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733

  既然如此,就只能从乐乡当地的宗帅手里获得粮秣物资了。这样的事,玄德公是不方便做的,他素有仁厚之名,又非常依赖荆襄士人的拥戴,绝不能轻易采用激烈手段。但雷远不同,庐江雷氏本身就是大豪族,大豪族与治下小豪族的冲突,那可算不得什么。弱肉强食、彼此侵吞,本就是宗族间的常事。
  当然,这是雷远与玄德公当面达成的默契,不能提起,也不能问。说到底,玄德公与地方的强宗豪帅们之间,纯是利益之争,并不能一定就说谁是正义,谁又是邪恶。
  此等宗帅素日里纠合地方势力、肆意聚敛,其实都是为他人辛劳,一旦头顶上的庞然大物有所需要,最终免不了身死族灭,着实有些可悲。而扫清各家宗帅的庐江雷氏,在玄德公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谁又能知道呢?
  雷远明白,自己想的有些多了。
  他将注意力转回眼前,周虎此刻谈到物资的收获,正眉飞色舞地总结:
  “三十多处坞壁、庄园,所储藏的粟黍稻麦之属,合计不下十万石!”
  “差不多是该有这个数。”雷远颔首:“这些宗帅们手底下养了那么多的部曲徒附。没有这些粮食,他们就养不起这些人,没办法在本地立足。”
  “小郎君,有这十万石,就足够了。省着点用,足够支撑到秋收啊!”周虎喜笑颜开。
  “是不是应该再留些余量?”雷远心算了片刻:“我们这些淮南人,不熟悉荆南的气候。这里的土壤和水量,我看和灊山周边也大不相同,明年的农垦种植未必有多顺利。万一……我是说万一……”
  “有理,有理!”周虎眉头一皱,扯了片空白的竹牍来,想要取笔墨现场计算。
  “不急在一时,明日再算吧。然则,这部分的粮秣里,也要留出归属县中仓库的,莫要忘了。”雷远叮嘱道。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家事(三)
  “这也要给出去?”周虎吃惊道。
  他转身往后翻捡好几块版牍,将之尽数放在雷远面前:“小郎君,还有其它的呢?那些宗帅和贼寇的家底,厚实得很!除了粮食,我们还清点了其它的,那些金银珍玩、绢帛布匹、各种军械、牛马畜力……难道全都要划出一块,留给县里?”
  雷远一而再,再而三的慷慨举动,终于逼急了这位大管家。
  庐江雷氏本非家訾豪阔的宗族,经历了之前那场数万人的转移以后,可以说家底倾净。包括辛彬、周虎在内的管事们竭力维持着庞大组织的每月开支,早已经用尽了浑身解数。在最困难的时候,雷远甚至不得不动用兵力,在皖城以西连续攻破坞壁劫掠物资……这是雷远极度厌恶的盗匪操作,但当时来说,不如此,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
  正因为深知每月维持不易,所以此番能够有所收获,周虎打心眼里高兴,他从中看到了宗族逐渐恢复正常状态,看到了宗族势力扩张的希望。可是……小郎君为什么要将这些收获推出去呢?
  “小郎君,机会只此一次,一旦乐乡局势安定,宗族想要一次获得如此规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只怕就遥遥无期!”周虎情不自禁地前趋身子,想再度向雷远作个确认:“何况,小郎君岂不闻,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玄德公既然任命您为乐乡长,我看,便是默认了我们在此地的发展。在这乐乡县,难道不该由我们做主吗?”
  这句话一出,雷远不禁悚然吃惊。
  他撩衣起身,到门边看了看。内院门口有两名扈从持戟守把,这时候已经深夜,他们都靠着墙瞌睡了。
  雷远折返回来,将房门掩上,这才沉声问道:“彦威,适才所说,是你一人的想法,还是众人一致的想法?”
  此前他与周虎并坐攀谈,显得十分随和,丝毫都没有架子;但起身再回来的短短工夫,脸色忽然就阴沉下来,自有凌然威严生出。
  瞬间转变的气氛,将周虎吓得发抖。周虎是亲眼目睹雷远起家过程的,对这位小郎君极其敬畏。他慌忙抛开了手里的版牍,跪伏在地颤声道:“是我一人的想法!是我一人的想法!”
  “是吗?你确定?”
  雷远冷笑一声,反问道。他不太相信周虎的话,周虎是埋首于实务之人,没人逼迫,都不会抬眼往四周看,这样的人,哪里能懂得揣摩玄德公的意图?周虎能说出那样的话,十有八九,是因为身边诸人都是这般想。
  周虎挣扎了半晌,慢慢道:“实在是我一人的想法。不过,身边的同伴们,或者……或者也有与我不谋而合的……”
  雷远深深叹气。
  在他的考虑中,习惯性地将这些追随庐江雷氏背井离乡的淮南人当做可怜人。因为雷远所面对的是种种庞然大物,他又不由自主地把淮南人众摆到弱势群体的范畴。其实,并非如此。
  当年的淮南豪右联盟,名为地方土豪,实为割据一方的凶悍贼寇,自上而下都桀骜不驯惯了;大部分人的眼睛里,都只有利益而无约束。在撤离灊山的时候,他们慑于曹操大军的声势,或多或少地有所收敛,可是一旦抵达乐乡,许多人就故态复萌。他们不会忘记淮南豪右们在灊山中呼风唤雨的作派,于是一个个都情不自禁地把庐江雷氏宗族当成了乐乡的草头王,仿佛行事可以无所顾忌。
  毕竟数百年来,豪强之家都是如此,一方面依靠势力攫取特权,另一方面依靠特权支撑势力,如此周旋往复,不断膨胀,不断扩张,永不停歇,遂有“宁负二千石,勿负豪大家”的谚语。治理一郡的二千石官员尚且不在话下,区区一个县,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雷远本人就是乐乡县的县长!
  可雷远本人深知,局面绝非他们想象的那般,而玄德公给自己划下的界限非常明确。刘备确实是仁厚之主,同时也是一方雄主,能够开基建国的人物,难道眼睛里能掺沙子?
  身在荆南,庐江雷氏宗族中的所有人,都必须要有为人下属的自觉,只有雷远自己一人谨慎小心,决然是不够的。
  可是,如果周虎的同伴中有人秉承着狂妄想法,其他管事也会这样想,而他们想法,又会扩散到周边的人。甚至各级军官、武人之中,如此自大的也不在少数。如果放任他们这样下去,迟早会招惹出事端来。
  雷远慢慢又把心中的恼怒情绪压下去。
  他不愿因此而指摘谁。在小小的灊山中称王称霸了太久,很多人看得不够远,想的不够明白,那不是罪过。毕竟他们只是为宗族效力的普通人,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不可能天然具备足够的眼光。雷远自己如果不是凭了前世的记忆,也未必能够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何况他们?
  归根到底,这是因为雷远在灊山中的崛起太过迅速。雷远的部下们遵循他的命令行事,却并不了解他的意图究竟为何;而雷远本人的精力全在军事行动,也完全没有注意到对家族中各层骨干人员的思想工作。用前世的话来说,雷远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空降干部”。他的部属们并不真正了解雷远想往什么方向努力,他们与雷远之间,也还没有起建立共同的愿景。
  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不能拖,拖得久了,小问题就会成为大问题。
  雷远在厅堂里来回走了两圈,转头看见周虎还在伏地请罪,忍不住轻笑一声。
  “起来吧!我没有怪罪谁的意思,你这么紧张作甚。”
  周虎讪讪地起身。
  雷远想了想,正色道:“庐江雷氏不会成为与郡县相抗的豪霸,我们是左将军的忠诚部属,而非执着庭门私利的短视之辈。这一点,你一定要明白。所以,不该侵吞的东西,我们绝不要动。此番收获的物资,留下必需的数量即可,其余全部归予县中。你照此去办,不要有任何疏忽。”
  周虎将版牍抱在怀里,连连点头:“是,是。”
  “另外还有一事。”雷远沉思片刻:“目前宗族的日常事务,大体都是辛公和你在负责,你们下属的管事,现在约莫有多少人?”
  “宗族旧人原有七十六个,其中雷氏亲族半数。因为陈兰作反,当夜有十五人死于乱军。后来沿途搜罗提拔了一些穷迫投靠的读书人来充实,现在共有一百零五名管事;其中四十二人随我第一批抵达乐乡。昨日暂时遣出担任各处坞壁田庄管事的有二十五人,如果蒋公琰那边接手,二十五人很快就可回来。”一旦谈到数字,周虎的口舌总是那么顺溜。
  雷远微微点头,露出思忖的神色。
  过了半晌,他才道:“我们在乐乡落脚之后,宗族的事务总会越来越繁杂,所以若有才能可用之人,你和辛公尽量加以提拔,日后还要专门择地设置办公场所,一如灊山中的成例。另外,从管事当中,每旬抽调出十个人来,随同我的扈从们一起行动。我会让他们做些事,给他们些考验。”
  “小郎君的意思是?”
  “百来个管事,不要重复,百日里可以轮转一遍。百日之后从头再来,照旧每旬十人,形成长期制度。此事,就从明天开始,不要耽搁。”雷远轻拍周虎的肩膀:“彦威不必多想,终究我需要熟悉这些管事们,也得给他们熟悉我的机会。”
  周虎确实是个不多想的,只深深俯首道:“遵命。”
第一百一十六章
家事(四)
  次日一早,周虎便径往拜见县丞蒋琬。
  蒋琬全不曾想到周虎竟会提出向县衙移交人丁物资,听他说完,先是一愣,继而有些迟疑:“周君,这一安排,乐乡长可知晓么?”
  “县丞放心,正是小郎君所命。”
  任凭蒋琬再怎么性子沉静,凭空落得如此巨大的好处,也不禁大喜。他拿着版牍看了一遍,抬眼看看周虎,再看看版牍,仿佛连颌下的短须都飘了起来。
  一万三千六百多人不是小数目。玄德公立营公安以来,整整半年里,从南郡接应而来的士子百姓,统共也不过万余人罢了。更不消说与这万余人一同归属到县衙治下的,还有诸多庄园、坞壁和开垦后的熟地。蒋琬只需要分拨官吏加以管理,立刻就能形成完整体系……这真是从天而降的好处。
  他起身在房里走了两个来回,一把攥着周虎的手,大声道:“此事非同小可,我要当面拜谢续之,周君,你可与我同往。”
  “好,好。”
  因为雷远通常都驻在军营,所以蒋琬在县衙大堂的侧面独占了一个厢房,负责日常运营。这时候蒋琬也顾不上那些吵吵嚷嚷的琐碎细务了,直接唤了几名随从,带着周虎奔出县衙往东。
  一行人经过几个正在平整土地的工地,绕过堆积如山的木料和瓦片,不远就到城池东北面的军营。
  蒋琬来时,雷远正在堂上处理公务。想是有什么委决不下之处,于是在堂中铺开了一幅舆图,雷远亲自执了炭笔,踏在舆图上点划勾勒,频频挥手示意,而站在舆图旁的郭竟眉头紧皱,时不时解释几句。
  众人皆知,郭竟的身份较之诸将更高些,与雷远的关系也更亲密,因而雷远如有什么决定,常常召他商议。但这时候,参与商议的不只是郭竟。
  围绕着舆图的周围,分散站立了有十余名文武。武人们俱都虎背熊腰,面色肃然有威,周虎看形貌,认得都是郭竟等各部下属的勇敢善战之士。另有文士若干,见到周虎来到,纷纷颔首示意……那些便是周虎抽调出来的管事,数了数在场的只有六人,看来其余四人另有事务,已经被派出去。
  这些参与讨论的文武,便是昨夜雷远下定决心,今早立即从各部抽调的,合计三十人。
  其中,二十人是从各部、各营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久经沙场、立有功勋的基层军官或老卒。这些人的编制归属在扈从之列,由胡平和李齐二人分领,一方面充实雷远出入时的警戒护卫力量;另一方面,也参与军事相关的讨论、分析,可以依靠他们的行伍经验,为雷远提供适当咨询。
  另外十人,则是由周虎部下管事中抽调来的文吏,暂时全都担任书佐。这些人的职能,是记录、撰抄各类文件,进而代雷远草拟命令,同时也在宗族日常事务的相关方面提供建议。
  雷远希望,通过将这些基层的骨干不断抽调到身边培训,能够使自己与他们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相互了解,达成情感上的亲切关系;同时,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使这些文武干员能够开拓思路、提升眼界,进而在思想上渐趋步调一致。如果能通过这个办法挖掘出才能出众的部属,那更是意外之喜了。
  目前来看,且不说这个办法能否达到上述目的,仅在实际军政事务的讨论上,就能够形成很多有趣的意见。毕竟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这些扈从和书佐们的想法,确实对雷远作出了帮助。
  这使得雷远甚至考虑,是否能够将此方法再扩展些。比如梁大这种附从于庐江雷氏的宗帅,就可以让他遣人进入扈从或书佐的行列,这也是对梁氏宗族的拉拢手段。
  当然,这事不必着急。毕竟此前高峰山下那一战里,梁氏宗族的部曲子弟损失惨重,雷远已允许他们且回自家庄园中休整数日,再商议下一步的安排。
  眼下雷远的主要精力完全投注于这幅舆图。
  乐乡县城周边的水陆山川地势,几乎已经完整体现在舆图之上。此刻众人讨论的焦点,在乐乡城正北的一条山谷。前日上千荆蛮试图偷袭乐乡县城,他们的部众便是由此接近。
  昨日雷远遣人深入其中探查,只知道岩壁高耸,林木交错绵延,历年来的落叶堆积如山,覆盖在山谷深处崎岖蜿蜒的地形上,透出令人窒息的腐烂气味。
  这条山谷究竟通向何处,就连刘郃都说不出所以然。
  毫无疑问,此地是军事上必须加以设防的要地,郭竟便提出,应当在谷口处设立关隘,并尽快将之扩建为永久性的军事设施。而雷远的想法比郭竟更加激进,他希望将谷口处的关隘扩大为关城的规模,而以城墙与县城直接连接。
  郭竟就问,关城如此庞大,用来做什么。雷远则回到,若能与荆蛮达成往来,或可在关城中设置一处大市。这想的未免太远,郭竟直接就表示,以现有的役夫数量,根本不可能开始如此庞大的土建,雷远立即招来书佐核算工程量,而扈从们则多半支持郭竟,开始推定关隘的位置。
  双方讨论了许久,迟迟未能作出决定,都有些焦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