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3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4/733

  他扬声吩咐外间的扈从:“打扫干净房舍,预备饮食,领毌丘先生和……和另外那位去好好休息。”
  毌丘兴却提高些嗓音:“将军,我还有几句话想说。”
  “但请讲来。”
  “适才我已听贵属说起了,将军并非吴侯的下属,而是刘豫州部下的奋威将军雷远,此来是为了支援吴侯在江淮的攻伐。将军身为庐江雷氏的宗主,是灊县本地人,对么?”
  “正是。这灊县上下,有不少人应当认得我。”
  “将军身为庐江冠族,却为了自家的荣华富贵,千里迢迢从荆州来扰乱庐江,要将庐江郡上下的军民百姓拖入惨烈战乱……将军,请问你的桑梓情谊在哪里?我听说,庐江雷氏在此地经营数十年,故旧、姻亲、友人不计其数,他们都乐意见到将军你回来兴风作浪么?他们都乐意见到故土沦为战场,乡里化作荒丘么?”
  他这番话说得又快又响,外间的扈从们都听到了。当即有人拔刀怒喝:“大胆!”
  雷远挥了挥手,使扈从们稍安勿躁。
  “我本以为毌丘先生愿意向我解说夏侯惇的动向,当是心怀忠义,愿意扶汉讨逆的志士……谁知竟打算用这样幼稚的说辞来打动乱世的武人?”
  毌丘兴躬身道:“我非志士,只是利刃加颈的时候,怕死而降伏罢了。之前夏侯将军的动向,即使我不说,将军迟早也能掌握。之后与将军说这些,纯是出于同情百姓无辜。听或不听,全在将军;我说过了,便已心安。”
  “倒也直率。”雷远笑了笑,让两人退下。
  江淮间的百姓这些年来确实很苦。但再苦,莫过于官吏苛暴、以赋税杀人;莫过于军队掳掠、虐民如虎。而庐江雷氏乃至淮南豪右联盟,乃是反抗者的聚合。雷远当然会尽量保全宗族桑梓,但若不成,他也没什么压力。归根到底,是乱世杀人,而非雷远在杀人。
  只不过,毌丘兴的话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既然夏侯惇将至,一味攻城略地便不可取。就算聚合起雷氏在江淮的全部力量,徒然使夏侯惇的重兵得以发挥。到时候没能使曹公东进,我雷续之的脑袋反而被装在盒子里,运到邺城觐见曹丞相。那可就大大不妙。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原本要考虑攻打安丰、六安乃至寿春坚城,难以抉择,现在却简单了。夏侯惇就在安丰。此君是真正的曹氏肺腑之臣、元勋重将!而他所领有的部队,又是专门调来充实江淮的。若能给夏侯惇所部一个重创,曹公能不震动乎?
  可惜已没机会挥军奇袭。刚才毌丘兴说,此前攻城的时候,城中都尉、县长已遣信使飞马告急,预计明日能报知夏侯惇。也就是说……
  雷远皱眉苦思许久,叫了声:“来人!”
  李齐应声入来。
  “正要找你!你领几个精细的将士去,分别探问今日抓捕的俘虏。我要尽快知道此地的都尉、县长是何时派遣告急信使的,究竟派了几批信使,告急文书上又写了什么。事关重大,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务必要问得清楚明白!”
  李齐是雷远最初的那批扈从之一,投入灊山前,曾经做过县中吏员,通晓刑讯逼供的手段。雷远这么说,便是允许他用刑严查了。
  “遵命!”李齐领命而去。
第五百零八章
计划
  因为帘幕掀起的关系,雷远看见李贞在外头犹豫。
  他摇了摇头,折返内室,继续查看舆图。
  在此世的征战杀伐总是如此。敌我双方都陷在重重迷雾,谁也摸不清谁的头绪。如雷远这样,能够对地形地貌、道路距离清晰明白,就已经是极大的优势。
  大多数时候,交战的双方就如蒙眼的拳手,直到拳头沾血,才晓得是否打到了对手要害;同样的,直到自家痛不可遏,才晓得敌人究竟怎样挥拳。除此以外的一切判断,归根到底只是猜测,搏的是运气。
  此时夜色已经深了,雷远一口气盘算了小半个时辰,想了好几个计划,却都难称万全。因为屋里点了许多灯火,渐渐有些烟气,熏得他眼眶酸涩。他有些烦躁,于是长身而起,推开窗户稍稍透气。
  院落以外传来嘈杂的声响。
  是雷衍等从事组织了城中民夫,将战死者的尸体搬到城外掩埋。另外还有不少人紧急修缮城门、城墙。哪怕己方未必会在灊县久驻,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总得尽量保证城防完整。
  负责在城内维持秩序的将士应该换过了一班,现在轮到贺松所部。
  仔细想来,庐江雷氏在灊县城里的故旧实在不少,但这时候数千壮丁被不管不顾地强征出来从事劳役,辛苦万分,到处都有手持刀枪的将士巡逻。雷远偶尔听到喝骂、殴打的声音,想来是巡逻士卒看到什么不如意处,挥拳就打,抬脚就踢。那都是常事,雷远根本没法管。
  雷远记得前世里有唱词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说得便是此等情形了。乱世里头,刀兵面前,便难怪城里有人惶恐不安,拿出送女服侍的套路来勾连。
  “将军!”门外李齐呼唤。
  “怎么样?”
  “城中遣出的信使共有三批,后两批都被我们阻截了,只有我军刚到灊县城下时派出的那数人走脱。他们的目的是安丰……据说,伏波将军夏侯惇正提兵在彼处。”
  “此后没有其他人从灊县脱身么?”
  “步行逃亡的百姓黔首不少,未必能尽数抓捕。但试图纵骑而走的,绝无漏网。”他见雷远及其郑重,又道:“我们以四倍的精锐之众攻打一座小小县城,就算未曾刻意堵截,也绝不致纵放。”
  “好。你去吧。”
  雷远颔首。
  他转过身,持笔在舆图上代表安丰的这一点画了个圈。
  第一批告急信使大约明早能够到达安丰。
  而那些步行逃亡的人走不了多快。除非他们先往西北方向,赶往博安县……不不,那一样快不了,绕行博安的话,就得渡过沘水和泄水。雷远记得,这个季节两水都很汹涌,河水三岔之处,至少有二十里的沼泽,想要渡过可不容易。
  也就是说,到明天早晨,夏侯惇就会得知灊县遭到江东偏师进攻。但后继情况如何,没有第二拨使者去通报了。所以夏侯惇一点也不了解。
  既如此……这一点,似乎可以利用来做些文章?
  夏侯惇督领江淮军事,为张辽的后继。在张辽正面抵敌江东大军的时候,夏侯惇至少应该保障后方安全无虞。故而如果得知灊县遭袭,他一定会派遣人马火速救援。这支部队的兵力至少应当两倍于己方的数量,或许有一万,甚至更多些。
  由安丰直接到灊县的道路全是山地,不堪大军通行。博安县附近沘水和泄水三岔处有沼泽。但如果再往北,就得经过六安了,这圈子绕的太大,也太费时间。
  所以他们要救援灊县,可用的道路就是博安县城南面,从山区和沼泽之间的狭窄通道。只有这一条路。
  这条路长约二十里,路面宽约丈许,勉强可供军队通行。而道路尽头恰好是横跨沘水的一座桥梁。桥梁架设在河道较狭窄处,每逢春夏涨水,十有八九是要被冲垮的。但桥墩肯定在,曹军当场砍伐树木架桥即可。
  雷远取了笔,在舆图上细细地将这条道路描出来,又在道路南面画了个大圈,东面画了个小圈。
  曹军若走这条道路,雷远所部抄山间小道,可以提前在道路侧面埋伏,横向发动截击。在狭长道路上曹军兵力越多,越是调动不灵,必然损失惨重。就算他们强行通过,在试图渡过沘水的时候,己方以铁骑半渡而击,可以一举破之。
  雷远情不自禁地拍了拍案几。
  很好,就这么办。
  然而这个计划的前提是,曹军必须得抓紧前来救援灊县。若他们来个不动如山,雷远就毫无办法了。所以,还得再派一拨或两拨人手,充作灊县求援使者,去催一催夏侯惇。
  派谁才能不使夏侯惇生疑,还要保证夏侯惇信得过?
  第一批的使者已经在夏侯惇的军中了,若自己派出之人应对不慎,很容易露出破绽,被当场揭破。那就和派人送死没啥两样。所以,这个人选还真不好确定。
  他苦思良久,都没有适合的人。眼看着夜色渐深,他有些瞌睡了,半睡半醒间,有扈从入来,为雷远披了件袍子。他惊醒过来,抬眼看看,原来是李贞。
  雷远揉了揉眼,脑海中灵光一闪,忽然有了个主意。
  “含章,你居然还能直得起腰,走得动路?二十下军棍是谁打的?必定手下留情了吧?”雷远挺身坐直,冷笑道:“我该让叱李宁塔来行刑!”
  想到叱李宁塔的力气,李贞双脚一软,几乎又要跪倒。他哭丧着脸:“宗主,是我糊涂!”
  “你是读过书的人,见事比寻常武人明白些。但也正因为此,想得未免太多……这个毛病不改,以后迟早会生大害!”
  雷远板着脸骂了他几句,稍微放缓语气问:“适才说服你往我房中送人的,当属雷氏昔在庐江的重要盟友,只是并未随宗族南下荆州。所以才行此策,以明确双方的亲密关系。对么?”
  李贞满头的冷汗又下来了:“宗主明察!”
  “哪一家?”
  “是灊县何氏,其族长唤作何桢。”
  灊县何氏?何桢?雷远忽然就明白了,怪不得,怪不得。
第五百零九章
重任
  雷远前往江淮时,在江东水军战船中与部属们攀谈,列举可能为己方所用的宗族旧日盟友,其中便有灊县何氏。李贞倒确实是个有心的。
  何氏祖上乃战国时韩国的王族,韩国灭亡后宗族迁居灊县,至今已有十六世之久,历代先祖有当过大司农、车骑将军和诸多二千石官吏的,近代以来声势稍衰,但仍以儒学著称,族长何休有《何氏公羊》传世。
  光和年间,何休以为天下将乱,恐有不测之祸,需引雄武之族为外援,遂嫁族女予雷绪,生子雷脩。两家自为姻亲,守望相助二十余载。然而何氏夫人早逝,这才有了雷绪以陈王族女为续弦,生下次子雷远。
  然而三年前庐江雷氏为江东效力,何氏并未跟从,也并未参与淮南豪右联盟的军事行动。当庐江雷氏撤往荆州的时候,两家就失去了联系。
  如今执掌灊县何氏的,乃是何休的嫡孙何桢何元干。雷远在少年时与他有些往来,但因为彼此地位差距甚大,所以并无深交。说得明白些,何桢几乎毫不掩饰地轻视雷远,而与英勇善战的小将军雷脩亲善。
  能想到,雷脩战死在灊山之中,而不受重视的次子雷远翻身了呢?谁又能想到雷远竟有提兵回到庐江的这一天呢?
  或许正是这缘故,当雷远挥军重返庐江,并一战攻克灊县之后,何桢病急乱投医,想出个送女服侍的招数来。据李贞说,居然送的还是何桢的亲妹。
  大军入城之后,从本地大户里择选年轻女子服侍各级将校,乃是当代常有的事。能这么做的,已算军纪严明之军;稍微放松的,直接纵兵上门淫掠,百姓们也没处说理去。
  便如此刻,雷远以下的军官们,可能都得到了城中大户的奉献。他们或者拒绝,或者老实不客气地纳入房中享用,都无需报知雷远。
  偏偏雷远本人满脑子都是军务,竟没那心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