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638

  丁九思等人不知来者何人,又要将他们抓到何处,吓得在那嚎啕大叫。
  徐州府的差役却是识得抓人的乃是督府亲军,哪里敢制止,赶紧回报府尹。
  一听督府亲军把放了的犯人又抓走,武愫气不打一处来,质问陆四:“外间可是都督下令将人带走?”
  “嗯哪。”
  陆四坦然承认,并且十分高兴徐州府能以这种态度质问他。
  武愫更气:“既然律法不能定他们的罪,便当放还他们,都督何以使人抓捕,这不是知法犯法吗!”
  陆四必须解释了,道:“本督如何会知法犯法,徐州府误会了,本督只是暂时征用他们。”
  武愫怔住,继而不解:“都督征用这帮盗墓贼做什么?”
  “唉,连年战乱,地方不靖,帝王名臣先贤陵寝多有被贼偷盗,故本督意欲借这些人的手段打击那些盗墓团伙,保护地下文物,守护华夏历史文化遗产。”
  陆四一脸正气,对于趁战乱假替天行盗之名,假劫富济贫之名的盗挖地下财富行为,他身为淮军的大都督,身为中国的拯救与守护者,必须重拳出击。
  同时,拿定决心,将来薄葬从他陆文宗始,绝不让人民的民脂民膏变成地下的幽灵。
第420章
倭国借兵
  淮军现在很缺钱,相当缺钱。
  为了解决缺钱这个迫在眉睫的大事,陆四年都没过安稳。
  除夕是在济宁过的,呆了两天就南下徐州。途中还不断停留视察当地的屯田及民生恢复事项。
  正月初十,一路走走看看了几天的陆四抵达徐州。
  进城之后,便同准备前往济南出任山东节度使的侄子广远吃了顿饭。
  这顿饭吃的很长,足足吃了两个多时辰。
  就叔侄俩在,没有旁人,因此没有人知道陆四到底同侄子说了些什么。
  第二天,广远就带人出发前往济南,陆四没有去送,而是去往单县视察当地的民生恢复工作。
  徐州位于山东和淮扬的中间,承北启南,是山东战区的后盾,淮扬的前哨,因此徐州的稳定对于抗清大业至关重要。
  一个地方的稳定,只看一个指标。
  那就是老百姓有没有田种,有没有粮食收成。
  有了吃的,地方就会稳定。稳定了,才能提供淮军抗清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那么多百姓追随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造明朝的反,就是因为没有吃的。
  徐州的人口统计数据早在去年十二月就已经被统计出来,情况比山东要好,各州县包括山东南逃的难民竟有140余万人,比山东全省人口的一半还多一些。
  算上淮安的560万人口,扬州的658万人口,如此淮军实际控制区的总人口多达1500万人。(淮扬人口数据采纳万历三十一年二府地方志数据,有所出入,但不会太大。)
  1500万人,放在陆四前世的江苏一省,不过是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搁现在,却也是实力雄厚了。
  满清治下的山西、北直、辽东、陕西及河南部分地区加起来,恐怕人口也没有这么多。
  不过比起南都的弘光政权又差得远了,毕竟单是江南一地就有两千余万人口。
  人口实力雄厚,给了陆四继续打下去的底气。
  但前提是必须将治下人口有效转换为生产力,有了生产力才能进一步转换为钱粮物资。
  山东战区的设立实际就是给淮安、扬州、徐州三州之地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
  有山东战区数万淮军将士于北线死顶清军,三州才可以安心发展民生及经济。
  将农民动员起来最有效的手段自然是组织。
  在单县,陆四对随行的官员强调一定要将农民组织起来,称只有农民得到了组织,淮军才能有坚强的后盾。
  给济南府尹武愫的命令只有一个,就是徐州必须学淮扬地区,打破地方原有宗族制,让“皇权”下乡到村,整合实际控制区内所有的人力和物资,做到只要一道命令,徐州所辖各州县的人力、物力就能快速动员。
  “我们的武器并不比清军强,我们的兵马也不比清军多,我们的地盘也不比清军大,但是只要我们的动员力度比他们强,动员百姓的速度比他们快,我们就能赢!”
  “不要怕百姓们不愿意支持我们,只要我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能带给他们的好处更多,那便不存在不肯支持!这个好处要能看得见,摸得到!”
  什么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好处?
  土地和薄赋。
  徐州境内由于阿巴泰清军入寇及刘泽清同董学礼的拉踞,人口损失很大,不过人口的损失必然导致土地的“多余”。
  陆广远出任淮扬徐三州节度使后,便开始组织对徐州境内土地的重新丈量和分配,期间以通匪罪名打击了一些地方豪强,使得绝大多数徐州百姓都能分到自己的土地。
  其后武愫进一步完善,至陆四回徐州前,所辖各州县的耕种都较去年得到了极大恢复。
  另外,有三千余名淮军伤员从山东撤下转入徐州,充任各县、乡、村的公所衙门人员,使得淮军对地方的掌控得到加强。
  薄赋大意同淮扬地区实行的税收政策一样,就是通过在乡村设立公所制度,将原先地主士绅、衙役代收这一环节去除,从而使农民得到相对的实惠。
  “各县境内所有土地都要重新造册换契,对于个别耕地紧张的地方,原先的地契超过百亩的都要重新丈量审核,对于那些支持我们的地主,我们可以给其一定的赎金将多出来的土地赎回,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从前附庸在土地上的人身租佃关系也一律解除,对于不肯支持我们的人,就将他们从肉体上予以消灭。”
  “不要怕杀人,如果杀一些人可以让我们获得百姓的支持,那便要杀,狠狠的杀!”
  乱世用重典,确保徐州稳定,陆四自然要放权。
  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让百姓种地只是解决办法的一种,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副业,将因为战乱而倒退的商业发展起来。
  陆四鼓励官员们去恢复停摆的庙会、市集、对小商小贩采取免税政策,从而能让徐州的民间商业再次起来。
  同时弄了一个计划表,就是分别于徐州靠近运河,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立淮军的后勤工厂。
  如被服厂,鞋帽厂等等,这样可以通过淮军对军需的采购带动当地百姓就业,还可以刺激当地种植淮军需要的棉花等军需要物资。
  此外还有兵工项目,如铁厂等。
  陆四又令淮安府、扬州府将境内南逃的山东及徐州难民劝返,他估计这两部分难民人数不少,毕竟北方一有动乱,百姓第一想法就是往南边逃。
  大体思路有“计划经济”的影子,陆四也不管徐州府尹武愫能够理解多少,先做起来。
  正规手段之余,歪门邪道陆四也要使用,是谓奇正相辅。
  比如淮安那边的以粮换官,
  即借鉴明朝“捐栗纳监”的办法,允许百姓通过捐粮获得府县乡地方政权的职位;如果不想当“官”,则根据出借粮食多少额定多少利息,是谓“借粮条”。
  引进淮扬商人前来徐州恢复商业流转也是十分必要的,淮安那边郑标已经开始对运河的疏通,以确保扬州段运河至山东济宁的全线畅通。
  同明朝一样,淮军对运河同样依赖,如果运河能够全线畅通,等若人根内的血管,将淮军治下的1500万人口紧密串连起来,如此商业自然会得到恢复。
  在从徐州府尹武愫手中“刀下留人”后,陆四便寻思应该去见一见他的“对象”常宁了,海州那边却传来消息,说有倭人杂贺党大名至海州声称可借兵助中国驱逐鞑虏。
第421章
强悍的男人
  倭国借兵助中国驱逐鞑虏?
  贾汉复把海州方面的急报看了又看,很是有些发笑,当年被明朝在朝鲜揍得要死要活的小小倭国竟然要借兵帮中国驱逐鞑子,这不是荒唐么。
  “自援朝之役后听说倭国主政的是什么德川幕府,此幕府与明朝并无通商,也无朝贡,怎么突然会想到借兵的?再说就算那德川幕府真有意助中国抗击满洲鞑子,也当同南都联络没道理跑咱们这边来啊?”
  原明朝甘肃总兵、逃跑将军李棲凤现在混得也是风生水起,刚刚被任命为督府总兵衔参议,很是荣焉。
  他却不知总兵参议是都督陆四为了解决官多职少特意设置的,计划中要批发上百个参议出去。
  李棲凤的潜台词是咱们这大顺也好,大淮也好,在法理上都是“贼”,那日本国毕竟是个正规国家,没理由不同继承明朝衣钵的南都谈借兵的事,反过来同贼谈的。
  “不荒唐。说不定南京那边有人已经开始同倭国联络了。”
  陆四一点也不觉荒唐,虽然前世倭国对中国犯下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但在1645年,倭国日本却是中国读书人眼中的小中华,一个文化圈的,很是亲近。
  而日本人也称汉族政权的中国为华夏嫡子,他们是庶子,并以此为荣。满清入关之后,日本国内思想界有嫡宗有难,庶宗当救,绝不能让鞑虏灭亡中国本支的呼声。
  没有陆四的历史中,南明政权在危急关头,也将求援的目光投向了东边的日本。
  第一次是清军占领杭州,当时南明的水军都督周鹤芝派使者到日本萨摩藩求援。
  此后两年,南明政权先后三次派正规使团向日本求援,可惜没有得到日本方面的回应。
  由于国内抗清形势急转直下,南明政权在日本数次没有回应的前提下,又派出三批使团赴日求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