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733

  次日清晨,雷远醒来。一时却不愿起,便坐在床上犯懒,隐约听到前院传来阵阵欢笑声,大概是哪个扈从在向未曾前往益州的同伴吹嘘自家经历。
  赵襄已经洗漱起身了,这会儿带着仆婢们进来收拾屋子,更换屋角的熏炉。
  见雷远将自己裹在被子里懒散发怔的样子,赵襄微笑道:“少见夫君这般,看来此番入蜀实在辛苦。”
  雷远掖了掖被角,颔首道:“估计今后一年半载里,我军至多在荆北进退攻防,应当不会再迎来大规模的战斗了。我自己和部曲将士们,都可以稍微休养生息。”
  此番回程的路上,雷远就已经想过,玄德公把庐江雷氏的兵力放在巴东、宜都两郡,是以之为荆益两个方向的预备队。固然是委以重任,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搁置。
  自己的功绩再积累下去,对关羽的董督荆州军事来说未免是个碍难。而陈到、黄忠、甘宁、魏延、刘封、霍峻等人由于此番入蜀未获大功,资望和军职较雷远差得太远,也不利于日后的调动和指挥。
  更重要的是,单个宗族的部曲实力到这等规模,几乎算得出格。玄德公断不会放任某一家豪强的力量无限制扩张。之后他就算要利用豪强部曲作战,恐怕也会更多调动向氏、习氏、霍氏乃至蜀中东州大豪孟达之流。短期内,不会给庐江雷氏多少扩张的机会了。
  那样也挺好,雷远正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深耕地方,发展生产。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单纯的沙场厮杀之人,在战场以外,可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了。玄德公逐鹿天下的争竞尚有长路要走,自己也不会缺乏建功立业的时候。
  想到这里,赵襄却坐到床边,微微皱眉道:“太过松散了可也不行。前院的扈从们都已经起了,郎君昨日是不是和他们说,今早要去巡城?”
  雷远失笑:“昨日真是这么想的,然则……”
  说到这里,雷远的视线忽被赵襄的衣着吸引。
  她昨晚所着的衣袍已经凌乱不堪,因而这会儿换了身襦裙。赵襄的体型比一般弱质女流略丰腴些,襦裙用的是轻薄衣料,便贴合着身体曲线起伏,划出极诱人的弧线。
  雷远偷偷从被下探出手臂,一下子又把赵襄抱住了。
  赵襄咯咯笑了起来,连道:“须得巡城!扈从们都等着呢!”
  雷远抖开被子把她裹住,免得着凉,随即正色道:“昨夜有些快了,不是正常发挥……你信不信?”
第四百二十章
暗访(上)
  眼看将近午时了,内院门外,李贞一次又一次抬头看看天色。老实说,有些不耐烦。
  反倒是王跃要耐心得多,他正专心致志地对付院门旁耳房的门锁。
  此君是被刘郃推举入军的,初时自称乃荆州本地乡豪,但将士们都觉得他恐怕也干过盗匪,否则断不至于对某些套路如此熟悉。便如此刻,只靠着一把小匕首就拆解木锁,这本事断非寻常良民所有。
  李贞不禁摇头:“这里的气候如此潮湿多雨,房里那些吃食估计早就坏了,你动那心思作甚?”
  原来这耳房是叱李宁塔所居,也是他贮藏吃食的重要据点。平日里扈从们嘴馋了,往往从耳房里偷拿。数月前叱李宁塔出发入蜀前,特意找人定做了一个巨大的木锁,将耳房的门扉牢牢锁上。
  听得李贞这般说,王跃笑道:“闲着也是闲着……”
  话音刚落,粗大木锁哗啦一声落地,不偏不倚地砸到王跃的脚面。王跃嗷地叫了一声,呲牙咧嘴了好一会儿,这才推门入内。而进门瞬间,就被浓烈的腐臭味道扑面,熏得踉跄跌坐。
  这耳房大半年没开门窗通风,就连墙上挂着的皮甲都生了绿毛,别说是藏在床底的各种果干肉干糕饼了。整座屋子简直就和野兽的洞穴没什么两样。
  王跃手脚并用地退得远些,又连忙唤来前院的仆役:“把这屋里的东西都拿出来,那些食物全都扔了!衣裳、被褥,都好好晒一晒!甲胄武器之类,叫人来上油保养!”
  仆役首领慌忙应了,当下领了数人以袖遮掩口鼻,将耳房里的东西一件件清理出来。
  正忙乱间,雷远从院门出来,看这情形也是皱眉。然则叱李宁塔的性子就是那么古怪,也怪不得仆役们照顾不周。
  他想了想,只得吩咐道:“打算丢弃的那些食物,须得清点一遍具体都是什么。然后原样准备一份,好好摆放回去。三五日后叱李宁塔就回来了,莫要让他看出破绽。”
  那仆役头目也是雷氏宗族的旧人了,当下连连点头:“宗主请放心,叱李宁塔唯独见不得吃食短少,这上头我们定然注意的。除此以外,只怕就算我们把这耳房拆了重建,他也感觉不出差异来。”
  这话说得真实在,雷远拍拍他的肩膀以示勉励。
  此时李贞已牵马过来,雷远跃身上马,一行人一溜烟地纵骑出发。
  适才赵襄说他要去巡城,其实,是也不是。
  此前他抵达巫县的时候,宜都大吏桓庶、郭辅前来迎接,对过去数月的郡内政务做过汇报,其中有成果,也有问题。
  于是雷远便决定了,考虑到这时候已近年末,对明年的许多政务工作,总得提前做些调研,以便后期针对性地做出安排。另外,离开宜都郡大半年了,究竟民情如何,民心如何,当地官员乃至自家宗族的管事们办事可尽心,也非得实地确认才行。
  然而若以太守身份巡城,难免全程文武大吏陪伴、前呼后拥,事前做足准备,中途群策群力以应对他的考问。雷远出兵大半年之久,留在本地的吏员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哪怕看出什么,也不便当场撕破脸加以驳斥。
  这样的话,巡视便没什么意思。
  何况江陵以北的战事正酣,所以他能停留在夷道的时间不会很长,充其量一两天,两三天。这样能巡视出什么来?
  所以雷远抵达夷陵以后下决心,要来个微服私访。他在夷陵城中事先不打招呼,轻舟直放夷道,倒也不光是思念妻子的缘故。
  昨夜雷远让李贞寻来熟悉的郡吏开了文牒,假称乃是庐江雷氏的一名宗族子弟,从巫县来,打算到乐乡访亲。他和一众扈从们全都着便服、裹帻巾而不戴冠,作寻常士人模样,另外临时召了周虎以备咨询。
  众人通关出城,先往城北码头方向去。
  此刻已是冬季,雷远向四面观望,只见天高云淡,城池周围层叠的山峦覆盖积雪,在阳光下反射出冷冽的光芒。路边的树木尽皆凋零,冷风飕飕吹过,有时候将干而脆的树枝吹得断裂,发出绵延的噼噼啪啪声响。
  从城池到码头的直线距离不过七八里,但因为地势有高低,地形又多崎岖,所以道路往来弯折。雷远记得,原本那条连接码头的道路不敷应用,常常拥堵。
  现在一路行来,只见旧路的左右两侧视线范围内,都有土地平整的痕迹,那是拓宽工程的成果。但是看翻起的泥土上有连片的枯草,想来这工程已经停止很久了。昨日船队进港,许多人便从这坑坑洼洼的土路经过,踏得烟尘漫天。
  雷远皱眉问道:“我记得入蜀前就有安排,先修建码头,然后拓宽道路。现在码头已经完工了,怎么道路却不动?”
  一旁的周虎赶紧答道:“今年农忙时节恰逢大军远征在外,后来玄德公前后两路兵马又先后从宜都过境,临时征发甚多。所以郡县各级的民力和牲畜都十分紧缺。所以整个农忙时节,这边的道路拓宽都暂停下来。入冬以后土地冻硬了,就不适合施工。”
  雷远叹了口气,微微点头。
  原来自从雷远出任宜都太守以后,对治下的几座重要城池的发展,大概有些方向性的匡算。
  比如乐乡土地平坦肥沃,易于灌溉,因此地方乡豪所属的庄园大都集中在此,归属于朝廷的农业人口也相对比较集中,产出比较丰富。预计此地将成为宜都郡的农业产出大县,而所出不仅限于粮食,也包括桑麻、水果等经济作物,并且依托乐乡大市从荆蛮部落交易来药材、生漆、木料、兽筋兽皮等等。
  又比如佷山和夷道间的夷水沿线有铁料和石炭的产出,丰富的水道又适合架设水排,所以雷远汇合了向氏、习氏等若干荆州大族的财力,在那里开设冶炼和制造武器、农具的私营锻冶场所,既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也能以此招引荆蛮人力,填充宜都郡的户口不足。
  对于夷道城本身,更多是作为荆益两州间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调动的中心。所以雷远对此地的规划下了很大功夫,举凡军营、武库、粮库、戎台、码头等等的计划,都是年初就和向朗等人反复核定的。其中尤其道路这一项,雷远特别重视。
  但现在看来,似乎雷远领兵出征以后,地方官反而把道路放到最后一项去了,这大概出于现代人和古人的思维差异?
第四百二十一章
暗访(中)
  周虎看雷远深思,连忙问道:“宗……哦不,先生,可有什么不妥么?”
  雷远笑了笑:“没什么,记得明年开春以后提醒我,这几条道路,须得尽快完工。”
  “是,是。”
  众人继续向前,走了没多久,正撞见一队运输石炭的力夫经过。整支队伍足有两百余人,每人都推着独轮车。由于车上装载十分沉重,掌握平衡艰难,有几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嘴皮都被冻得乌青,可双臂青筋暴绽,头顶上更冒出蒸腾热气来。
  队伍中又有几名首领模样的壮汉,带着青衣仆役们巡行前后,连连呵斥,让力夫们加快脚步。
  雷远引着数人让到路边,由这队力夫先走。
  “这是运到夷道城里的石炭么?”他问道。
  周虎道:“正是。除了夷水沿线有石炭产出,秭归县北部的深山里,也有石炭,因为采出以后可以直接沿江发运,所以抵达夷道的价格倒也合宜。夷道城中官营的铁工,多用他们的石炭。据说,秭归当地大姓文氏、邓氏用两千余人,每日开采不懈,这些应当便是文氏、邓氏名下的劳力。”
  “原来如此。”雷远颔首。
  这种情形,让他有喜有忧。
  喜的是,对石炭的需求如此巨大,看来夷道城中冶铁业的发展甚是蓬勃。这显然是出于荆州长期战乱后的爆发式恢复,另外,也与荆蛮贸易巨额增长有关。无论汉、蛮,对铁制品的需求简直无穷无尽。
  但他随之又生忧虑。
  从担任乐乡长起,雷远就重视以工代赈的手段,将所控制的劳动力运用到极致,全面铺开各种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特多的时候,他不仅将自己手里能调动的宗族丁壮尽数派出去,甚至连府里伺候起居的仆役也只留了几个妇人。
  可一旦有战事发生,大军出战的需求超过一切,能够征发的劳动力永远都不够,所有的工程、每一处铺开的摊子都只有停止。待到军事行动结束的时候再看,保障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已经使得地方官员竭尽全力,至于其它的,全都只有暂时放弃了。
  随着玄德公的力量越来越强,今后数年间,荆益两州都不可能长久和平。到那时候,主力部队在两州之间的频繁调动不可避免,而每一次经过从巴东到宜都的峡江水陆道沿线,都必然给地方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放在两年前,相对还好处理些。各种以工代赈的建设停也就停了,额外征发劳役问题也不大,百姓们为郡府干活是吃饭,为大军过境服务,一样是吃饭。玄德公毕竟仁厚,征发百姓时每天提供两顿饱饭并无问题。
  但明年起,郡府出面的建设将大体告一段落。在农闲时占用人力的,会是各种铁场、炭场、铺子、市场中的力工等等,那些都是地方上的大族、豪商出面雇佣,是给钱的!
  当代的商品交易尚不发达,农村中的普通百姓,有白首不入市井者,但城中的雇佣需求长期存在。人力雇佣的价格一般随着粮价浮动,汉初时粮价平抑,雇佣价格从每日五钱到十钱各异。
  而到本朝桓、灵以后,因为粮价腾贵至四五倍以上,在《太平经》中遂有“时以行客,赁作富家,为其役使,一岁数千”的惨痛呼号,也就是说,每日十余钱尚不能维持生活。到后来各种私铸的劣币、小钱横行,雇佣价格便再一次飞涨。
  雷远记得,自己出兵入蜀之前,荆州已经大致安定,所以几处较大的石炭场、铁场雇人,开出的价格在每日二十五钱上下浮动。
  当然,这是给汉家短工的价格,有技术的匠人拿到的还要高出许多。而雇佣荆蛮流人作为力工的价格就低一些,有时候只需要管两顿饭,倒是负责组织蛮夷出山劳作的头人、渠帅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一来,如果因为战事需要,以临时征发的形式调取民夫,对出卖劳力维生的普通百姓、对雇佣劳力经营的商人、宗族来说,都是巨额损失!
  到时候,自己身为太守,可有办法在玄德公面前稍作周旋?
  雷远想了一会儿,又不禁失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