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33

  周泰心中一喜,脸上却半点表情都没有流露出来,只随口应道:“日后,往来的机会想必很多。”
  而雷远微笑道:“其实,周将军的威名,我素来久仰的。临去时无以为敬,略备薄礼若干,还请将军笑纳。”
  周泰看了看身边的部下们,沉声道:“各自收兵即可,何必多事?乐乡长的礼物,周泰愧不敢当。”
  “这是专为足下准备的礼物,先看一看,想也无妨。”雷远坚持地道。
  周泰微微眯起双眼,眼神锐利如电芒,聚焦在雷远身上。
  “既然乐乡长盛意如此,那就看一看。”
  “端进来吧。”雷远挥了挥手。
  扈从们鱼贯而入,将手中尺许高下的木匣并排呈放在周泰面前,随即恭谨退出。
  木匣形制不一。有的粗劣,有的精美,有的以原木所制,有的是绘彩的漆器。当这十个匣子一齐摆放的时候,便有一股武人们极其熟悉的浓烈腥臭气味,在帐幕中沉沉弥漫开来,就连扑入帐幕的北风都吹之不散。
  周泰身边的几名军校一齐色变。
  “夜间搜罗适合的盛器不易,所以规格不一,周将军莫要见笑。”
  “周将军,还有各位,请看。”雷远向前半步,仔仔细细地将木匣一一打开:“这五个,乃是昨日围攻乐乡县尉的贼寇头目、宗族豪帅之首级,自左至右,分别是苏非、苏硕、黄嘉、马错、胡仙。”
  五个鲜血满面、神情狰狞的头颅出现在周泰面前。
  “除了这五人之外,当日参与反乱、并且顽抗到底的溃兵、贼寇、强宗宾客之流,合计二百一十二人,俱已斩首示众。周将军如果喜欢,我也可将之装殓了运来。”
  他走到另一侧,继续开启木匣:“这边的五个,乃是昨日傍晚试图突袭乐乡县城的荆蛮精夫之首级,彼辈粗鄙无文,故而姓名实不可考,经询问其部众,只知有巴氏二人,瞫氏一人,相氏二人。呃……其中有一人头颅碎裂,拼接起来费了不少功夫,所以各位怕是认不出面容,不过,确是此人,不会错的。荆蛮死者共计一百三十九人,也都已经斩首示众。”
  有人顺着雷远的指示往匣里观看,那团东西哪里还是脑袋,唯有深深浅浅的血、肉、骨骼和各色组织混在一起,分明是切碎了再松垮捏合起来的硕大丸子。
  十个木匣齐齐开启,十个首级显露人前。这些人当中,倒有大半是曾经拜会过周泰的,与在场军校们也有往来。一夜之间,就已如此,饶是周泰所部凶悍,这时也不禁脸上发白。
  雷远微微躬身示意:“昨日周将军说起,此行乃为我主玄德公翻出几茎杂草,令我芟之可也……这些,便是杂草了,总算及时芟除,没有辜负周将军的期待。”
  “哦对了。”在打开木匣的过程中,雷远的手指上沾到了些浓稠血液,他毫不介意地搓了搓手,继续道:“另外我还备了礼单一份。也请周将军一观。”
  他从袖中取出一份绢帛,双手捧给周泰。
  周泰默然接过,打开一看,顿时将之狠狠拍在案几上,惊怒交加地厉声道:“雷远,你敢如此?!”
  帐中军校有眼利的,已看到那绢帛上书写了十数个人名,正是陆续受周泰所命,前往侦查探听的东吴人手。这些人手都是帐中军校的同袍、部下,这时显然俱都落入雷远之手,帐中各人无不骇然。
  而雷远立时道:“今日早晨才得到通报说,这些人,都自称是周将军的下属。我已下令不得有丝毫慢待,近几日里就会将他们礼送至岑坪。”
  周泰一时语塞。
  他怒视着雷远,却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眼前这个并无出众身手的青年,忽然让他生出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眼前面对的,是一头盘踞在苍莽山林、轻易就可噬人的猛兽。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家事(一)
  周泰最终只拿了礼单在手,而坚决拒绝了雷远连夜准备的礼物。
  雷远也不勉强。既然周泰明白了庐江雷氏的实力,他便不再多做耽搁;于是客客气气地道别,直接拔营离开。临走前,把十匣子“礼物”往前晚挖掘的壕沟里一扔,也算是入土为安了。
  千余人马当天折返乐乡县城,将士们各归本营稍许休息,而雷远继续投入繁忙的工作。
  想要真正掌控乐乡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收拢原本掌控在宗帅、贼寇手中的人口和财货。
  高峰山下的胜利以后,有实力、也有胆量与新任乐乡长对抗的地方势力,可以说彻彻底底都被摧毁了,因此雷远折返县城以后,立即分派兵力,挨个接收县境内星罗棋布的庄园、坞壁,由部曲中可靠的军官接替原有的宗帅势力进行驻防。同时,从周虎手下的宗族管事当中分出一批能够暂时管理地方的人手,迅速掌握地方行政。
  而周虎亲自领十名部下文员一早出发,巡行各处,搜集原本掌握在宗帅手中的账册记录,同时检查粮仓、军械库、畜厩,前后用了两天时间,将之盘点清晰,重新造册登记。
  这种工作,换了一般的县衙,万不能办得如此利索,全赖庐江雷氏本身自带着宗族管理的完整体系,在从灊山南下的过程中又额外挟裹了一些读书人为办事的骨干。
  次日晚间周虎折返,立即向雷远汇报。
  因为雷绪仍是庐江雷氏宗主,因此雷远给自己选择的住处并不在紧靠县衙的雷氏大宅,而在城池东北角的一处军事设施中。那片地方在百年前应是县中大户的庭园,紧靠东北角的城墙,有几座规模不小的大屋,用巨木和夯土构建,至今仍很坚固。雷远将之辟为军械库和军营,由他本人带着自家直属部曲驻扎,另外还安置了少量仆婢。
  雷远所住的宅院直接位于军营中,内外两重,房舍尚未修缮完毕,有些灰扑扑的感觉,房间里的陈设也很普通。这时候夜已深了,屋子里点起灯火照亮,正中放了个铁暖炉,几根木柴在其中烧得噼啪作响。此外并无旁人伺候。
  周虎将数十份版牍列开,为雷远仔细分剖。
  首先是人口。此番遭到剪除的各家宗贼豪帅,以黄氏、杜氏、程氏等北来强宗为主,另外还有二十家左右的附从小族,被他们掌握的人口,包括其家族下属的徒附宾客之类,共计二千八百户,男女丁口一万三千六百余……原本的数量会更多些,因为过去几天里的作战,死了一些、逃散了一些,需要以后再慢慢处置。
  这个数字着实不少了。
  玄德公费了偌大的心力,从淮南接应来了庐江雷氏五万人丁,其中能归属军府直辖的不过半数。然而就在距离公安城不远的乐乡,就在左将军的眼皮底下,那么多豪族宗帅坐拥实力,自行其是,左将军一时间还拿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这其中的具体原因,怕是牵扯到荆州士族凭借在本地的势力和影响力,与左将军府之间的进退折冲。雷远毕竟是外人,一时没法体会其中奥妙。
  但雷远非常清楚自己在乐乡的任务。玄德公需要一个稳固的乐乡县来压制东吴势力的北上渗透,雷远就必须全力营造一个稳固的乐乡县。在此过程中,那些宗帅们的覆亡自然归咎于东吴势力的诱引,归咎于彼等自不量力的反乱,此后对宗帅所属户口和物资的重新分配……那都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谁也说不出反对的道理。
  雷远简单翻动着记录人丁数字的版牍,随口问道:“这些荫户人丁当中,可有什么特殊技艺傍身的?比如擅长农作、植桑、冶炼、匠作之类?”
  “有,有。”周虎返身取了片版牍,放在灯光之下,再将具体数字一一报给雷远。
  按照周虎的统计,现在确实纳入管理的匠户共有七十户,丁口三百出头。其中包括土木工匠、铁匠等等,比较少见的是两户制作漆器的,一户世代精于阉畜的兽医,另外还有一户人家擅长种植橘树,据说懂得扦插育苗之法。
  这种拥有家传技艺的荫户,是维持坞壁、庄园正常经济运行的根本,在各个宗族里都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他们通常都有专门管理,身份与单纯务农的、或者兼有武力保障功能的部曲徒附并不相同。周虎是个精细之人,自然也已将他们单独列入簿册。
  “这些人,都归入到我们自家的徒附之中。暂时由你负责安置,等到辛公来此,再全部移交给他。”雷远想了想,又道:“至于其他的丁口和庄园,明日全都移交给蒋公琰吧。有这些人丁户口在手,乐乡县衙就不再是个空架子了。”
  周虎一愣:“小郎君,所有的人丁庄园,都移交出去?这可是上万人,数十个庄园!”
  雷远随意地摆了摆手:“全都给蒋公琰。”
  他并不是不看重这些。但他明白:来到荆州、来到玄德公治下以后,庐江雷氏的行事方法,绝不能再和从前一样。
  雷远虽然身为乐乡长,却不可以凭借这身份扩张庐江雷氏的荫户部曲。他早就和蒋琬说定了,会将宗帅所属完整移交给县衙,由县衙将之登籍造册,纳入荆州刺史的管辖之下。以蒋琬的才能,凭借这万余口男女,想来很快就能够恢复正常的朝廷管治,并向上输送赋税。
  这对玄德公来说,非常重要。
  玄德公如今控制的地盘,主要是零陵、桂阳两郡的全部,长沙郡的南部和武陵郡的西部,再加上南郡江南部分的五个县。在汉朝极盛时期,这块区域不仅物产丰富,户口也很繁盛,比如长沙、零陵都是户数超过二十万、口数在百万以上的大郡,桂阳、武陵也都各有数万十数万户、数十万口。
  然而自从桓、灵以后,连绵数十年不休的瘟疫、饥荒、水灾和兵灾,对荆南四郡的摧残超乎想象。仅仅建安元年以来的四次大瘟疫,就直接抹除了整个荆州三分之二的人口;而随之而来的各种灾难,又使剩余的户口纷纷脱离政权掌控,主动或者被迫地转移到各地豪族大姓的庇荫之下。
  如今玄左将军府名义上控制四郡,真正控制在手的户口,甚至不到汉时四郡户口数量的十分之一,实际调用的财赋,也甚是薄弱。这当然不是玄德公愿意见到的情形。雷远可以确定,随着荆州军府的管治渐渐稳定,各地的强宗豪族迟早为成为限制分化的对象。
  庐江雷氏也是强宗豪族,甚至是在玄德公面前挂了号的大豪族。玄德公将雷氏挟裹的百姓与雷氏宗族拆分开来,分别于乐乡、零陵北部两处安置,便已经明确了他的态度。对此,雷远自然心知肚明,他在乐乡县内的动作,也必须把握好分寸。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家事(二)
  “上万人啊,还有那些庄园……嘶……”周虎撮着牙,痛惜地将几份版牍收起。
  竹片削成的版牍上,有字,也有简单的图画。此前周虎提过,那是他在路上时草拟的几处庄园开拓规划,已经连具体的工程量和所需物资都初步估算出来。既然雷远无意于此,那这些规划也就无用。
  雷远看他这个样子,有些好笑,又有些感动。
  雷远在灊山中得到父亲允许,得以管理一队部民的时候,辛彬将周虎推荐给自己担任管事。雷氏宗族中如此等有实际职司的管事不下五六十人,周虎在其中泯然众人,并无特出的地方;虽然自称读书人出身,其实既不明经、也不明法,因为不善言辞,还常常遭到排挤。
  谁知到了雷远的属下,这个有些呆气的落魄书生却获得了大放光彩的机会。他的天赋只在与实际庶务关联的各种数字上头,完全不考虑其它,恰恰与雷远不尚虚饰、讲求实际的习惯相符。
  雷远记得,此前在灊山的时候,因为大举吞并陈氏、梅氏等豪族的部曲,使得在册的徒附数量暴增,于是周虎大喜过望,连夜清点核算数目,以至于抱着版牍入睡。等到次日,发现因此而导致粮秣物资的开销大增,他瞬间又心疼得脸色惨白,当晚辗转难以入眠。对周虎来说,存在于版牍上的这些数字不仅仅是数字,简直一个个都是他心头的血、心头的肉。
  或许此人的眼界尚有值得提高的地方,但如此表现足见忠诚,能力也足够支撑雷氏宗族的庶务运转了。
  雷远趋前一些,帮着周虎把几片废弃的版牍收起,又把记录各处坞壁户口数据的版牍整齐堆叠成一摞,竖着在地面啪啪敲击几下,以使边缘整齐。
  办完这些,他拍了拍周虎的肩膀:“庐江雷氏的未来,诸君的自身前途,终究不在这些隐匿户口的小动作上。放心,所有的一切,我都会有很好的安排,必不使足下长久囿于家族琐事。”
  对文人士子来说,终究为官为吏才是正途,会厕身于地方土豪家中甘受驱使的,或多或少为权宜。雷远这般说来,几乎便是明确承诺,必定给予周虎出仕的机会。
  此时雷氏族中得到官职的,除了雷绪、雷远父子以外,唯有郭竟等几个掌握兵力的曲长,此外连辛彬都未得授官。当然,这主要出于辛彬在灊山中举措失当,隐约为雷远不喜。雷远唯独对周虎如此信重、厚待,换了其他人,怕不得当做天籁之音,当场跪倒感谢。
  然而周虎好像完全没注意雷远的承诺。他只皱着眉头,定定地看看铺在地面的版牍;思忖了半晌,他取出另外几份向雷远示意:“小郎君,接着是各处粮秣积存的数字。”
  雷远不禁失笑:“好,我们继续。”
  其实以雷远的原意,应当先谈粮秣积存的。户口人丁固然是大事,物资粮秣的供给,重要性只会更高。以庐江雷氏现在的状况来说,缺的不是人,而是粮食。
  淮南豪右们发动百姓南逃的时候,各项粮秣物资就不充足。主要原因有二:
  一来,淮南各地久经战乱,田地泰半荒残,各处村社稍许有些存粮,往往就被往来的军队征走。那种饿殍满道、伏尸遍野的情形,雷远是亲眼看到过的。待得百姓们逃难奔走之际,就连山道沿途的浆果或者植物根茎之属都被罗掘一空,到此时此刻,真的已经囊空如洗,支撑不了多久。
  二来,百姓们手中的粮食匮乏,掌握在雷氏宗族手中的粮食稍多些,却消耗得太快,主要源于供养宗族所属步骑军队的支出太过庞大。按照汉家制度,一名步卒每月需要两石的粮,如今乱世,往往给不了这许多,但也不能太少,否则无以激励作战。庐江雷氏如今掌握的部曲三千余人,把各级军官计算在内,每月的基本消耗就有万石。步卒如此,马匹的消耗也是惊人。古人有云:“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不提刍稾也就是干草的消耗,一匹战马所用的口粮,每月只怕就要将近十石,而庐江雷氏所拥有的战马,合计不下六百余匹,那又是每月六千余石的消耗!
  此前庐江雷氏的人丁停留在沔口时,左将军府曾从长沙、零陵、桂阳三地紧急调运十余万石的粮秣,囤积在孱陵的专用库藏,指定用于安置人丁的消耗。后来雷氏宗族与附从百姓分为两股,所领用的粮秣也按需做了分配,确定由雷氏宗族使用较大部分。
  玄德公后来又向雷远保证,若有不足,可以从军府积储中调配一些以充余量。然而,军府中的积储是用于军事行动的准备,能不动用,最好就不动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