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6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1986


就算他李破入主晋阳,随即南下败李神通的日子里,同样有无数人在给李唐通风报信,若非李元吉将晋阳王氏得罪的太狠,想来他在和李神通交战的时候,晋阳绝对不会那般安稳才对。
可话说回来了,时至今日,却还有人不顾妻儿老小,想拼死给李唐传递消息,李破就怎么也想不通,他们到底求的是什么了。
要知道,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晋地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唐军被他赶过了黄河,杀伤俘获数十万众,给李唐以重创,裴王两姓为代表的晋地门阀纷纷俯首称臣,治下渐呈稳固之势。
如果不是其他人太不给力,他完全可以再现六国伐秦故事,而且他相信结果一定会大不相同。
总的来说,李破听到消息之后有些恼火,这简直就是对他这些年来的努力的一种质疑,他很想敲开那些人的脑壳,看看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
好在冯谦礼之事算是事出有因……
好吧,什么事情都有因果,这并不奇怪,所谓的事出有因听上去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让李破极为不舒服的安慰,无形中还是给今年将要到来的战事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阴影。
冯谦礼出逃的事情确实很简单,此人是晋阳土著,有一好友为晋阳狱吏,同时呢,他们两个当年都受过别人的好处。
那人叫武士,字信明,当初是晋阳有名的大商人,豪富一方,交游广阔,和西北的李轨,薛举等人的出身几乎一模一样,时人称之为豪望。
武士同样也趁着大业末年战乱四起的时机,给自己弄了个鹰扬府司马的官职,开始寻求与家产相符的政治地位。
只不过晋阳毕竟不是西北,没那么乱,当时李渊又成了太原留守,掌管晋地军政大权,像武士这样的人是没有多少出头机会的。
于是武士毅然决然的投资了李渊,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当时晋阳城中,唐公就是主心骨,上至门阀,下至百姓,对能保一境平安的唐公都是寄予厚望,武士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天下变乱日多,机会不其然的便出现在武士面前。
王威,高君雅欲杀李渊,被武士得到了消息,他聪明的将首发之功交给了旁人,自己却趁机走到了李渊面前献计献策,让李渊记住了他。
当李渊杀王威,高君雅起事,随即率军南下成安,武士随行,当李渊定长安后,没有忘了武士,封其为光禄大夫,义原郡公,和其他有来历的人自然没法相比。
实际上,这还是武士捐助军资,几乎倾家以助李渊成事,确实让李渊很感动,才得此封赏,为众人之末。
李渊用人就不用多说了,只说武士,这人年岁已经不小,确实是个人物,你要是能多给他点颜色,可能当一回吕不韦也不在话下。
当初他的友人给他的评价是什么呢,信明少大节,深沉多智……瞧瞧,听上去不怎么顺耳,可一个商人却被人提及大节,深沉多智之类的字眼,无疑是对其人的一种褒奖。
武士在晋阳交游往来,广结善缘可不是一句空话,不然当日王威等人作乱,也不会事先被武士知晓,和人家一比,在马邑掀起暴乱的刘武周,简直就是土鳖了。
人家武士的投资项目,前期经过考察,后期收益也能得到保证。
武士本人跟着李渊去了长安,可他在晋阳留下了很多首尾,本来是想跟续来的齐王李元吉打好关系,不成想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李破领兵南下,连败唐军,几乎是摧枯拉朽般就将李唐赶过了黄河,而武士在晋阳留下的遗产顺便也就成为了李唐的眼线。
时至今日,李渊再想听到晋阳乃至于河东的消息,大部分就都是武士提供的了。
今次冯谦礼出奔,是因为他的好友在牢中跟前齐王府司马刘政会,以及李神通两人搭上了线,寻到冯谦礼合谋,欲传信去长安……
可以说,这件事和之前往关西通风报信的案子都不太一样,技术含量比较高一些,也并非是有人慕李渊贤名而起意相投,而是基于义气,再有利益相诱,谋划了很长时间,才做出来的事情。
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只是冯谦礼用错了人。
冯谦礼为遮掩行藏,只带了三个扈从,其中唯一知情的只有他的长子……要远离故土,干的还是掉脑袋的事情,冯谦礼最终还是把儿子给带上了。
老子要做大事,不顾亲族生死,儿子却不太同意,犹犹豫豫的跟着出了晋阳,眼见离家越来越远,想起母亲的慈爱,兄弟的友爱,妻子的温柔,幼子还尚在襁褓之中,而此去可能再难相见,即便父亲说的再是天花乱坠,也是白搭。
到了介休,儿子就趁机把老子给出卖了。
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并不鲜见,也就不用多说什么,只是时机正巧赶在大军将动的时候,无疑算是给李破添了堵。
“冯谦礼送交刑部,再好好审一审……其子出首有功,可袭父职,不罪家族,多大的事情,还用你这个司马亲自跑一趟?明日给我滚回介休去,哼,小题大做。”
张亮碰了一鼻子的灰,蔫溜溜的走了,按照习惯,他必然要将魏公的鬼魂拽出来类比一下。
当然了,得出的结果和之前也没什么不一样,魏公是魏公,汉王只能是汉王,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半点可比性。
如果是初来之时,他一定会觉着汉王殿下心慈手软,不是个干大事的人物,可现在嘛,张亮只是觉着大王心情不太好,自己可能受了些无妄之灾,随后便安心的跑回介休公干去了。
而别看李破说的轻描淡写,其实随后必然要有很多人头落地。
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规律,每逢李破兴兵,总会有人把脑袋凑到刀口之下,弄的和祭旗一样,连李破都有了几分无奈。
…………………………
当日午后,晋阳牢狱。
说起牢狱,这年头的普通人,乃至于一些英雄豪杰大都战战兢兢,讳莫如深,因为那确实不是一个好地方,是和阎王殿直接能联系到一处的地方。
而且自古以来,严刑酷法多不胜数,扒皮抽筋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也大多都发生在阴森森的监牢所在。
当然了,此时很多人对牢狱的看法是有所偏差的,比如说晋阳的监牢就分着等级。
晋阳令辖下有监牢,里面关着的多为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宵小之辈,他们的待遇很不好,被捉到这里,待不了几天,挨板子的挨板子,流放的流放,人们来来往往,血腥气明显不足。
然后就是刑部管辖下的牢房,之前未有刑部,则归晋阳治所直辖,被送到那里去的人们犯下的事情可就大了,多数都是正经的恶徒。
其中一部分正在审判之中,罪证确凿的话,最低也是个流放,判官的笔歪一歪,可能就是秋后问斩的结果。
比如刘文静就在这里待过几天,没吃什么苦头,却也被吓的不轻。
这么一说其实也就明白了,牢狱和牢狱是不一样的,人家政治犯和刑事犯肯定待遇不同,等到李破率兵占了晋阳,这所大牢也就被分作了两部分。
很快一边就人满为患,一边则冷清了许多,论起待遇来,就更是泾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一天,刑部大牢前,一队人汹汹而至,狱官们早已得了消息,很有仪式感的排开队伍,迎在大牢门前。
刑部尚书杨恭仁策马而至,到了近前翻身下马,狱官们纷纷行礼参见,杨恭仁抖了抖官服,面无表情的抬头瞧了瞧大牢门前张牙舞爪的老槐树,心里不由也微微升起几许寒意……
===第735章细作(三)===
杨恭仁心情本就不好,到了晋阳牢狱外面,心情更坏。
监牢是什么地界他自然清楚,自他为官以来,被他亲手送进牢狱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只是他本人很少接近这等所在而已。
这年头的贵族们大多信佛,杨恭仁也不例外,所以他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在监牢,怕沾染上晦气嘛。
入得此门,人如猪狗,普通人畏惧非常,贵族们更是忌讳的很。
实际上,不论古今,这里都是世界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充满了各种负面情绪,谁若是喜欢待在此处,都属心理变态之流。
大牢里有自己的刑房,一些时候,刑部官员会在这里现场办公,杨恭仁不是来视察的,也就不会去瞧瞧刑具是否齐整,房子是否修的漂亮,宽敞。
他只是领着人闷头进了大牢前门,径直往东首的牢房行了过去,东面为尊,那里关押的犯人自也与众不同。
狱官们紧随其后,脸上都带着恭敬的笑,只是在此间时日久了,难免染上些阴森之气,笑容怎么看都有些诡异。
当然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杨恭仁进去不久,左屯卫府的兵卒便蜂拥而至,将晋阳大牢守了个严实,对晋阳狱吏的清洗已是拉开了序幕。
“你祖上是匈奴人吧?”
杨恭仁面无表情的对陪在他身边的刘智升道。
这是个黑面汉子,别看人家名字取的挺文雅,其实人长的很凶,管着晋阳大牢有些年头了,和当年的翟让很像,靠着一座座牢房,家资很是丰厚,交游的人物也皆在豪杰之属。
当初李破南下破晋阳之前,这人在晋阳是有些名声的,当然了,这年月守着牢房的人们多多少少都会跟黑社会有着牵连,所以大家口中的豪杰多数有他们一份。
这些家伙值看押,刑问之责,心黑手狠,皆非良善之辈。
杨恭仁随口一问,人家立马不高兴了,为什么呢,这年头北方姓刘的,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汉时赐姓或者自己改的,没几个人例外。
匈奴人和汉人纠缠了数百年,最终一败涂地,之后内附的匈奴人多以汉人自居,谁也不愿让人当面提起祖上如何如何了。
像刘智升这种小人物,自然与赐姓无缘,只能说是五胡作乱时留下的散姓而已。
此时刘智升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只是杨恭仁身份摆在那里,倒不容他有所放肆,只能在心里嘀咕两句,你杨家祖上也不见得比咱强上多少,如今更是落水的狗儿,又神气个什么呢?
他下意识的瞄了瞄跟在杨恭仁身边几个护卫,在狱中浸淫多年而养成的那点煞气也就不剩多少了,赔笑一声回道:“您目光如炬,下官祖上确是出身匈奴。”
杨恭仁漫步前行,蹙着眉头打量着一间间屋舍,刘智升这样的人不管做了什么,在他眼中都是无足轻重之辈,不值得太过关注。
今日亲自来此,一来呢,是因为晋阳大牢归在刑部辖下,出了纰漏刑部自然难辞其咎。
二来呢,他主掌刑部时间不长,本人又是新来,难免要慎重对待。
三来则是此事由汉王亲自下令,他不得不亲自走上一趟。
还有就是这里还涉及到李唐俘人,身份都不简单,交给下面的人他也不放心,不然的话,作为刑部尚书,当此时节,手上需要处置的公务千头万绪,哪还顾得上这种已经罪证分明的“小事”?
没错,这确实不算一件多大的事情,其实连交通敌国都算不上,对于汉王的“大惊小怪”杨恭仁也有些犯嘀咕。
想起之前被汉王召见时说的那些,杨恭仁倒也理解,大战在即,内里不靖,任谁都要烦躁,更何况,汉王毕竟……也才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啊……
嗯,他觉着汉王有些沉不住气,因为在他看来,在如今天下诸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之下,通风报信之事……多正常啊,他就不信,长安没有想给汉王献媚的人存在……
既然如此,又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