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校对)第3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0/394

  四月初八,卫青回到了长安,病情却就此加重,最后竟卧床不起。
  卫子夫和刘据好几次都想派人让汉武帝赶快回来,卫青坚决不肯,说道:“皇上说过,他还有些事要处理,一旦处理完了,自会回来的。况且,哪有让君回来看望臣的?臣不敢悖逆若此。”
  留在泰山的汉武帝确实有一件大事,在召见了诸侯王和列侯后,他又召见了各地郡守,详细查看了各郡国的户口和赋税簿册。
  连续多年巡游,汉武帝发现,各郡国对中央的政策执行效率太差,通常是朝廷的政令下达后,几个月才着手实施,实施之时又大打折扣。
  汉武帝以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郡国守相的监督,由朝廷派出监察御史,形成常态化的监察机制。
  最终,经过深思熟悉,汉武帝决定将全国分成十三州,每州设置一个刺史,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在所辖州内巡行,监督政令执行和纠察失职不法。想通后,汉武帝大为振奋,为这个天才的构想感到自豪。
  四月初十,兴奋之余的汉武帝宣布大赦天下,免除了巡游所经各县的田赋和赋税。
  其实,汉武帝之所以这么大方,主要是朝廷的赋税来源渐渐的以工商业为主,减免农民的田赋和赋税无伤大雅。
  四月二十,卫青的病情逐渐加重,多日水米未进,已到了油尽灯枯之时。卫子夫和刘据不顾卫青的劝阻,执意派人通知了汉武帝。
  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无多,卫青挣扎着喝下一碗参汤,然后让刘据单独留下,向他交代最后的心里话。
  握着卫青的手,刘据泣不成声:“舅舅,您再等一等,皇上马上就回来了。”
  “不用了,臣已经和皇上告别了。”卫青微笑道,然后郑重道:“殿下,你要记住一件事,皇上是不世出的英主,对你的要求一定很高,甚至会责备你,但无论如何,你一定不能冒犯他的权威。”
  “舅舅,我记住了。你放心,我绝不会违逆父皇的。”
  “殿下,你宅心仁厚,宽以待人,能够吸引君子,却不能防范小人,这是舅舅最担心的。”卫青一脸忧虑道。
  “舅舅,您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刘据虚心问道。
  卫青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也许,皇上会为你安排好吧。”
  身为长辈,最大的无奈是,晚辈的路,除了他自己,谁也无法替他走一步。他不能,汉武帝能吗?
  当天夜里,卫青病逝于大将军府,年仅四十八岁。
第531章
人才凋零
  四月二十六,回京途中接到卫青病重消息的汉武帝匆忙赶回了长安。然而,他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卫青已然病逝。
  时值夏季,天气炎热,刘据不敢将卫青的遗体久留,已经装殓入棺。
  手抚棺木,汉武帝放声大哭:“大将军,你为何就不能等一等朕呢?君臣相知三十载,还有谁能与朕心意相通?还有谁能替朕征战天下?”
  哭过之后,汉武帝质问卫子夫和刘据道:“大将军病重,你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朕?”
  卫子夫诚惶诚恐道:“回陛下,大将军说,陛下留在泰山还有大事,他不想打扰陛下。”
  “还有什么大事比见大将军最后一面更重要?这是朕心中最大的遗憾。”汉武帝沉痛道。
  第二天,卫青被安葬于茂陵。为了纪念他抗击匈奴的彪炳战功,汉武帝命人将卫青的墓冢修建成阴山形状,谥号为烈。
  料理完卫青的丧事,汉武帝倍感失落,再度离开长安,前往甘泉宫避暑,并顺便郊祀泰一。
  离开长安前,汉武帝还交给刘据一项重要任务,让他和丞相石庆、御史大夫儿宽划定全国十三州的具体范围,以及确定刺史的人选。
  经过半个多月的讨论,最终将全国划分为冀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以及朔方、交趾等十三州,左内史和右内史为京畿,不在十三州之内。
  十三刺史的人选主要从御史台和博士中挑选,不受丞相制约,直接向御史大夫汇报。
  刺史的级别虽然不高,但由于直属中央,对地方官员有着不小的震慑力,起到了常态监督的作用。
  五月十八,刘据亲赴甘泉宫向汉武帝汇报十三州的设置和刺史人选,汉武帝看后,还算满意,随后回到长安亲自召见十三位刺史训话。
  按照汉武帝的设想,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秋分时乘坐驿车巡行郡国,接受吏民的举报,以及监督政令执行。
  平常时日,刺史留在御史台待命,若郡国守相有不法之举,立即前往纠劾,遇有大案要案,亲自督办处置。
  实际上,刺史制度实行后,刺史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各郡国,但凡豪强横行、官吏不法、官商勾结、民间冤案,都能看到刺史的身影。
  六月初十,有感于朝廷文武名臣凋零,汉武帝颁发了一道言辞恳切的求贤诏,面向全国求取人才,诏书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早在即位之初,汉武帝多次发出求贤诏,也确实发掘了一批人才,比如公孙弘、主父偃、严助、吾丘寿王、朱买臣、东方朔等人。
  三十年过去了,那些人大多已病逝或因罪而死,唯有一个东方朔依然不温不火。
  看到求贤诏后,东方朔感慨万千,站在殿门外叹息道:“同辈或凋零,或被杀,但总算曾辉煌过,如我这般,岂非蹉跎岁月?”
  正当他黯然神伤时,一个威严的声音在背后响起:“大胆东方朔,竟敢在背后说朕的坏话?”正是汉武帝。
  东方朔心中一惊,连忙跪地道:“陛下息怒,臣不敢。”
  看到他这样子,汉武帝心中暗笑,表面上还是一脸严肃道:“朕听你刚才的话,怎么有一股怨气,是不是在抱怨怀才不遇呢?”
  东方朔听出了汉武帝是在跟他开玩笑,立马恢复了常态,神态自若道:“回陛下,臣确实是怀才不遇。”
  “如此说来,岂非是朕不识货?”汉武帝板着脸道。
  “不是陛下不识货,而是臣不适合这个时代。”
  “此话何解?”
  “陛下雄才大略,有经略四海之志,用人不拘一格,要的是能够驰骋疆场的勇将、杀伐决断的能臣,而非臣这种循规蹈矩的文士。”
  汉武帝忍不住哈哈大笑:“东方朔啊东方朔,你一把年纪了,还是这般伶牙俐齿吗?”
  “回陛下,臣不是伶牙俐齿,而是实话实说。”
  “东方朔,你今年多大了?”汉武帝忽然问道。
  “回陛下,臣今年五十五。”东方朔惆怅道。
  “还好,不算老。想当年,公孙弘七十多岁了还能当丞相。跟他比,你还年轻着呢。”汉武帝沉吟道:“朕身边缺少一个博学之人,从今日起,你留在朕身边吧。”
  自吾丘寿王被杀后,汉武帝身边的侍中以武人为主,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文士。
  好几次,他都想将太史令司马迁调过来,但司马迁潜心天禄阁,立志撰写史书。汉武帝不愿夺其志,只好随他去。
  六月二十,隆虑公主病重,汉武帝念其为一母所生的姐姐,亲往探望。
  病榻之上,隆虑公主气若游丝,看到汉武帝到来后,她热泪盈眶,哽咽道:“陛下,您终于肯来看望姐姐了。”
  汉武帝紧握隆虑公主的手,安慰道:“姐姐,若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尽管开口,朕一定会答应你的。”
  隆虑公主叹了口气,黯然道:“姐姐如今别无牵挂,只有儿子陈锋放心不下。他从小顽劣,性情乖张,以后不知还要闹出多大的事。”
  汉武帝淡淡道:“姐姐放心,朕会让人好好管教他的。”
  “这些年来,姐姐也积攒了一些钱财,大概有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今日,姐姐将它上缴少府,献给陛下。他日,若陈锋犯罪,还请陛下放他一条生路。”隆虑公主拉着汉武帝的手,恳求道。
  听闻此言,跪在地上的陈锋甚为不满,母亲平日里总说府中没有余财,怎么今日竟拿出那么多钱?但在汉武帝面前,他不敢吱声。
  汉武帝心中暗叹,此子到底是如何顽劣,才让隆虑公主不想将钱财留给他呢?
  看了一眼陈锋,汉武帝没有推辞,对隆虑公主道:“好,那朕就收下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隆虑公主一脸欣慰,微笑道:“多谢陛下。”当天夜里,隆虑公主病逝于家中。
第532章
夷安公主
  六月二十八,隆虑公主下葬没几天,从府上传来一桩凶杀案,陈锋杀死了母亲的贴身保姆张氏,手段极其残忍。
  皇亲贵戚身陷命案,宗正不敢擅自做主,案子最后交到了廷尉杜周手里。此案并不复杂,杜周仅用了几天就破案。
  原来,隆虑公主死后,陈锋怀疑她将钱财献给汉武帝之举是出自身边人的教唆,尤其是隆虑公主生前最为信任的张氏。
  知子莫若母,隆虑公主之所以那么做,就是看出了儿子的不可救药,才想出那个办法,并非出自哪个人的教唆。
  可怜的张氏有口莫辩,竟被陈锋活活打死在隆虑公主生前的寝室。
  看着杜周呈上的案卷,汉武帝气得双手发抖,沉痛道:“家门不幸,生出这等逆子,隆虑公主九泉之下尚能安乎?”
  杜周昂然道:“启禀陛下,昭平君无故打死他人,又处于大丧之期,是为不孝,罪加一等,非诛之难以平民愤。”
  汉武帝叹了口气,问道:“难道非死不可吗?”陈锋不仅是他的外甥,还是他的女婿,实在不忍心下手。
  “回陛下,陛下虽有宽宥之权,但一身系天下公平正义。若因为念及亲情,不肯绳之以法,恐难以垂范吏民,更有伤国家大义,请陛下三思。”杜周执法严酷,是坚定的法家拥护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0/3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