟悉巴郡的地理、道路,也很精明强干,于是经常会有人出了相当的价格,聘请他和他的族人为往来巴郡的汉家官吏们带路。
  有许多人带路的时候,会和何平聊几句,也会告诉他一些山外面发生的事情。于是何平知道了,山里面固然是忍饥挨饿、生活困苦;山外面则有一个个大人物驱使平民厮杀,更是血流成河……
  偶尔也有人想招揽何平,但他们都把何平当作低贱之辈,好像让他做个奴仆便是抬举了他。
  何平不愿意。
  他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是汉人的奴仆,到最后呢?什么也没有获得。那还不如安心带路,每一次都有钱帛或者粮食,挺好的。至于这样的日子能够过多久,以后的长远发展该怎么安排,何平考虑过无数次,却没什么结果。
  直到今天上午的时候,那位雷将军对自己说了一番话。
  那番话对何平来说,稍许文绉绉了一点,他其实没有完全听懂。但大致的意思他明白,是说,雷将军看中何平的才能,想让他作官,在巴郡一地保境安民。
  地位这么高的汉家高官,却这么看重自己,使得何平被深深感动。他也注意到了雷将军的眼神,那里面带着欣赏和好奇,而没有任何一点蔑视或者恩赐的态度。
  所以何平立即就下定了决心。他确信自己找到了一个适合的首领,由此可以赢得更好的生活。
  可命运总是那样变化无常,就在他下定决心的当天,族中遣人十万火急相召。何平惊慌地赶到族里,才知道:又有一位汉家的高官来到巴郡,想要见一见自己。
  外祖父向何平说了许多。总的意思是,这位后来的高官,乃是北面一位大人物的得力手下,他们将要调动数以万计的人马入蜀,凡是敢于抵抗的人都要死,而合作者将能够获得一切。
  何平听着老人的唠叨,有些厌烦。他太老了,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说来说去只有那么几个词。绕了半天,不就是曹公的大军将要南下,与刘益州或者刘荆州的军队作战么?
  老人相信北方的军队一定会胜利,于是拉来自己为荆州军队引路的外孙,想要把荆州军的情报卖个好价钱。
  何平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他只是不喜欢自己的外公,整个部族在这老人的带领下越来越衰弱了,他居然还这么自信地替人拿主意?真是愚蠢。
  可是何平又没办法拒绝,族长的命令是不容违逆的,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所以他只能跟着来。
  现在他就站在那位曹军大将的面前,有些惊讶。
  他们居然这么大胆,深入到距离宕渠城才几里的位置,而荆州人和益州人,都不知道!北方曹公的军队,居然这么厉害的吗?
  几名全副武装的武士沉声喝道:“大胆,见了我家将军,还不跪下?”
  区区賨人贱民见到将军,就应该跪着说话吧。但荆州军中那位将军可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自己。
  何平皱了皱眉,站在原地没有动。
  一名武士上来抬手推搡,何平上身微微一晃,便闪过了。那武士心生恚怒,返身回来,探臂去揪何平的脖颈。何平往后稍退半步,又避过了。
  “咦?”徐晃吃了一惊。
  他身边这几名侍卫,都是尸山血海里淌过路的老卒,比寻常士卒要强了太多。两下抓不住何平,便可见这年轻人身手不俗。怪不得那老儿说,他这外孙在巴郡賨人当中小有名声,果然有些本事。
  徐晃抬手止住了侍卫,饶有兴趣地道:“听说,那支军队深入巴郡,沿途都是你做的向导?”
  何平默然片刻,道:“没错。”
  “他们的兵力有多少?大将是谁?”
  何平再度抱之以沉默。
  之前那名侍从待要拔刀威胁,才听何平慢吞吞地道:“他们对我不错,我不能告诉你。”
  徐晃看看身边的部下们,笑了起来。他说:“没想到,蛮夷之中也有义士。”
  笑过之后,他又叹气:“可惜了。”
  若是平日里遇到这样的年轻人,徐晃会试着好好说服,以图引为己用。但现在,曹、刘两家都在千里之外争夺先机,正在争分夺秒的关头,哪有心意来这些磨磨蹭蹭的套路?
  就在他叹气的时候,十余名侍从一齐抽出长短刀剑,虎视眈眈地将何平围在中间。
  徐晃伸出两根手指:“给你两条路走。要么投效曹丞相,做我的部下,老老实实地告诉我,对面那支兵马的底细;我会任命你为蛮兵校尉,统领此行招募到的巴人、賨人战士,日后有你的世代富贵。要么就死硬到底,当场人头落地,连带着你的族人也要死。”
  何平的外祖父大吃一惊,想要扑到徐晃身前求情,却被一名扈从一脚踢中胸口,栽倒在地。
  何平只有苦笑。
  他的犹豫,缘于此前已经答应过雷远,将会出任奋威将军帐下吏,但徐晃这般说来,把他逼到了不得不答应的地步。身处其中,究竟该如何,着实为难。
  他忍不住问道:“将军难道不担心我假装服从,其实为荆州人效力,出卖将军么?”
  徐晃几乎要压抑不住笑声:“你真把自己当成了汉家士子吗?一个賨人,何至于为荆州人做到这程度……”
  看了看何平表情,徐晃又道:“彼辈若许了你什么,我徐公明难道不能给的更多?”
  现在就已经给的够多了。何平长长叹了口气:“罢了,罢了。”
第二百九十九章
求救
  雷远完全没有想到,几乎落入自己夹袋中的人才,这时候已经转换了阵营;他更没有想到,他的部队踏入宕渠县境内才一天,底细就已经被人摸得通透。
  他虽然有些疑惑何平的不辞而别,却没有精力去关注此事。
  作为客军,当务之急一定是尽快接手城池的防务。因此他连续几天,每日往宕渠城中去。大多数时候,他随着庞羲的部下探看各处城防要地,一步步地调兵进城接手;还有些时候,得督促城中的十三家豪族各自抽调宾客、徒附,编成新兵。
  这些新兵当然不可能可靠,也谈不上什么作战能力。但目前来看,有这么一批人在,可以作为老卒的副手,可以用来维持秩序、填补兵力的空缺,到了真刀真枪对战的时候,自有各级军官以军令部勒。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庞羲带兵退往阆中去了。雷远只请简雍相送,自家抓紧时日分派兵力,完全掌握了宕渠城防务。
  另外有一件事,此前双方会谈时在座的“伯苗先生”,被庞羲留下来负责宕渠日常民政。可他竟然不是益州的官吏,而是庞羲的一位门客,名唤邓芝。
  邓芝是邓禹之后,南阳邓氏的支族子弟。此前荆州动荡,他为避战乱而入蜀;但在成都迁延数载,未获知待。后来因为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好士,他又携家带口去投靠。
  在雷远熟悉的那段历史上,这位也是出将入相的柱石人物,无论威望、才干都不在王平之下。
  邓芝的大名,雷远早就如雷贯耳了。他甚至一度有些惊骇,怀疑庞羲才是这个年代里有气运加身的人物,否则怎么会治下人才辈出到这种程度。
  雷远特意抽出时间,登门拜访了邓芝,试图与之结个善缘。谁知邓芝的脾气很不好,双方没说几句,他居然还影射曹刘双雄因一己私欲而引发战争,导致生灵涂炭。
  那可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此等人物,惟有靠玄德公大举入蜀的威势来慑服,雷远立即告退,不再与之多言。
  前世的时候,雷远也看过些历史小说,小说中常有主角王霸之气外放,小弟纳头便拜的情形。可他来到此世以来,前后数年时间了,论身份已经不低,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史书留名的贤人、英才主动来投。
  到这几日里,连着遇见了两个若干年后季汉朝堂的栋梁之才,却一个无故而走,一个话不投机。此等情形,不能不让雷远稍觉惆怅。
  因为下午去见邓芝,浪费了些时间,所以雷远把原定勘察蛮兵营地的行程,放在了晚上。
  考虑到巴郡蛮夷或有异动,沙摩柯和他的部下们就不适合安置在城外的军营了。雷远决定由雷澄和李异两人据守山道入口处的军营,而甘宁、冯习和沙摩柯进驻宕渠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