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394

  “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件事的?”汉武帝不怀好意的笑道。
  “回陛下,臣看到陛下决意和匈奴一战,想要为陛下解决后顾之忧。”主父偃不紧不慢道。
  汉武帝身躯一震,沉声道:“你是不是想得有点太多了?”
  “回陛下,臣全心全意为了陛下的宏图伟业,每天都在想这些事情。”
  汉武帝哈哈大笑:“主父偃,朕是越来越喜欢你了。”
  “谢陛下夸奖。”主父偃脸不红心不跳。
  “朕看你的办法和削藩差不多,就不怕把他们逼反吗?”
  “回陛下,臣料定他们不敢。即使有一两个不识时务的,陛下也完全有能力收拾他们。毕竟,汉朝还没有开始和匈奴大规模决战呢。”
  汉武帝想了一会儿,道:“好,那就照你的办法推行吧。以后啊,不要做中郎了,到朕身边做个中大夫吧,有些事,朕需要你帮忙拿些主意。”
  田蚡死后,汉武帝有意在宫中组建中朝,主要由郎中令的属官中大夫、太中大夫和郎官构成,以及侍中和五经博士。
  郎中令虽是九卿之一,名义上是中大夫、太中大夫以及郎官的上司,但他们各自都有直接建言权,所谓的郎中令不过是顾问之一。
  再加上此时的郎中令石建,是出名的老好人。所以,中朝官员品级不高,却在决策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从薛泽担任丞相开始,所谓的丞相逐渐成了执行机构,只有在特别召见或者大朝时才有机会进言。而汉武帝在挑选丞相时,也故意选择一些老好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局面,职高位尊者难以参与决策,参与决策的都是一些品级不高的,相权被皇权所压制,不复汉初的强势。
  成为中大夫,就意味着迈入了朝廷的权力中枢,主父偃大喜道:“谢陛下。”
  然后神秘道:“陛下,臣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你说。”汉武帝微笑以待。
  “臣以为,诸侯王分封出去的土地不能让它们连成片,还得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
  如此一来,诸侯国的土地就会和郡的土地犬牙交错,朝廷也就控制住了诸侯王的命脉,对他们的行动一目了然。即使以后他们想要有异动,也绝没有这个能力。”
  汉武帝大喜:“好,太好了。”
  随即又忧虑道:“如果有诸侯王看出了其中关键,不愿配合怎么办?”
  “陛下放心,如今的诸侯国,谁还有实力与朝廷抗衡呢?即使有个别诸侯王心有不甘,他的那些庶子就是朝廷最好的内应,诸侯王绝对翻不起浪花。”
  正如主父偃所说,即使有个别诸侯王心怀异志,不想将土地分封给庶子,但那些庶子会善罢甘休吗?肯定会和朝廷穿一条裤子,更不会跟着诸侯王一起造反。
  想到这里,汉武帝再次大笑:“主父偃,若是让诸侯王知道推恩令是你的主意,他们一定会恨死你的。”
  “只要陛下高枕无忧,汉家千秋万代,臣何惧万人唾骂。”主父偃慷慨激昂道。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的正月,汉武帝正式下诏,推行推恩令。
  按照汉律,诸侯王死后,由其嫡长子继承王位,统辖原来的土地,其他儿子根本无法染指。
  推恩令施行后,除了嫡长子,其他儿子也能分到土地,封为侯国。
  不过,这些侯国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纳入附近的郡管理。如此一来,诸侯国土地变少,中央直属的土地变大,也就起到了变相削藩的目的。
  推恩令下达后,最高兴的是诸侯王的庶子,对汉武帝感恩戴德,极力拥护。
  而对于嫡长子来说,虽有怨言,却也不敢公开反对,毕竟王位还在。
  拿着推恩令的诏书,刘安一阵冷笑:“这是用小刀子杀人啊,刚开始不会要了你的命,甚至还不疼,更不敢反抗,因为头顶上还有一把大刀呢。不想被小刀子割,就要被大刀砍脑袋。迁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刘迁沉吟道:“推恩令不会损害现有诸侯王的利益,还能让儿子们雨露均沾,大部分诸侯王应该不会反对吧。”说到最后,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是啊,这一招太狠了。不仅儿子们不会反对,就连很多诸侯王都会被迷惑。哪个儿子不是儿子呢?但是,最多只要三代,诸侯王就名存实亡了,到最后割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刘安面色冷峻道。
  刘迁脸色苍白,又有些紧张道:“父王,我们怎么办?这是要从内部瓦解诸侯国啊。刘不害若是知道了,还不得高兴死。”刘不害是刘安的庶长子。
  “不要急,本王还没死呢。淮南国是高皇帝给的,绝不能丢在咱们手里!迁儿,你准备好接过淮南国的重担吗?”
  刘迁一阵激动:“谢谢父王,儿臣一定守住祖辈的基业。”
  “如今,咱们要有两手准备。一,去联络其他诸侯王,让他们不要急着提交分封方案;二,你的那个太子妃不能再留在寿春了,她会坏了咱们的大事。”
  刘迁大惊:“父王,您要杀了她吗?”
  “本王怎么敢杀她呢?你过来,本王教给你一个办法。”刘安附耳跟刘迁交代了一番,刘迁大喜:“父王高明,儿臣立马去办。”
  与此同时,刘安也在四处活动,派出使者联络其他诸侯王,让他们不要急着向朝廷表态。
  在他的努力下,除了第一批少数上书表态支持推恩令并有所行动的诸侯王外,其他人都保持沉默,或者没有实际行动。
第314章
收复河南
  二月初八,汉武帝在承明殿召见了主父偃,吩咐道:“你来帮朕统计下,看看哪些诸侯王还没有提交分封名单。”
  主父偃细致的统计了下,没有提交分封名单的大多数是年纪较轻的,比如齐王和赵王,年纪较大的只有燕王、衡山王和淮南王。
  这些人的数量并不多,却是诸侯王中最有实力、辖地面积也最大的。推恩令成功与否,主要就是看这些人了。
  汉武帝叹息道:“看来,也不是所有人都识相啊。”
  主父偃胸有成竹道:“陛下无需担忧,这些人只是在观望。日后只要收拾了一个,其他的都会老老实实听话。”
  “如今的诸侯王,不是朕的叔伯,就是朕的兄弟,朕何忍走到那一步呢?”汉武帝莫名的有些伤感。
  “为了天下苍生计,陛下必须彻底解决后患,绝不能让后代再出现七国之乱。”
  汉武帝闻言,一改颓废之色,坚定道:“你说得没错。文皇帝时叛乱不断,先帝时有七国之乱,到了朕手里,一切都该结束了。”
  “臣坚信,只要这一代的诸侯王全部凋零,最少有一半的土地将回到朝廷手中。”
  二月中旬,伊稚斜再度出兵袭击上谷和渔阳,杀掠吏民一千余人。当他准备扩大战果,继续深入时,李广及时赶到了。
  看到李广将旗的那一刻,伊稚斜有些吃惊:“这个人竟然还能一战?”他不想就此撤退,下令迎战。
  李广更不会示弱,立即率领最精锐的一千余人冲锋陷阵,瞬间斩杀数百,等到伊稚斜反应过来时,他又转身撤退。
  伊稚斜吃了个大亏,本欲追击,忽然想起李广最擅长的就是诱敌之计,这一次可能又是故技重施。
  此番入侵,伊稚斜只带了一万余人,并没有把握一举击溃李广。
  想到这里,他恨恨道:“李广,等我下次再来收拾你!”无奈退兵。
  然而,当他准备撤退时,李广再度追来,竟有一万骑兵。形势逆转之下,伊稚斜不敢接战,仓皇撤退。
  撤离战场后,他不由得叹息道:“此等人物,还要活到几时呢?”
  自此以后,伊稚斜再也不敢主动攻击李广的辖区,上谷和渔阳终于安定了几年。
  对于匈奴的此次进犯,汉武帝在意料之中。毕竟,如今的汉朝与匈奴之间已彻底决裂,在一方没有服软之前,是不可能就此收手的。
  二月二十六,汉武帝在宣室召集卫青和李息商议军事。先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汉武帝道:“上谷和渔阳的局面暂时稳住了,对于下一步,你们有什么计划?”
  卫青沉吟道:“按理说,从雁门出击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匈奴人会早有所备,除非继续深入,不然很难重创匈奴人。”
  汉武帝站起身,沉声道:“这一次,咱们干一票的,从云中往西,进攻河南地。”
  李息心中一惊,忍不住道:“陛下是想夺取河南地吗?”
  汉武帝点头道:“正有此意。如果咱们继续从雁门出击,将又是一场捉迷藏,很难伤到匈奴人的根本。
  河南地则不同,那是他们最肥沃的牧场,如果能夺取河南地,对他们将是沉重的打击,元气大伤。”
  卫青眸光一闪:“陛下果然是大气魄,河南地水土丰饶,对于匈奴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能夺取此地,战略价值不亚于斩杀数万匈奴人。”
  “从今以后,我们要转变战略,不仅要打败匈奴人,还要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占领河南地后,重修长城和塞口,让那里重新纳入我汉朝疆土。”汉武帝坚定道。
  秦朝灭亡后,匈奴人突入长城要塞,夺取了河南地。汉武帝想通过此举向匈奴人表明,秦朝失去的,汉朝要一分一厘的夺回来。
  商议已定,三月初二,卫青和李息率领两万骑兵悄无声息的抵达云中。
  匈奴人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雁门和代郡,对云中的行动毫无所觉。
  抵达云中后,卫青和李息稍作休整,沿着长城要塞一路向西,从背后袭击定居在此地的白羊和楼烦部落。
  毫无防备之下,白羊和楼烦部落溃不成军,被卫青杀了个大败。
  此战中,卫青麾下的两大校尉苏建和张次公再次立下大功,斩杀俘虏匈奴数千人。白羊王和楼烦王侥幸逃脱,河南地就此落入汉朝之手。
  除此之外,卫青还一举缴获牛羊数百万头,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收获。
  以前,都是匈奴人抢汉人的,今日却倒过来了,一血数十年之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3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