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733

  诸葛亮本来就有些絮叨,这会儿话更多了。一行人才跨过两道门扉,诸葛亮已经从江陵城楼说到益州壮美景色,还东拉西扯地讲到了他自己与诸葛瑾少时的经历,开一些不相干的小玩笑。
  诸葛乔时不时答应几句,偶尔笑一笑。他的右手被诸葛亮握着,左手却始终按着自己的腰带,一直没有放松,大概手心捏着点东西,才会觉得踏实吧。
  这情形,愈发有趣了。
  雷远不想打扰这对父子,于是笑眯眯地坠后几步,慢慢地跟着,看着诸葛亮小心翼翼地宽慰来自江东的孤独少年。
  而关羽虽然龙行虎步在前,却时不时停步与值守的将士聊几句,有意无意地等待诸葛亮父子。
  除非玄德公在场,关羽素来是谁的面子都不给的,更不要说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等候了。但看他的神色,倒也并不焦躁。大概是因为关羽的次子关兴,也是诸葛乔这般年纪,也是一样的恂恂守礼而稍嫌文质吧。
  雷远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孩子阿诺。
  因为计算年龄是十月孕满起始,过年便加一岁,所以阿诺已经两岁了。其实才七个月,还是个懵懂婴儿。雷远出兵南下交州,再回返江陵,前后数月忙碌,还没顾上回去探看。
  雷远在此世立足,靠的是庐江雷氏宗族,但他自从意识清醒以后,对宗族中人并没有特别的感情。说的过份点,绝大部分族人对雷远来说,都是工具人。雷远对他们,远不如对他自己招揽的那些扈从亲密。有些族人甚至无工具之用,被雷远弃如敝履。
  但孩子不一样。
  孩子是血脉的延续,是未来的希望,更是沉重的责任。
  雷远自认并不具备超世的才能,当初他一人立身于乱世,所谋求的,就只是挣扎着活下去。后来围拢在他身边的人、把期望寄托在他身上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他开始谋求聚合这股力量,进而推动历史向新的方向前进。
  或许,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虚弱不堪的华夏尽快走出乱世,进而走向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的时代?雷远希望见到这样的未来。
  但雷远并不认为,穿越者的身份就能天然带来必定正确的眼光,指向必定正确的道路。较之于古人,他的脑海中确实有更多的东西;可随便一个来自未来的想法就能无视实际环境,轻而易举地应用于古时吗?没有那样的道理。他只相信一人计短,众人计长,所以,他愿意和许多人一起前进。
  一代人的努力做到极处,大概就是恢复前汉的富强盛世吧。雷远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和同伴们甚至能做得更好些,能够形成更完善的制度,使豪强高门得到压抑,使黎庶黔首得以喘息,使文明得以存续。
  但是,待到有了自己的孩子,雷远开始想的更多。
  真正的丰功伟业,恐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雷远和他的同伴们,这一代人离开以后,雷远的孩子和同伴的孩子们,又会面临怎样的局面,他们又能做到什么程度?
  在玄德公进位汉中王以后,雷远的职位将会是长长一串,如果算上雷远的部属,另外又有几个太守,几个将军。
  以这些职务,以庐江雷氏的实力,雷远必定能够统合交州,进而使交州成为玄德公不可或缺的重要疆域。孔明另外也特意转达了玄德公的意思:左将军和交州,都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在统一天下的漫长路途上,将会长期需要雷远的力量。
  如果玄德公的政权最终胜利,雷远毫不怀疑,自己能取得极高的政治地位,获得极大的政治力量。那么,阿诺作为雷远的孩子,他能继承雷远的事业么?还是说,他会成为雷远所厌恶的那种膏粱子弟,成为无数醉生梦死的世家子弟之一?
  如果阿诺成了后者,那玄德公的政权又何异于魏,何异于晋?雷远的努力,难道就只为了把庐江雷氏从豪强转变为世家,让自己的后人和亲族,成为压榨百姓的人上人?这样的未来对雷远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雷远希望阿诺不要辜负父亲的功业,希望他不要辜负这个国家和民族。他更强烈地希望,阿诺的同辈,乃至以后一代代的人,都能够推进事业而非摧毁事业,能够创造文明而非摧毁文明。
  但那又只能是希望,甚至可以说,是奢望。
  毕竟未来太难把握,而雷远的能力和眼光又太有限了。这让雷远隐约觉得有些羞愧,心情也忽然有些沉重。
  此时一行人回到馆舍,原本该跟从诸葛乔的仆婢们慌忙出来迎接。诸葛亮向关羽调侃地说了什么,而关羽掀着胡须,仰天大笑以应。
  雷远稍稍加快脚步赶上,越过门扉走了没几步,身后有沉重的脚步声迅速接近。他急停步转头去看,结果险些与人撞在一起。
  他稍微往后退了两步,看见来的是负责驻防江陵的都督,关羽的得力臂膀赵累。
  赵累手里抓着一份卷宗,满头大汗,而脸色有些发白。他顾不上与雷远寒暄,略行一礼,便即奔到关羽身边。
  雷远注视着赵累,见他在关羽身边附耳低语两句,关羽眼中光芒一绽。
  诸葛亮注意到了这个情形,他亲切地拍了拍诸葛乔的肩膀,将之托给仆婢,旋即回来:“云长,何事?”
  话一出口,他又跟着道:“莫非许都那边?”
  关羽把卷宗交给诸葛亮,沉声道:“五日之前,天子策命曹操为魏公了!”
第七百零一章
败坏
  策书出于许都,曹公在他的霸府邺城接受。
  而赵累带来的这份卷宗,当是许都朝廷发送到荆州某处重要官署的副本。
  看来新任的尚书令董昭对许都的高压管治很有效果,骁骑将军曹彰的数万兵马也发挥了作用,所以在策书颁往邺城的同时,朝廷都顾不得该有的辞让程序,直接向各地官署分送诸多副本。看起来,这像是许都朝堂上的公卿们急于告诉所有人,朝廷已向曹丞相屈服。这些大汉的栋梁们,可以说求生欲很强了。
  此前亲附于玄德公的荆州士人,被曹公收拢了一大批,都拿来交换夏侯惇、张郃及其部众了。此时曹军集中在襄阳、樊城等军镇,内部以军法部勒,管控甚是严密。也不知这份卷宗,荆州军府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
  诸葛亮向赵累颔首示意,然后打开卷宗,低声念道:“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
  赵累拿到卷宗以后,一路握持着奔来,手上的汗水将卷宗洇得湿润,以致几处的字迹模糊。诸葛亮很快就不再念下去。
  他低下头,左手将卷宗用力握紧,然后再加上右手。他陷入了沉默。
  雷远看不到诸葛亮的神色,只看到他的双手青筋迸出,而白羽扇落在地面。
  所有人都知道,曹操更进一步乃是必然;但当此事切实发生的时候,诸葛亮仍然惊怒交加。
  数十年来,汉室陵迟、刘氏衰微已成了事实;所以才有烽烟四起,天下大乱。可无论如何,马超那个化外野人不论,有力的诸侯们至少在明面上不逾规矩,都还尊奉汉室……直到此刻之前。
  当曹操进位魏公的举措开始,“以魏代汉”的进程就开始了。这个进程一旦起步,就绝没有中止的可能,曹公和依附于他的无数人,将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将之推进下去,直到千疮百孔的汉室轰然坍塌,直到新的王朝继之而起。
  也就是说,诸葛亮所熟悉的,所寄托情怀的汉室,从这时候起,便踏上了走向死亡的道路。而玄德公所要复兴的汉室,终究不是光武一脉相传的那个汉室了。
  过了好一会儿,诸葛亮抬起头,深深吸了口气。他将卷宗递给雷远,摇头苦笑道:“奸臣凌轹汉室,时局倾危如此,公卿大夫不奋身赴难,反倒写得一手好文章!”
  雷远才懒得看这种强行堆砌出来的文字。他将卷宗交还给赵累,问道:“军师要尽快回益州么?”
  诸葛亮弯腰拾起羽扇,神色完全恢复平静。他摇了摇头:“不必。主公那头,收到消息不会比我们慢多少。对应的一切,也都安排就绪,我们无须忙乱。”
  说到这里,他看看诸葛乔,见这孩子正在稍远处忧虑眺望此地情形,于是轻声笑了笑:“今日下午有暇,我得陪阿乔登临江陵城楼,看看这荆南巨镇的风景。”
  诚如诸葛亮所言,同样的策书副本,在三天以后就到了刘备手中。
  刘备已经在巴郡治所江州城驻留了数月,早有人劝他,不妨转回成都,但他没有同意。
  之前江东扰乱荆蛮、插手交州,刘备立即从汉中提兵数万南下,通过巴西郡直下巴郡,屯兵于峡江之间,作为对吴侯的威慑。此后两家在交州分出了胜负高下,吴侯主动罢兵,而刘备仍然驻在江州。
  许多人觉得,玄德公的这个举措有些高深莫测。但刘备自己明白,他只是真正对孙刘联盟失望了,连带着,他也一时不想回到成都,因为到了成都,他就没法回避孙夫人。
  此前孙夫人毅然摆脱族亲的控制,在孙氏的战船上保护住了阿斗,这使刘备一度很愉快。但孙夫人的兄长,那个上长下短的碧眼儿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刘备的忍耐极限。在此情况下,孙夫人的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还没有出生,就成了孙刘两家之间的工具,像他母亲一样的工具!
  刘备厌倦透了这种情形。
  两个月前,他甚至一度与庞统暗中讨论,己方是否有沿江东进,索性一举克定江东,再转回头与曹氏南北争衡的可能。虽然庞统坚决认为,这样做的难度极大,刘备还是让庞统召集精干人手,稍稍作些前置的计划。
  有了这样的盘算,刘备就更不愿见到孙夫人了。他觉得,不妨在巴郡多停留一阵。毕竟,事情是孙权折腾出来的,自家因此而不返成都,孙夫人要怪,就去怪她的兄长。
  再往后一阵子,想来曹操当如预料的那样有所举措,自己就直接转往汉中,奔赴那个筹备了许久的典礼。
  这一日里,刘备和文武近臣们在江州北面的山间郊游,从高处鸟瞰,可见渠水蜿蜒流淌,向南汇入大江。而群山巍峨耸峙,与江水相得益彰。众人正在谈论夸赞,一份急报送到。
  带着急报策马狂奔赶来的,是不久前卸任蜀郡太守职务的法正。
  当然,玄德公身边的近臣都知道,法孝直受到的器重一如往日,只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他很快就会站到更重要的职位上。
  “主公!”法正远远地躬身施礼,随即快步上来,把手上的卷宗打开。
  上间风大,吹得卷宗翻卷起伏。刘备看了两行,觉得说不出的焦躁。他大声道:“我们往林地中去。孝直,你跟我来,你来念一念!”
  “是!”
  法正跟着刘备站到树荫下,随即念道:“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迁于唐卫。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宗庙乏祀,社稷无位……”
  在法正朗朗的语声中,刘备偶尔冷笑两声,偶尔又摇摇头。
  与外界以为的不同,刘备其实很佩服曹操。不仅因为曹操的雄才大略远在众人之上;更因为曹操敢为天下先,敢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为。但刘备也痛恨曹操,不仅因为曹操是他的敌人,在历年征战中双方结下了无数深仇;更因为曹操有这样的才能,却将之用在祸乱汉室,用在残害无辜百姓,用在败坏这个本已经摇摇欲坠的天下。
  所以,听着这道策书,刘备的心态便格外复杂了。
第七百零二章
君子
  策书明明是大汉朝廷的屈辱,是曹操谋危社稷的宣言,可法正念着念着,忍不住抑扬顿挫,满面红光。或许,他等待这情形已经很久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把整篇策书念完。觑了刘备一眼,想要说什么。却见刘备转过身,沿着林间小道自顾往前。
  法正与几名文学侍从之臣面面相觑,彼此传了几个眼色,都不知道玄德公何以如此。于是气氛变得压抑起来,数人小心翼翼地跟在后头,谁也不敢开口说话。法正更是深思不语。
  林间静谧,偶尔有飞鸟掠过,唧唧喳喳地叫着,落在横生的树枝间。闪耀的阳光透过树桠和密集的叶子,细碎洒落下来。有时候映在刘备的脸上,忽明忽暗。
  过了许久,刘备止步。
  他简单地命令道:“明早出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