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校对)第7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1/1023


以前间军司的假想敌是司马氏,所以他们的活动区域以中原为主,虽然有涉及到吴蜀两国,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但随着司马氏的败亡和魏国的一统,魏军间军司的刺探重心也发生了改变,大量的细作潜入到了吴国和蜀国的境内,对吴国和蜀国进行了大范围的渗透,仅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间军司已在吴国和蜀国构筑了两个相当完善的情报网。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两军交战,粮草先行,但比粮草更重要的,是情报,只有确切地掌握了敌人的情报之后,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姜维调任永安,蜀国的战略防御东移,这也足显出姜维的军事智慧来。
当年这不会影响到曹亮的既定战略目标,曹亮的灭吴大计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就算姜维出兵助吴,也不可能改变曹亮的战略大计。
更何况,姜维就算到了永安,也不过是加强蜀国东路的防御体系而已,出兵吴国,那还得要吴人答应才行。
现在的吴国上下,还沉浸在坐拥长江天险的无忧状态之中,吴国朝野上下,似乎没人相信魏军有攻破长江天堑的能力,为了对抗魏军,吴国已经做了全面的战争动员,调动了一切后备的兵力,全部投入到了长江防线之中,他们自认为这道防线是固若金汤的,只要守住这条防线,江东的半壁江山,永远是高枕无忧。
所以吴人丝毫不惧怕魏军的进攻,那怕魏军在巢湖在大建水军,在吴人的眼里,是极为地蔑视的,吴国的水军已经存在了多少年,他们拥有的战斗力,是一支刚刚组建的水军队伍就能超越的吗,别说是给魏军两三年的时间,就算给他们二十三年的时间,想在在水上战胜吴军,做他们的清秋大梦去吧。
魏国的军队大多是来自于北方的,这些旱鸭子不通水性,更不懂得战船的操控之法,他们组建那怕规模再大的水军,也是虚有其表的,一旦在大江之上与吴国水军展开交战,一定会一败涂地。
他们的自信来自于当年的赤壁之战,当年的曹操是何等的强盛,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上刚刚灭了袁绍和刘表,打得刘备是抱头鼠窜,兵锋所至,所向披靡。
当时的江东,兵微将少,根本就无法和曹操相抗衡,当时江东降声一片,但在周瑜的率领下,火烧赤壁,不仅击败了曹操的进攻,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而且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赤壁之战让东吴人收获了信心,让他们相信,只要依靠长江天险,他们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确实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之中,吴国就从未让魏国染指过江东,长江天险也确实成为了魏人的一个噩梦,他们大举兴兵,无数次的征伐,也全部止步于长江北岸,吴国人不相信这次也会例外。
所以就算是姜维想要出兵吴境,吴国人也会断然地拒绝的,其一是他们自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应付魏军的进攻,其二是所谓的吴蜀联盟,也不过是一个貌合神离的松散联盟,当年孙刘两家为了争夺荆州,不惜大打出手,孙权杀了关羽,夺下了荆州,刘备兴兵报仇,才会有夷陵之败,孙刘联盟也彻底破裂了。
虽然后经诸葛亮的斡旋,吴蜀联盟重修旧好,但这也是基于双方有着共同的敌人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从本质上来讲,双方积怨之深,根本就是无法化解的,多年以来,双方表面上虽然合作还算愉快,但相互之间还是提防得紧。
蜀国那边的有永安,吴国这边有西陵,俱都是的两国的门户要塞,都派驻重兵严防死守,正如蜀国不可能让吴军越过永安一样,吴国也不可能让蜀军抵达西陵,所以就算姜维调到了永安,他想要进入荆州,西陵要塞依旧是一道他绕不过去的坎。
这对于曹亮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毕竟在灭吴的过程之中,魏军不会受到蜀军的干扰。
一晃就到了兴安三年秋,距离淮南战役的结束,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而魏国水军,经过这一年的建设,正如王濬当初承诺给曹亮的,半年时间初具规模,一年之内可以形成初步的战斗力,如今的魏国水军,已经是千船林立,规模庞大,横行于巢湖之上,气势非凡。
水军的操练王濬基本上是交给孙壹来进行的,孙壹在吴军之中,担任过夏口督,统领过水军舰队,对于水军舰船的调度指挥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水军的操练基本上是由他来负责的。
七万五千人的编制,如今已经是满编满额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两万五千吴军的降兵穿上了魏军的军服铠甲,成为了魏国水军的一员,这些人都是王濬精心从战俘营之中挑选出来的,以前都是水军出身,熟悉水军的战术战法以及驾驭战船的技术,有这些战俘的传帮带,另外的五万魏军水兵上手也是极快,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可以熟练地操纵战船,进行水战了。
但就算现在魏国水军像模像样了,许多人依然不相信魏军水师可以战胜吴国水军,横渡长江,攻破建业,毕竟和吴国水军比起来,魏国的水军还稚嫩的很,真要到了和吴军水面交锋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获胜的把握。
别说是一年的时间,就算再给他们三年五年的时间,魏国水军的战斗力提升也是极为有限的,谁都没有把握战胜吴军。
对于曹亮来说,他也明白这个事实,但从一开始,曹亮就没有把这支水军当做是灭吴的主力,渡江破吴,他另有杀手锏。
第1903章
巨型投石车
没有人比曹亮更清楚灭吴的难度了,历史上魏国灭蜀之后,晋国花了十七年的时间才把吴国搞定,并不是说晋国不想早些灭掉吴国,而是实力不容许啊。
尽管魏国吞蜀之后,实力大增,并且占据了长江的上游,占有了地利优势,但吴国的水军,依然强大到让晋军需要仰望的地步,后来发生的西陵之战,羊祜败给了陆抗,就证明吴国还远没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如果不是吴主孙皓暴虐不仁,残害忠良,搞得东吴自废武功,晋国想要灭吴,还指不定等到猴年马月呢。
长江天险,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其实现在曹亮面临的局面,远远比历史上西晋灭吴要艰难的多。
首先不占天时,蜀国未灭,中原也才刚刚统一,魏国的疆域虽大,人口虽多,但经过了多年的战乱,民生经济凋蔽,百废待兴,此时伐吴,魏国并没有长期的积累,物资后勤方面的准备亦不充分。
其次不占地利,吴国已经差不多放弃了长江下游几乎所有的地盘,全面退守长江防线,吴国划江而治,表面上看来他们损失惨重,但这却是以退为进的高招,而死守长江防线,已经成为吴国的防御重点。
最后是不占人和,西晋灭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吴国自己出了问题,自作孽,不可活。但现在孙休还没有去世,孙皓还没有继位,除了权臣孙綝之后,吴国的政局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此刻吴国君臣上下一心,将士用命,他们在坚守长江防线的决心上,是异常坚定的。
打仗首先要讲的条件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此时的曹亮,三个条件一个不占,就想要伐吴破江东,在所有的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光是吴人那边完全不信,就连魏军阵营这边,大多数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
但曹亮却是要铁了心灭吴的,这次的淮南之战,魏军一举歼灭了吴军十五万人,令吴国是元气大伤,吴国的总兵力,其实也就一直维持在二十四、五万人的模样,这次吴国的损失,超过了半数,尽管他们还会再补充一部分兵员,但想要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最起码在两三年间,是无法恢复起来的。
趁你病,要你命,曹亮这次下了灭吴国的决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到吴国的兵力衰减,如果让吴国再缓上个五七八年的,兵力全面恢复,那么这次一次淮南之战,就做了无用功。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曹亮就是要趁热打铁,挟淮南之战的余威,一举灭掉吴国。
天下战乱纷争的时间已经太久了,想要让天下百姓真正过上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首先要做的就是结束分裂,天下一统,曹亮不想再等了,他不想将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放在征伐厮杀的上面,就算灭吴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也要尝试一番。
再何况,曹亮还是拥有杀手锏的,长江天险对于其他来说,确实是一道天堑,但对于曹亮来说,却是有一妙招来破解。
这个妙招就是曹亮纵横天下,无可匹敌的投石车。
说到这儿,许多人都会瞪眼,投石车虽然厉害,但它的射程却是有限的,目前魏军所使用的配重式投石车,射程最远的可达七百步,尽管这已经是射程最远的武器了,但对于宽阔的长江来说,仅仅能打到江心的位置,更别说打到对岸的石头城,所以没有人相信投石车可以应用到渡江作战之中去。
但曹亮却是另有高招的,普通的投石车射程不够,那就建造更大的更高的投石车,只要将投石车建的足够大,在石弹大小不变的情况下,便可以将石弹抛射到更远的距离上。
这当然不是理论上的东西,而且曹亮经过了实践的,为了证明投石车可以射得更远,曹亮曾经设计制造过几台样机,只要将投石车做得足够高大,提高射程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
长江在建业附近的宽度,也就是三里左右的距离,加上投石车在岸边所需要的阵地,是不超过四里的,这个里不是汉里,而是华里,这是曹亮按照后世的度量单位估算的,汉代的一步相当于后世的1.米,普通的投石车能射七百步,那就是九百多米,接近了一公里,这个射程,在当时的武器之中,也算是够恐怖了。
而这次曹亮建造新的投石车,射程将会再提高一倍,最远的距离达到一千四百步,而这个距离,完全可以覆盖整个江面。
投石车的破坏威力是巨大的,就连城墙都不可阻挡,更别说是木制的战船了,魏军想要突破吴军的战船封锁,投石车将会成为攻坚的利器。
所以在新建水军的同时,大批的工匠和建造投石车的原料都源源不断地赶赴西江口。
西江口的对岸就是石头城,这块投石车阵地,是曹亮亲自考察过的,这里的江面没有沙洲,也算是长江最为狭窄之处。
为了保证投石车阵地的隐秘性,不让吴人发觉魏军的真实意图,所以在建造投石车之前,曹亮下令在阵地的四周建起了围档,十余丈的白杨树干直接就埋到了土里,并在栅栏上蒙以青色的幔布。
江面上风很大,为了防止大风的破坏,围挡造得十分坚固,前后都是有杆木来支撑的,那怕是十级的大风,也休想将它给摧毁。
如此体积庞大的投石车,移动起来是十分困难的,曹亮也就放弃了给它做轮子,而采用了固定的埋桩设计,这样一来,投石车虽然没有了机动性,但在稳定性上面,却是远胜于普通投石车的。
为了保证攻击的效果,曹亮在这块阵地上,同时就建造了两百辆巨型投石车,以达到对江面的封锁效果,试想一下,两百枚石弹同时落下江面的场景,将会是何其的壮观!
第1904章
谜一样的西江口阵地
投石车的建造,完全是在一种极其绝密的情况之下进行的,这块阵地,两面环水,在水面上,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巡逻的船只,岸边更是设立了环型的防御阵地,布置了大量的弓箭手,亦是全天十二个时辰轮流值守。
整个阵地,非常的庞大,四周围全部用十丈以上的白杨树干围成栅栏,覆以青色的幔布,除了北边有一个出入口之外,其他地方再无出口,而且就这么一个窄窄的出入口,还设有三道关卡,任何人员车辆的进入,都要经过反复地盘查,以防止吴国奸细的混入。
而且营地的周围不但用栅栏幔布包围,就连每辆投石车的上面,都装有顶棚,那怕是吴军在对岸登上山顶或者是爬上高高的刁斗,都无法看清楚魏军在营地里面究竟做什么。
安装顶棚不但可以防敌人的刺探,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江南一带,本来就是多雨的天气,尤其是到了梅雨时节,连月不开,阴雨霏霏,严重地影响了建造投石车的工程进度。安装了顶棚之后,即使是在下雨天,也不会影响到工期进度,工匠完全可以在防雨的顶棚下干活。
这个投石车阵地,是曹亮灭吴的秘密武器,既然是秘密武器,那就得需要保持足够的神秘感,在发起攻击之前,绝不能让吴人事先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
这么一大片的阵地就矗立在吴人的眼皮子底下,不激起吴人的好奇心才怪,这块阵地越是神秘,吴人就越想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会对吴军的长江防线产生什么影响。
丁奉很快就注意到了魏军的动向,他们在西江口大肆圈地,每日进进出出地车辆是络驿不绝,运送了来大量的人员和物资,这不禁让丁奉是心疑惑,魏军这是要在这儿造船,还是造浮桥?
如果是造船的话,那似乎没这个必要,因为吴国得到了情报,魏军已经在巢湖之上打造出了千余艘的战船,这片西江口的营地,如果真是造船的话,比起巢湖的造船基地来,那就小得多了,而且光见魏军在这里鼓捣了多日,一艘战船都未曾下水,按这个情况来看,显然魏军在这里造的不是船。
除了战船之外,想要渡江,另一种可能就是浮桥了,但长江水面宽阔,可不是寻常的江河,如此宽阔的江面,水流的冲击力非常的强,搭建浮桥的难度非常的大,吴国往来于江上,常常都是只靠渡船,从来也没有搭建过浮桥。
就算魏军有可能搭建成功,但那也必须是要在无干扰情况之下才有可能完成的,东吴的水军可不是吃素的,绝不会任由魏军在江面上搭建浮桥,所以魏军在击败吴国水军之前,几乎没有半点可能将浮桥建成功,就算他们真这么做了,也是一种徒劳。
如果魏军在西江口不是建战船,也不是建浮桥,那么他们还能有什么别的招数吗?
丁奉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如今丁奉身为建业都督,执掌长江下游的防区,对岸魏军的任何动静他都是极为密切地关注的,魏军既然搞出如此的阵仗,显然是来者不善的,所以丁奉就是想方设法,也要搞清楚魏军的真实意图。
可魏军的防范实在是太严密了,营地的周围,全是高耸的栅栏和幔布,根本就看不到里面的情况,丁奉亲自登上了建业城外最高的山峰,也只看到了一片片青色的幔布,将魏军的营地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再加上距离很远,丁奉根本就看不清楚魏军究竟在干什么。
这不禁让丁奉是寝食难安,对于任何人来说,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是好奇,丁奉当然也不例外,于是丁奉派出去了无数的斥侯和密探,潜入到蜀军的营地周围,想一探究竟。
但魏军的防范实在是太严密了,吴军的斥侯根本就无机可趁,许多的吴军斥侯不是被巡逻的水军擒获,就是被乱箭射死,就算有个别的人乔装改扮,但也无法通过魏军的岗哨,进入到营地的内部。
尝试了多次之后,吴军那边依然无果,最终也只能是选择了放弃,西江口的阵地,一直以来,便成为了谜一样的存在,里面究竟有什么,成为了萦绕着在吴人心中最大的疑惑。
这片营地内究竟有什么,吴国那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法也是五花八门的,但他们仅靠猜,根本就不可能猜得透。
也有人认为,这是魏军在故弄玄虚,转移吴军的注意力,魏军打造的重点,还是巢湖上的水军,无以舟船,何以渡江,所以吴人纠结于西江口的魏军营地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当务之急,还是盯紧了巢湖上的魏军水军才是正解。
不过对于丁奉来说,魏军的水军他们压根儿就不惧怕,尽管说魏军的水军规模庞大,但两军对垒,若是人数和战船占优的一方可以轻易地取得胜利,那这仗还要打吗?
一旦真正开战,比拼的可不止是人员和船只的数量,更多是经验和战斗力,而吴军在这方面占据着先天的优势,那怕魏军再努力,也是不可能超越的。
这场水战,双方还未开打,吴军就已经是占得了先机,吴国的水军天下第一,这绝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管是魏国还是蜀国,都没有能够与吴国水军相抗衡的水面力量,在长江的江面上,吴国水军绝对是无敌的存在,那怕魏军打造再多的战船,招募再多的水兵,也一样是手下败将。
这一个点自信丁奉还是有的,做为吴国最为骁勇的战将,丁奉面对魏军,自然是无所畏惧的,如今乱政的孙綝已经被铲除,吴主孙休亲政,孙休可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他与诸臣联合,设计除掉了无恶不作的权臣孙綝,任命张布濮阳兴为左右丞相,任命陆抗丁奉为左右大将军,有如此的贤臣良将辅佐,吴国的局面是蒸?日上。
第1905章
真正的渡江主力
孙休是孙权第六子,按理说东吴的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的,所以孙休很明智地退避三舍,得以在暗流汹涌的宫廷之斗中活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1/1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