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第10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8/1309


然后秦德威又去户部,领了第一笔二千五百两银子。
至于剩余的二万两,直接从户部驻大同镇直属仓库调拨到阳和城,不用路上带着走了。
军情紧急,便没有那么大排场。秦督师北出德胜门,与五百骑全员汇合,每人发了五两银子巨款,然后就正式出发。
京城、宣府镇城、大同镇城的格局大概是这样的,从京城向西北三百五十里左右就是宣府镇城,再从宣府镇折向西也是三百五十里左右就是大同镇城。
而宣大总督平时驻地在阳和卫城,位于宣府和大同之间,向东距离宣府镇二百四十里,向西距离大同镇一百里。
秦督师带着家丁和五百亲兵,一路前行没有停歇,当晚宿在居庸关。
别人吃饱喝足就休息,但文书吴承恩还得记录今日行程存档。
当他终于完成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正要倒头就睡时,忽然听到有人拍门。
原来是秦府家丁头目王大过来找,对吴承恩叫道:“吴先生先别歇息,老爷请你过去!”
吴承恩莫名其妙的说:“今日行程都已记录完毕,还有何事?”
王大答道:“老爷说路上略有所得,作了六七首边塞诗,口述给吴先生一起品鉴。
顺便请吴先生仔细抄录并存好稿件,日后回了京师,可以修订成集传诵。”
吴承恩:“......”
大明诗霸又要把魔爪伸向边塞诗分类了吗?
还在京城时,莫名其妙的那么多人来赠诗壮行,秦老师不敢让热度更高,所以没有写诗。
但出了京后,秦老师终于还是按捺不住了?
吐槽归吐槽,身为门生没有拒绝老师的权利,吴承恩还是老老实实去作笔记了。
“题名黄甲宴琼筵,三百人中最少年......文场战罢承恩重,更赋新诗换征袍......”
“君王重简命,臣志在澄清。节钺分西顾,风寒护北征......”
“许国才年少,胡为绝塞行?一身凭汉节,驰马出长城......”
记完了后,吴承恩还提了句意见:“老师你这几首,太官样文章了,差点灵气。”
“有道理......”秦老师略加思索后,又开口道:“那我再加一首塞下曲,你拿笔记好了。
宣府城边秋草稀,黄沙碛里夜云飞。督师不寐听刁斗,月上辕门探马归。”
天色蒙蒙亮,诗人秦老师重新变成秦督师,从居庸关继续出发。又次日抵达了宣府城,宣府镇总兵官白爵亲自出城相迎。
虽然总兵是正二品,在地方算是最高级武官,但却是宣大总督的下属。
吴姓文书望着前方迎接人群,不禁叹道:“原本以为边镇尽为骄兵悍将,却没想到这位总兵官执礼甚恭。”
秦督师轻笑道:“这叫老江湖,其实更难慑服。”
此时全程道路已经算是走了一半,队伍人困马乏,秦德威便下令在宣府休整半日,顺便听取一下总兵官的工作汇报。
拒绝了白总兵的宴请,简单用过膳后,秦德威就问道:“宣府镇实有多少兵员?”
总兵官白爵答道:“镇兵员额九万四百,实有八万,马四万。”
这个回答有实有虚,挑不出毛病,秦德威又问道:“本督师前有谕令,准备调宣府兵向西增援大同,可否齐当?”
白总兵第一次听到督师这个称谓,但也顾不得多想,连忙叫苦道:“宣府镇守边千里,兵员本就捉襟见肘。
而边墙以北的大沙窝尚有小王子部众驻牧,随时有可能南下,抽不得太多兵员去增援大同。”
当前北虏主要有三大股势力,小王子、吉囊、俺答。小王子是名义上的宗主大汗,而吉囊和俺答是亲兄弟,还都是小王子的叔叔。
简单的理解,目前小王子在最东,临近宣府;吉囊在西部河套,临近陕西三边;俺答则更临近大同。
这次打了嘉靖皇帝的脸,深入山西腹地的势力就是俺答,以后他也会成为北虏最强大的势力。
其实白总兵所言并非完全没道理,足够糊弄住一般的文官了。
整个大明北方边防都是这样,九镇边军兵力看着很多,但却稀释在漫长的防线上。
但秦德威还是拍案喝道:“你个不知好歹的军头,胆敢虚言妄语蒙蔽本督师,该当何罪!”
白总兵很有经验的回应道:“督师此话从何说起?我委实不明白,还请督师明示一二,也好知错就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8/13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