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秀梅译注)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331

【译文】
四方邦国遵王命,
大宴群臣和亲朋。
诸侯卿士都赴宴,
天子满意喜心中。
勤于职守不懈怠,
民众安定国运亨。
【注释】
[14]燕:宴请。
[15]百辟:指众诸侯。卿士:周王室最高执政官。
[16]媚:爱戴。
[17]解:通“懈”,怠惰。
[18]攸:所。塈:一说“愒”的假借,休息。
公刘
【题解】
这是记录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民从邰迁豳的一首长篇史诗。诗中生动地记录了迁移的全过程:迁徙前的准备,迁徙后选址测量,训练军队,发展农业,举行祭祀,扩建京城等等。歌颂了公刘的勤劳和智慧,塑造了一位受民拥护的民族英雄形象。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用散文形式概括了诗的内容,他说:“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毛诗序》说:“《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涖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郑笺》:“公刘者,后稷之子孙也。夏之始衰,见迫逐,迁于豳而有居民之道。成王始幼少,周公居摄政,反归之。成王将涖政,召公与周公相成王,为左右。召公惧成王尚幼稚,不留意于治民之事,故作诗美公刘以深戒之。”《毛序》认为此诗作者是召公,方玉润则持异议,他说:“《序》以此为召康公作者,盖因《七月》既属之周公,则此诗不能不属诸召公矣。其有心附会周、召处,明白显然。”方氏认为这是牵强附会之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首诗是西周后期的作品。
笃公刘[1],
匪居匪康[2]。
乃埸乃疆[3],
乃积乃仓[4]。
乃裹糇粮[5],
于橐于囊[6]。
思辑用光[7],
弓矢斯张[8]。
干戈戚扬[9],
爰方启行[10]。
【译文】
老实厚道的公刘,
居住之地不安康。
整理田地分疆界,
收集粮食装进仓。
备好行路的干粮,
装满小袋和大囊。
和睦团结争荣光,
张弓带箭齐武装。
盾戈斧钺拿在手,
开始动身向远方。
【注释】
[1]笃:忠实厚道。公刘:周族首领,后稷的后代。公为爵,刘为名。
[2]匪:同“非”,不。康:安乐。
[3]埸(yì):田界。
[4]积:露天堆放粮食的地方,亦称庾。仓:仓库。
[5]糇(hóu)粮:干粮。
[6]橐(tuó):没底的口袋,装物后结扎两头。囊:有底的口袋。
[7]思:发语词。辑:和睦团结。用光:以为光荣。
[8]斯:语助词。张:张开。此指拉弓。
[9]干戈:盾牌与戈矛。戚扬:斧钺,小斧大斧。
[10]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动身,出发。
笃公刘,
于胥斯原[11]。
既庶既繁,
既顺乃宣[12],
而无永叹。
陟则在巘[13],
复降在原。
何以舟之[14]?
维玉及瑶[15],
鞞琫容刀[16]。
【译文】
老实厚道的公刘,
豳地原野考察忙。
百姓众多事繁杂,
民心归顺又舒畅,
长吁短叹永扫光。
时而登上小山坡,
时而下到平原上。
身上佩带是什么?
美玉宝石闪亮光,
佩刀玉鞘真漂亮。
【注释】
[11]于:在。胥:视察。斯:此,这。原:指豳地的原野。
[12]顺:民心顺畅。宣:舒畅。
[13]巘(yǎn):小山。
[14]舟:通“周”,环绕。
[15]维:是。瑶:似玉的美石。
[16]鞞(bǐng):刀鞘。琫(běng):刀鞘上的玉饰。容刀:佩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33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