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638

  阿弥托佛,上帝之光终于要普照东土大唐了,阿门。
  这位大顺皇帝比之智识无双的大西皇帝更有明君之像啊!
  命人将两个西洋和尚带下去安置后,贾汉复好奇问监国难道大顺真要同意那帮洋和尚在中国传教,要和那些西洋红毛鬼打交道,叫他们来朝贡不成?
  “咱大顺不搞朝贡,咱大顺搞外交。”
  陆四简单说了说外交的意思,贾汉复一听就明白,点头道:“若能与西洋诸国互通有无,倒也是善政。”
  陆四瞥了眼贾汉复,没吱声,因为他心目中的外交不是互通有无,而是我没有的你要给我,你不给,我就要码人码到你给。当然,我有的也可以给你,但你要拿钱来买,或拿东西来换,不是跑来歌颂一下天朝仁义,我就要无偿援助于你的。
  这才叫外交。
  公平、公正、公道。
  外交本质,就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两国交换。
  没有利益,就没有外交。
  任何脱离外交本质的一切交流方式,都不是长久之道,甚至不过是叫人窃笑的迂傻呆子。
  所谓人傻钱多,速来。
  利类思和安文思于当下是可以利用的好和尚,二人传教之心热切,耶稣会也一直想打开中国之门,一穷二白的大顺如何能赶上已经出洋抢劫的西洋各国,初期的确需要洋和尚们的帮助。
  施以洋技以制洋。
  远交近攻,这是汉人老祖宗留给后人的法宝。
  至于那日记原稿变成《圣教入川记》怎么就变了味,怎么就完全颠倒,道理也很简单。
  因为,这本书后来有人整理。
  牛二过来报称已经找到张献忠的尸首,但除了首级完整,其余身体部位多被炸烂,有的更是没法找到,而能找到的也是凭借其身上的飞蟒服才分辨出来的。
  陆四沉吟片刻,命找来厚重棺材收敛张献忠的尸首,并将那枚永昌大元帅印放于棺材中,暂安棺在西安,日后可运回张的老家以亲王之礼厚葬,并拨一部西军降兵用于守陵。
  其余阵亡西军将领尸体也都妥善处置,棺木有限便先放在离马嵬驿不远的黄山宫,待西北事定再择地统一安葬。
  又令各部将被俘西军将士予以收编,收编之前可问对方意思,不愿参加顺军的给予盘缠命其回乡务农,其家乡若是在大顺治下,则要行文地方对这些西军将士在土地拨给方面予以一定照顾。若愿参加顺军,军官降一级使用,士卒则视为正卒,不加歧视。
  处置完这些事后,陆四叫人将白日被俘的西军后军都督王自奇带来。
  “罪将参见闯王!”
  已有觉悟的王自奇入帐便行大礼,抬首后有些恍惚,因为白天这座大帐还是大西万岁张献忠的亲帐,如今却成了大顺监国闯王的大帐。
  不到数个时辰,天翻地覆,大西便如昨日黄花般,如何不让这西军大将心中唏嘘。
  再看帐中与老万岁相关的物件都已不在,内心深处更是感慨物是人非。
  待见大顺监国闯王正打量自己民,立时收起杂念,恭敬立之待询。
  陆四对西军将领熟悉的不少,如白文选、冯双礼、王尚礼等人,但对这个后军都督王自奇却不甚了解。
  但想此人既能为西军的五大都督之一,仅次于四位大王子,想来也是才能俱全之人,于西军之中也当有一定影响力,故而便欲以此人为突破口,争取对西军能够开展一定政治攻势,即便不能使整个西军就此降服大顺,也当使西军为之分裂,从而不能凝聚,方便大顺分而击之。
  当下示意侍卫搬只凳子给王自奇坐,他也坐下,首先问的却不是西军现在的虚实,而是问了白天困惑之事——就是为何在张献忠大帐中搜到的不是西王之宝,而是永昌大元帅印。
  王自奇肯定了解此事,当下回道此印是张献忠前明崇祯十六年铸造,而铸造此印的原因却非是不知情的人以为是李自成赐了这枚印给张献忠,而张献忠出于顺军势强、西军势弱假意臣服接了此印,纯粹就是张献忠不服李自成,所以自己铸的永昌大元帅印。
  “永昌是我大顺年号,你家八大王怎的想起以我大顺年号自命大元帅的?”
  听了王自奇的解释,陆四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闯王有所不知,万岁...西王在世之时很是逞强,事事都要高于李闯王一头...这才闹出许多不伦不类之事,如前番建国成都国号为大西,年号却是大顺...”王自奇脸上也有些讪讪和尴尬,因为老万岁在世时搞的很多东西看起来都像是儿戏。
  “这样啊,”
  陆四倒不觉得张献忠很有小孩子气,反而觉得张献忠还真是个率性而为的枭雄,就跟他给徐州武备学堂题的校训“人死吊朝天,不死万万年”一样有异曲同功之效。
  果然,英雄所见,略同。
  “既然八大王已死,你又愿归我麾下,西军方面的事,你便说说吧。”陆四一脸嗑家常的样子,浑无架子,并不忘扔给王自奇一根烟,叫牛二给他点上。
  抽了口闯王烟后,王自奇未加迟疑便将西军虚实托出,告诉大顺监国闯王此时于武功县尚有西军步兵主力十万有余,统领是皇城都指挥使窦名望同中军都督王尚礼。此外又有东府数万兵、西府数万兵在陕北方向。定北将军艾能奇领十几营兵驻守固原,张献忠所立的皇后杨氏也在固原。
  又说窦名望同西府李定国关系极好,王尚礼则同东府孙可望关系好,而逃走的左军都督马元利则同抚南将军刘文秀关系紧密,大西朝廷的左丞相汪兆龄则同定北将军艾能奇关系较近。
  “这么说来,刘文秀同汪兆龄当是逃去武功同窦名望、王尚礼会合,凭城拒我了。”
  陆四眉头微皱,若王自奇交待属实则武功便有十万出头的西军精锐,他虽领两镇骑兵趁西军不备阵杀张献忠,覆没其御营精锐骑兵,但面对十万出头的西军步兵主力,胜算却是不大。
  又寻思既然西营内部也派系林立,这会最好是不要再继续追击,等这些王子都督因为西军领导权起内讧时再收渔翁之利。否则逼得过急,反而会让西军拧成一股绳“共御外敌”。
  念及于此,陆四便有意自马嵬驿退兵先回西安,集中步骑主力往陕北征讨孙可望这个他眼中的西军第一人。
  然而那王自奇犹豫了一下,却站起躬身道:“罪将以为闯王此时千万不可退兵,当以剩勇穷直逼武功。”
  “我这次没有带多少兵马来,怕是难下武功。”
  陆四摇头。
  王自奇却道:“闯王大军一至,武功西军必分崩离析,争相西窜。”
  “噢?为何?”
  陆四惊讶,武功可是有十万出头西军精锐的,怎么可能不敢拒敌反而争相西窜呢。
  “如罪将没有猜错,怕是武功城内已经内讧。”
  王自奇很是斩钉截铁,“左丞相汪兆龄绝不会死守武功,必急于返回固原以奉杨皇后为主,节制诸军。窦名望、刘文秀等也不会座视汪兆龄窃得大权,加之老万岁...加之西王一死,西军各营都会大乱,此时便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闯王便是不发大兵,但以探马至武功,城内西军也会瓦解西走!”
第735章
富贵只能搏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道理是正确的,诚如当年阿济格猛追李自成,如果不是淮扬陆文宗横空出世,如今这中国的大半江山便都姓了爱新觉罗,哪还有什么大顺。
  陆四前世印象中张献忠被西军突袭而死后,西军主力同精锐兵马都在,然而张献忠之死确让西营诸将全部乱了阵脚,不击自散,各奔一方逃跑,从而让清军毫不费力的便攻占川中。西军余部在孙可望发动兵变夺取领导权后带入云贵,经营几年之后方才重新成为抗清主力。
  所以王自奇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对的,由于张献忠的死太过突然,武功那边的西军将领此时多半都失去了斗志和信心,并极有可能因为张献忠死后的西军领导权出现真空发生内讧,从而进一步加速西军的自溃。若能一举消灭武功一带的西营步军主力,对彻底击败西营将起决定作用。
  然而随陆四突袭马嵬驿的顺军将士也都快到崩溃边缘,即便能够使用缴获的西营战马向西追击,士兵的体力也断难支撑。
  思来想去,陆四决定召集诸将,将继续突击武功的念头与诸将一说,诸将立时个个请战,都说要棍打落水狗,绝不能让西军得到喘息之机。
  陆四最终决定由辛思忠带领1000名将士疾奔武功,而这1000将士除500羽林军外,其余都从各将的旗牌亲兵挑选,原因自是这些士兵相对而言比其他人要更精锐一些。又命其余诸将抓紧时间休整部下,天亮之后由他亲自带领出发。
  诸将轰然应命,退下各自准备,陆四让王自奇随辛思忠一起出发,争取能够劝降一些西军将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王自奇自是欣然领命,待出去时,陆四忽想起一事,问他道:“张献忠生前可曾说过谁做他的继承人?”
  王自奇道当初北上抗清时,张献忠认为自己可能会牺牲,所以命李定国斩杀了其幼子,并召开过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会上张说如果他死了,诸将须以孙可望为首。
  “前番又令可望开东府,显是要立可望为太子,不过汪兆龄与孙可望关系不好,故罪将以为汪兆龄多半不会遵从西王生前意思,或许会蛊惑杨皇后另立他人。”王自奇猜测道。
  陆四点了点头,张献忠杀子这件事被后世认为是其精神病、残暴的表现,但从西营实际情况来看,却是避免西营将来内乱的一招好棋。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张献忠将幼子除去,才避免了西军在其死亡后陷入更大的危机。
  张献忠杀子于其父亲身份显然不合格,但于一个抗击异族侵略的统帅而言,却是对得起这个国家和追随他的将士了。
  陆四没问王自奇张献忠生前是否有过联明抗清的打算,因为大顺没有亡,所以张献忠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念头。
  想了想,陆四对王自奇道:“那便不能捉了这位汪丞相,你若与辛将军撞见此人,不要拿他,其他人则不必如此,刘文秀、马元利、窦名望、王尚礼等人若能生擒最好,不能生擒则一定要击杀。”
  为什么有这个交待,自是陆四考虑西军余部问题。
  印象中张献忠死后,孙可望同李定国他们几个发动兵变处死了张献忠的皇后同汪兆龄这个大西左丞相,才正式接管了西军余部。如果张献忠没有处死自己的幼子,显然这个大西太子一定会被年壮的义兄们除掉。
  从这件事看来,汪兆龄这个左丞相以及那位大西皇后肯定是不支持孙可望当“接班人”的,既然如此,陆四当然要做个顺水推舟。要不然辛思忠他们稀里糊涂把汪丞相给杀了,倒是便宜孙可望了。
  放汪兆龄去固原同那位杨皇后会合,短期内应当能起到牵制孙可望、李定国的作用。
  王自奇自是明白大顺监国用意,当下称是。
  一千名精兵很快调齐,虽然一个个都是疲倦不堪,但在听到他们将疾袭西军主力后,却是个个精神抖擞。
  大顺重军功,诚如监国当年在淮安城下所言,王侯将相皆要拿命去搏。
  你不搏命,怎指望将来富贵。
  如今西军的首领张献忠都叫大顺打死了,余下那些人又怎可能有多大的斗志,故而此军功不取白不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